語文是兼具文化培養和素養培養的基礎性學科,這就決定了中職語文教學要注重融合工匠精神的精雕細琢、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和不斷創新的精神理念,通過對優秀語言文字的理解與運用、優秀人物品格的認同、經典文本的解讀,強化學生專業技能和思維發展,培養他們的人文素養和職業修養。因此,中職語文教學對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和終身發展有著特殊的意義。中職語文教師要增強自己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工匠精神,并將之作為自己教學工作的核心任務。
當今中國正在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亟須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那么,在中職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工匠精神呢?本文試著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索研究。
一、中職語文教學中滲透工匠精神的方法
(一)在教學中引領學生認同中華優秀人物品格,強化工匠精神內涵
中職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深入探尋富有工匠精神的中華優秀人物。如可以把木工的鼻祖魯班作為工匠精神的楷模,我們在進行相關教學時可以讓學生在課外搜集魯班的資料,課內開展“人物品格大家談”活動。有的同學談到了魯班拜師過程的艱辛、學藝的專注,有的同學談到了魯班的不懈努力、務實認真、卓越追求與勇于創新。最后請學生談談自己在魯班身上感受到了怎樣的精神力量。我看到很多學生都提出了不懈、專注、創新等優秀品質。這時筆者適時引導總結:是否可以概括為一絲不茍、堅持不懈、精益求精、推陳出新?而這不正是我們現在所倡導的工匠精神嗎?學生頻頻點頭皆表示贊同。通過課內外結合的中華優秀人物大家談的方式,學生在認同工匠精神品質的同時也培養了自身的知識積累、理解和表達的能力,既讓工匠精神品質潛移默化地在心中生根發芽,又使中華優秀人物精神得到了很好的傳播。
(二)挖掘中職語文教材中的經典文本,關注學生對工匠精神的認同
早在1912年梁啟超先生便就謀職與從業話題對上海中華職業學校的學生發表了關于樹立正確的職業觀——《敬業與樂業》的主題演講。在演講中,梁啟超引用《禮記》和《老子》中的話引出自己的職業觀:敬業與樂業。在演講正文前,他嚴厲批判了“無業游民”一類人,認為他們是無可救藥的。所以我們可以看出梁啟超先生多么重視正確的職業觀,他呼吁同學們要集中精力圓滿地做一件事,更要有職業不分高低貴賤的思想品質,即敬業的職業道德。他還強調應該從自己的職業中領略出趣味,即樂業的職業素養。敬業與樂業和我們今天倡導的工匠精神思想內核是一脈相承的,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我們更應該把這種職業精神擺在中職教育的首要位置。
我們在《喜看稻菽千重浪》一文中看到了袁隆平院士研究雜交水稻的艱辛歷程。不管天氣如何,他一直奔走在田間地頭,從1960年發現“天然雜交稻株”的躬身實踐,到1964年找到一株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的不迷信權威、勇于創新的精細研究,再到利用事實有力辯駁雜交水稻是“三不稻”的偏頗觀點。透過文本,筆者從袁隆平身上感受到了一絲不茍、堅持實事求是、破除迷信權威的可貴品質!文中表達的這些人物的精神品格恰恰是本文中所倡導的工匠精神中的職業品質和職業精神。作為中職生,要在學習過程中自覺提高對工匠精神的認同感,內化工匠精神的品質意識,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把這種品質浸潤到各個方面,在努力提高專業技能的基礎上,自覺培養自己的職業情操和素養品質,為終身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語文閱讀教學中探尋工匠精神內容,培養學生工匠精神情懷
