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里,每天都是開車上下班,有一天,沒有開車,騎電動車往返。回家的路上,不著急趕路,悠閑自在地向前走,遇到綠燈直行,遇到紅燈駐足。同樣是回家的方向,卻走出了一條不同尋常的路線。道路周邊的風景也自然而然地撲面而來。這個地段新建了高樓,那塊空地變成了花園,這里新開了一家飯店,那里打通了一條街道。沒承想,這個朝夕相處的城市,居然每天都在發生變化,這悄無聲息的變化,也構成了城市的風景,讓人為之振奮。
同樣是上班回家,換一種出行方式,路線變了,風景變了,心境也為之改變。由出行的體驗,想到我們的教育。事實上,我們的教育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對孩子的教育就是一場旅行。當家長把孩子送到學校,親手交給我們教育者時,我們便開啟了教育的旅行。我們的教育最終就是要幫助每一位孩子成人成才,成為最好的自己,抵達理想的彼岸。
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教育者往往擅長給孩子規定路線,就如同開車一般,在規定的路標內行駛,在紅燈前停駐,視野只在車玻璃那小小的一米見方。不是嗎?教育者要求每一位孩子刻苦學習,拼命做題,緊緊盯著考試成績,與學習無關的統統拋棄,與升學無關的統統放棄。孩子成長的空間被縮小了,孩子的生活方式被限制了,在學習、考試、升學之外,原本快樂的童年,幸福的成長空間,幾乎都被擠壓殆盡。
思想家梭羅認為“更好的教育”是“一方池塘”,這方池塘“最生態”,是學生“自然成長”的天堂。在這個空間里,處處是風景,處處是故事,處處有精彩。我們無視教育的豐富多彩,是因為我們將教育的空間逼仄到狹窄空間,以至于讓學生只能看到“高墻四角的天空”,走上一座千軍萬馬爭搶的“獨木橋”。
孩子成長之路并非只有一條,學習、考試、成績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讓孩子看到生活的多姿多彩。并不是每個孩子都適應升學的路,即使是升學,也有不同的路可以選擇。比如,進入普通高中,參加高考,考取普通高校是條路;選擇藝考,同樣也是條路;還有對口高考、分類考試,同樣可以進入高等學校深造。即便不走這條路,孩子完成義務教育,進入職業學校學習職業技能,同樣是成長成才的路。總之,適合孩子的路才是最佳的路,教育者規劃的路如何保證一定適合每一位孩子呢?
教育的對象是復雜的,每一位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教育應當為孩子提供足夠的成長空間,讓孩子在這個空間里盡可能地發展。這個空間就像一座偌大的城市,有不同的功能區域,有不同的道路,有不同的公園,有不同的風景。教育就是要放手,讓孩子在足夠大的空間里自主去探索,自主去體驗,自主去感受,自主去創造,從而尋求他們成長的最佳路線,實現人生價值。
這個過程,就是教育的意義所在。
作者簡介:許志玲,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教育體育局教研員,小學高級教師,從教33年,十余篇文章發表在省市報刊,主持參與省市級課題3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