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業形式及完成方式
課前作業:當堂訓練、口頭作答、適時進行課堂筆記。
課中作業:當堂訓練、紙筆作答、適時進行課堂筆記。
課后作業:獨立完成、紙筆作答、按時完成作業。
二、作業設計原則
1.堅持作業設計為教學服務、為學生發展服務的原則。通過作業設計讓學生養成勤積累、廣閱讀、善思考的習慣,提升學生主動搜集資料的意識,逐步練就克服困難、鍥而不舍的意志,為學生的長遠發展和素養提升奠定堅實基礎。
2.堅持作業設計分層布置、關注學生差異的原則。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針對學生的學習基礎和接納能力,立足基礎,適度提高、拓展,面向學生的實踐能力,設計不同層次的作業,因材施教,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從作業中感受到快樂,體驗到成功。
三、作業設計內容及意圖
(一)課前作業
1.成語積累:聞雞起舞、斗折蛇行、犬牙交錯、魚目混珠、膽小如鼠、一石二鳥、虎穴龍潭。
2.小組合作,簡述下列成語的相關文學故事:黔之驢、白衣蒼狗、雕蟲小技、鴻鵠之志、青梅竹馬、河東獅吼。
3.結合1題、2題中出現的成語和故事,給自己寫一句鼓勵的話。
(設計意圖:第1題,作為語文積累,成語的識記及運用是必做的功課。這道題的特點是成語中都含有動物。其中“膽小如鼠、一石二鳥、虎穴龍潭”三個成語中又含有本文課題出現的字。只要求學生會讀、會寫,屬于課前常規鞏固。但細心的學生能夠從個別成語中感受到課前的成語積累和本節課的學習內容有關聯。
第2題,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每組分派一個文學故事進行口頭敘述。文學故事都和動物有關,其中“黔之驢、河東獅吼”都與本文有關聯,有逐步引入授課內容的目的。
第3題,通過成語積累和故事復述,大多數學生能從成語和故事中感受到所蘊含的智慧和力量。這道題的目的是了解成語故事的寓意或深意,在“給自己寫話”的過程中讓學生學會歸納觀點和組織語言,同時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
(二)課中作業
1.小石潭的景物各有什么特點?(要求均用四字短語概括)
(1)水聲的特點:
(2)小溪的特點:
(3)小石潭旁青樹的特點:
(4)池底石頭的特點:
(5)小溪的岸的特點:
(6)小石潭魚的特點:
(7)小石潭環境的特點:
(8)竹子的特點:
(9)小石潭水的特點:
2.賞讀句子,體會作者心情。
(1)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2)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
(3)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設計意圖:第1題,是在學生誦讀課文、借助課下注釋疏通文義、整體感知課文內容之后所進行的鞏固、拓展練習。鞏固,體現在所有的練習題都是圍繞課文內容而設計。拓展,體現在對學生的句子表達、語言運用、總結歸納能力有一定的要求。
第2題,主要訓練學生的語言鑒賞能力,引導學生進行細膩品讀、思維發散,在語言組織和表達過程中引導學生感受作者親近自然的情懷。)
(三)課后作業
1.完成課本“積累拓展四”,計劃用時2分鐘。
2.改編課本“思考探究二”,請學生完成如下寫作練習:
假如你也來到了小石潭,默念柳宗元的《小石潭記》,你有什么想法,請寫出來(不少于150字)。下列提示,請任選一項完成,有余力的學生可以選做多項。
(1)給出開頭
坐在岸邊這顆歷經千萬年的石頭上,……
望著這一潭清水,……
(2)給出結尾
……柳宗元,謝謝你讓我懂得了這小石潭。
……再見了,小石潭,我會牢記你給予我的力量。
(3)給出標題
《魚兒,魚兒,你記得嗎》
《見過世面的石頭》
《恕己(奉壹)的獨白》
《我愛這潭水》
《柳宗元的憂和樂》
(設計意圖:第1題,是解決學生學習的難點,本課中特殊語法現象——詞類活用。學生能夠結合課下注釋完成。只要求學生能夠通過詞類活用的個例,落實到對句意的準確理解上。
第2題,脫胎于課后練習,要完成這道題,要求學生還要再去閱讀文章,而且要讀懂原文,讀出自己的感受。三個方面的提示,體現分層設計的原則,讓所有學生都有話說,讓程度較好的學生多說一些,說得更好一些。)
四、參考答案
(一)課前作業
1.成語積累:督促學生當堂完成筆記摘抄。
2.小組合作,簡述下列成語的相關文學故事。教師根據各小組學生的作答情況,適時補充。
3.結合1題、2題中出現的成語和故事,給自己寫一句鼓勵的話。作答提示及參考:
(1)成語+成語+感受
聞雞起舞,是實現鴻鵠之志的有效路徑。要成功,先要學會早起,在晨曦中眺望光明。
黔之驢,并不是膽小如鼠,可惜它太自負。看清自己的實力,才有可能出手搏擊。
(2)故事寓意+成語+感受
每個想要建功立業的人,都必須有堅定不移的志向。鴻鵠之志的故事告訴我們:想要飛得高,從小就要把藍天定為自己的目標。
學會謙虛,不能驕傲自滿。大詩人李白都說自己的文章是雕蟲小技,我們有什么理由不埋頭奮進呢?