工匠精神的實踐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已經存在很多年了,從古代象形文字演變成筆畫清晰、形式簡潔的楷書,從文學作品的創新到詩歌和散文的出現,再經過深思熟慮,寫出最精當、最準確的文章。這是語文精益求精、不斷斟酌、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的精彩演繹。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指出:開展課外閱讀,對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非常重要,一定要給予足夠的重視。中職教育階段是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要把閱讀教學作為語文教學中培養工匠精神的一大抓手,讓學生在廣泛閱讀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筆者認為,中職語文教師要培養學生廣泛閱讀、粗讀與精讀相結合的閱讀習慣。中職學生和普高生不同,他們有較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利用好這些時間,可以為他們的未來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語文教師在閱讀篇目的選擇上應發揮指導性作用。如當學生學習了《景泰藍的制作》一文后,知悉了景泰藍制作過程中工人嚴謹專注、精雕細琢、推陳出新的職業品質,教師可提出問題:課外是否有類似文章?請學生用心完成探尋任務。如何推進課外閱讀教學,筆者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首先,課外閱讀的內容應該是層進式的。閱讀可以從容易讀懂的具有工匠精神的文章入手,慢慢深入地再讀有些深度的文章。堅持課外閱讀本身也是對工匠精神的一種躬身實踐。在閱讀的篇目上,我們可以選擇文學性和育人性相結合的文章,譬如青少年健康成長系列叢書中的《讓習慣成就你的輝煌》,讓學生在閱讀中體會好習慣的重要性。好習慣可以改變人生,讓優秀成為一種習慣,人要知道生命的價值,要積極地去生活和學習。第一章中的“好習慣成就一生”中“我是重要的”和“尊重一盞燈”讀起來特別讓人感慨萬千:剛從駕校拿到駕照的小耿在應聘公司司機時嚴格遵守交通規則而被經理錄用,看起來是尊重一盞交通指示燈,其實這背后還蘊含著對自己和他人安全的尊重,這種尊重往往在一些看似細小的事情中體現出來,而它也需要我們從身邊的一些小事做起。尊重別人并不需要付出太多,可能一句溫馨的話、一句發自內心的話就可以讓人感動,讓一個自卑的人樹立自尊,讓一個處境窘迫的人重新找回自信。
其次,讓學生在固定的時間適時分享課外閱讀內容,組織學生開展討論,將閱讀活動引向深入。譬如,我們讀《優秀企業文化讀本》可以開展“閱讀活動大家談”:同學們,不同的企業有各自的文化,可以設想你是某企業的員工,你會怎樣經營自己的形象?可以分享你熟悉的企業的文化特點。通過活動,學生了解了企業文化的概念及作用,認知了一些優秀的企業文化精神,知曉了學習企業文化的必要性,明確了學習和傳播企業文化的方法和途徑。閱讀這本書后,好多學生開始明白我選擇這本課外讀物的原因,因為每個優秀企業的文化都是獨特的,其經營理念、價值觀念和道德行為準則不僅是富有個性的,還有共同之處,諸如自強不息、追求品質、以人為本、誠信經營、創新發展等。這些信念或規范是保持企業生命力的內在源泉。對照企業文化,我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你進入這些企業是否會成為一名合格的員工呢?學生都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因為他們發現自己的專業技能和文化素養很難支持他們成為一名合格的員工。因此,這種課外閱讀活動讓學生找到了差距,進而激發他們努力學習專業技能和文化素養的動力,這正是課外閱讀在培育學生工匠精神過程中的作用。
最后,做好閱讀效果的反饋工作,使課外閱讀得以有效實施。教師每周都應該對課外閱讀的效果進行評價,促使學生課外持續開展閱讀,尤其是一些優秀工匠精神讀本。如在進行《吳江工匠》課外閱讀評價時,應該關注學生個體的閱讀感受,讓他們談談自己喜歡的人物、喜歡的理由,從喜歡的人物身上學習到了哪些品質。閱讀這本書后有些學生得到啟示:工匠之名非一時可得,工匠之心源于數十年如一日的砥礪前行!這些工匠人物具有共同的精神品質:濃烈的家國情懷、無怨無悔的專注和追求、深厚的文化底蘊,如中科院院士、“兩彈一星”元勛程開甲身上的家國情懷,工作中的鉆研、開創、奉獻等精神都是工匠精神最美好的詮釋。通過學生撰寫閱讀心得、推薦閱讀文章等方式確保課外閱讀的有效開展。
二、自編飽含工匠精神的文本做教材,讓工匠精神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