(3)人物+故事+感受
蘇軾曾寫過一首詩,讓一個成語“河東獅吼”廣為人知,可惜后人在流傳過程中扭曲了這個成語的最初含義,可見時間的力量是多么強大:你把時間放在哪里,哪里就可能開出艷麗的花來。
陳勝年輕時生活落魄,但沒有忘記自己曾經渴望一飛沖天的鴻鵠之志。一個人不管處在多么艱難的困境,都不應該忘記當初為什么而出發,不應該忘記該如何抵達夢想的彼岸。
(4)人物+成語+感受
柳宗元參與改革時,已經認識到了可能要踏入的是虎穴龍潭,但他并沒有因此而后退。被貶之后盡管失落憂傷,但依然通過寫文章、游山玩水排遣抑郁,留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文章。一個人只要滿懷對生活的熱情,就能走出生活的泥淖,再創一片天地出來。
(二)課中作業
1.小石潭的景物各有什么特點?(要求均用四字短語概括)(參考答案略)
2.賞讀句子,體會作者心情。
(1)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參考答案略)
(2)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參考答案略)
(3)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參考答案略)
(三)課后作業
1.完成課本“積累拓展四”,計劃用時2分鐘。(參考答案略)
2.改編課本“思考探究二”,請學生完成寫作練習。
(1)給出開頭
作答說明:給出開頭后,學生可以將文章中的相關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直接引用,或稍作變動予以續接。這個提示體現分層作業的原則,適用于文言文學習基礎一般的學生。
(2)給出結尾
作答說明:給出結尾的提示,學生需要將結尾和原文中的相關句子融會貫通后再進行寫作,不能將原文翻譯成現代漢語直接引用。同樣體現分層作業的原則,較給出開頭的提示稍微增加了難度。
(3)給出標題
作答說明:給出標題的提示,難度明顯加大,基本上屬于《小石潭記》的讀后感了,只不過從不同的角度讓學生完成個人感悟和表達。
《魚兒,魚兒,你記得嗎》可以引導學生以“魚兒”的口吻抒寫柳宗元一行游覽小石潭的故事,可以寫行蹤、路線,可以描寫景物,可以猜想心情等。
《見過世面的石頭》是以“石頭”的角度,讓學生發揮想象和聯想,既可以寫“小石潭記”中的內容,又可以適當延伸。學生習作中,有的延伸到《西游記》石頭中蹦出來的孫悟空,有的延伸到《紅樓夢》中青埂峰上女媧丟棄的那顆頑石。
《恕己(奉壹)的獨白》是站在《小石潭記》一文中出現的兩個年輕人的角度,嘗試讓學生對文中景物描寫、心情變化進行敘寫,可以發揮想象和聯想,適當抒情或發表議論。
《我愛這潭水》聚焦在小石潭的水,學生可以對文中“水”的特點進行概括和描寫,也可以借此抒發情感。
《柳宗元的憂和樂》要引導學生從《小石潭記》中寫到的“樂”“凄”等詞語入手,嘗試分析文章中流露出柳宗元心情的變化軌跡,知人論世,由文章入手,觸及作者的生活經歷和仕途起伏,寫作難度更大一些。
五、作業設計與批改反思
作業是課堂教學的自然延伸和深化,是由學而習、由習而得的內化過程。《小石潭記》的作業設計,從時間上來講,包括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作業形式上,有當堂訓練、即時完成的,有口頭表達、兼顧完成課堂筆記的,有課后獨立思考需要寫作的。
從作業體現學生能力的角度來說,成語積累和識記,屬于認知性問題,學生會讀會寫就行。小組合作復述成語故事,屬于理解性問題和應用型問題的結合體,學生只有在理解的基礎上才能完成概括、歸納、陳述。課中作業的兩道題目,屬于分析性問題,學生要在閱讀文本、疏通文義后對課文的相關內容進行分析和理解,并能將自己得出的觀點進行有理有據的辯護與分析。課后作業中的片段寫作,則是綜合性問題,要讓學生系統地分析和解決某些有聯系的知識點或訓練方向,難度加大。
從作業設計體現學生分層的角度來說,本次作業設計的問題,兼顧認知類型由初級到高級的逐步過渡,兼顧學生語文基礎、課堂接受能力、文言文篇目理解水平的差異,盡可能分層布置,梯次完成。讓各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彈性發展,滿足了學生的需求。分層的基礎上實現進階,用作業為學生能力、思維、情感、人格的發展鋪設臺階,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發展。改編課本“思考探究二”,請學生完成寫作任務的作業設計,能夠發展學生的思維,對學生思維轉換、觀念升級、自我褒貶與評價都有觸動。
從作業設計體現學生核心素養的角度來說,我們認識到作業設計過程中,學生的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都是以語言的建構與運用為基礎。本節課的作業設計中有對“語言建構與運用”的要求,如成語故事的復述,給自己寫一句話的歸納。
在“雙減”政策下,初中語文作業設計應遵循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建構起以語文知識為基礎,以語文積累為手段,以轉變教師教學形態為前提,以促進學生學習方式變革、落實核心素養為目標的作業設計系統,通過優化作業設計,引導學生開拓思維、拓寬視野、動手寫作、提升能力。我們要認識到作業完成的過程是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實踐、合作分享、交流互助的過程,通過作業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寫作分享能力。作業既有知識內化、能力訓練、思維優化、習慣養成的功能,更有自我教育的功能。
(作者單位:甘肅省白銀市平川區樂雅學校)
編輯:趙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