在學生廣泛閱讀的基礎上,教師和學生一起選取具有工匠精神的優秀文本編成教材,提升中職學生對工匠精神品質的高度認同感。比如,選擇《敬業與樂業》這篇文章,我們可以要求學生說明選擇這篇文章的理由,并且推薦類似文章。學生在完成任務的同時無形中會深受工匠精神的影響。一位好的語文教師,不但要讓學生知道什么是好文本,更要讓學生知道怎樣讓好文本得到推廣和傳播,讓這些優秀的文本進入學生閱讀的視野,進而深入內心。中職語文教師要實現有效的教學,選取的自編教材要有引領、示范作用。如《岳陽樓記》這篇文章便集傳統文化知識與工匠精神內涵于一體,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人生信念能夠提供給學生鉆研專業知識的精神食糧,幫學生構建工匠精神的意識形態雛形。語文教師需要在選取自編教材的同時提高自己的職業素養。為此而設計的具有工匠精神特質的自編語文教材要注重融合工匠精神,讓學生能夠體會到工匠精神的一絲不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不斷創新的精神內核,進而形成終身學習的理念。
三、探索綜合實踐、口語交際教學,在聽說讀寫中孕育學生的工匠精神
在語文綜合實踐教學中,我們通過組織“模擬求職應聘洽談會”活動,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現場的實踐教學,既體現了職業教育的特色,又檢驗了學生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這一文化素養及職業素養,特別是工匠精神的養成情況。工匠精神的培育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企業的落實,所以我們要讓學生在“模擬求職應聘洽談會”活動中進入特定的角色,切實體會自己如何才能成功被用人單位聘用,成為一名合格甚至是優秀的員工。通過這種教學實踐,無論是應聘單位人員角色,還是受聘人員角色,相信在這個過程中都可以發現自我的差距,進而在以后的學習中自覺提升專業技能和文化素養等各方面的能力,這是語文綜合實踐教學活動中孕育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徑。另外,教材中“介紹”“解說”“答辯”等口語交際活動的開展,既體現了職業教育的特色,又檢驗了學生語文綜合運用能力特別是工匠精神的踐行狀況。作文是學生心靈的聲音,我們在寫作教學時要結合相關文本有意識地創設特定情境,讓學生感同身受,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從文本中尋找真我,體驗美好情感,進而熱愛生活,珍惜學習時光,擁有健康積極的心態,在作文教學中擔負起人文關懷的功能,促進學生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養成,為推進中職語文教學改革及工匠精神的培養做好研究探索。
總之,本文旨在通過中職語文教師的教學研究讓學生理解工匠精神的文化精髓與語文文化的共通性,讓學生愛上語文課的同時理解踐行工匠精神。采用切實有效的措施讓學生由被動呆板的接受學習變為積極主動的自我習得,也就是讓學生改變固有習慣,樹立爭做具有工匠精神的中職學生的愿望。不囿于課本,大力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習慣,使其閱讀相關文章和書籍,在閱讀中感受、在感受中體會、在體會中實踐。家校聯合、校企聯合,營造一種良好氛圍,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只有做一個具有“活魯班”工匠精神的中職生,才會有良好的職業技能與素養,才會有較好的升學與就業機會,才會有更精彩的職業生涯,人生也才會更有價值和意義!
參考文獻:
[1]蔣建偉.淺析核心素養背景下中職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工匠精神”[J].課外語文,2021(1):82-83.
[2]甘麗卿.在中職語文教學中培育工匠精神[J].職業,2020(8):81-82.
[3]呂磊.中職語文教材中“工匠精神”教學資源的挖掘與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20(6):45.
(作者單位:江蘇省吳江中等專業學校)
編輯: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