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在課程目標中提出,語文核心素養包括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思維能力是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之一。新課標同時指出,語言發展的過程也是思維發展的過程,二者相互促進。思維能力在語言運用能力中發揮著決定性作用。促進思維進階式發展的結構化教學,以學生的思維發展為導向,憑借結構化閱讀教學活動,優化教師的教,助力學生的學,促進學生思維實現進階式發展。(見圖1)
一、整合教材和學情,明確思維訓練目標
小學語文教材采用“雙線組元”的單元編排體例,圍繞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構建了一個系統的語文教學體系。為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要聚焦單元整體,結合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梳理、提煉出單元思維訓練目標。小學生思維發展的特征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核心向抽象邏輯思維為核心過渡。教師要準確把握小學生的思維特征,再依據文本找到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科學定位思維訓練的目標,對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根據“以生為本”的教學原理,教師將本課思維訓練的目標確定為:一是通過聯想、想象,結合插圖把寓言故事準確表述出來,提升形象思維能力;二是比較分析,厘清故事中表達寓意的思維過程,發展邏輯思維能力;三是歸納判斷,聯系生活實際,培養創造性思維。這些才是需要教師引導學生著力解決的問題。
二、指向思維發展,開展結構化閱讀教學
新課標在“課程性質”中提出,要將“發展思維能力,提升思維品質”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價值取向。那么,如何憑借語言文字的訓練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呢?教學中,教師需要遵循由淺入深的基本規律,可以從形象思維入手,再過渡到邏輯思維,進而質疑、拓展,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促進學生的思維實現進階式發展。
(一)培養形象思維的理解性閱讀
1.依托插圖豐富學生的想象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大多數課文配有相應的插圖??茖W、合理的插圖不僅增添了課文的美感,更豐富了學生的想象,對學生充分理解課文內容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寒號鳥》課文有兩幅插圖,一幅近景,一幅遠景,直接揭示了故事的經過和結果。近景中,金燦燦的陽光下,寒號鳥斜躺在崖縫中,愜意地望著喜鵲;喜鵲嘴中銜著樹枝,正展翅飛翔。喜鵲的勤勞、寒號鳥的懶惰一目了然。遠景中,蔚藍的天空中露出了金黃的朝霞。喜鵲站在高高的樹枝上,對著崖壁叫喊著。光禿禿的山上覆蓋著厚厚的積雪。兩幅插圖情景交融,在帶給學生視覺沖擊的同時,也透露著一種神秘感,引發了學生無限的遐想。
學生通過對畫面的細致觀察,一方面對故事內容有了基于想象和猜測的初步感知;另一方面,在閱讀文本時便自然會對前面的想象、猜測進行印證、補充。學生閱讀理解文本的效率也因此得到顯著提升。這樣,在圖文對照學習中,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在“看圖想象—閱讀印證—補充升華”中便能得到充分的鍛煉和提升。
2.抓住問題,將聯想引向深入
語言文字有著豐富的內涵,學生在理解語言、想象畫面或情景時,往往局限于個人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呈現隨意性和碎片化,導致形象思維能力在閱讀中難以有效提升。如果給予恰當的問題引導,讓學生的思維沿著一個方向展開思考想象,就能把思維引向深入,走向高階。
《寒號鳥》故事中有兩個主人公:一個是喜鵲,一個是寒號鳥。這兩個主人公特點鮮明:一個勤勞,一個懶惰。這是學生能自主讀懂的內容。課后作業第1題為:“想一想:為什么喜鵲能住在溫暖的窩里,寒號鳥卻凍死了?”帶著這個問題去閱讀課文,通過畫關鍵詞句、交流討論、分角色朗讀等,學生便能發現,寒號鳥之所以被凍死,是因為懶惰和不聽勸告;喜鵲之所以能待在溫暖的窩里,是因為勤勞和善良。
寓言故事的寓意講清楚了,只是完成了“理解性閱讀”。要將學習引向深入,教師需引導學生進一步通過對故事情節前后的比較分析,才能發現其中蘊含的更深刻的道理。
(二)指向邏輯思維的比較性閱讀
新課標提出,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通過閱讀、比較、推斷、質疑、討論等方式,梳理觀點、事實,辨析態度與立場,辨別是非、善惡與美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養成勤學好問的習慣。比較、歸納、梳理可以幫助學生感知語言文字背后的思維過程,發現文章表達的奧妙,提升邏輯思維能力。
《寒號鳥》的寓意在喜鵲和寒號鳥每一次對話背景和內容的改變中逐漸展現出來。教師引導學生對對話作細致比較、分析,不僅可以發現故事情節推進的巧妙,還能從中輕松悟出寓言故事的深刻寓意。
1.喜鵲的前后比較
“寒號鳥,別睡了。天氣暖和,趕快做窩。”
“趁天晴,快做窩?,F在懶惰,將來難過?!?/p>
喜鵲第一次勸告的內容可以用第二次勸告的第一句話“趁天晴,快做窩”加以概括。而第二次勸告中,喜鵲在“趁天晴,快做窩”的基礎上,增加了“現在懶惰,將來難過”。
同樣是勸告寒號鳥做窩,喜鵲兩次的話語為什么會不一樣呢?因為第二次勸告時,除了天氣適合做窩以外,還增加了寒號鳥險些被凍死的經歷。所以喜鵲第二次勸告時增加了“現在懶惰,將來難過”。比較后,學生便能明白喜鵲勸告背后的邏輯:第一次是勸告,第二次是勸誡,力度越來越大。
2.寒號鳥的前后比較
對寒號鳥的前后比較,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主要從兩個方面展開:一是寒號鳥回答喜鵲兩次勸告時的語言;二是寒號鳥在喜鵲兩次勸告之后的表現。
“傻喜鵲,不要吵。太陽高照,正好睡覺?!?/p>
“傻喜鵲,別啰唆。天氣暖和,得過且過?!?/p>
通過前后比較,學生會發現寒號鳥第二次回答與第一次不同的是:“不要吵”變成了“別啰唆”,由拒絕到厭煩;“正好睡覺”變成了“得過且過”,因為有了昨晚的經歷,它深知不做窩的嚴重后果,卻仍堅持不做窩,所以叫“得過且過”。寒號鳥懶惰和不聽勸告的性格特征的凸顯,有了一個由弱到強的遞進過程(比較過程見表1)。
比較寒號鳥兩次不聽勸告時的背景情況,學生可以發現:變化的是事態越來越嚴重,第一次是“不停地叫”,第二次是“重復著哀號”;不變的是適合做窩的天氣和夜晚挨凍時重復的語言,預示著如果再給他一次機會,他還是會不聽勸告,還是會不做窩。變與不變之間預示了寒號鳥的悲慘命運。
3.整體回顧,梳理沖突
矛盾沖突能引發學生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可以在矛盾沖突的比較辨析中提升邏輯思維能力,形成理性認識。完成了前兩次對話的細致比較后,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分析三次對話的矛盾沖突。
第一次對話的矛盾沖突是:要做窩的理由有:天氣正好、喜鵲勸說,而寒號鳥就不愿意去做窩。矛盾沖突增強了故事性和可讀性,同時也凸顯了寒號鳥的懶惰、不聽勸告。第二次對話的矛盾沖突是:要做窩的理由有:寒號鳥經歷了挨凍的痛苦后自己說“明天就做窩”、喜鵲的勸告升級——勸誡??珊桒B還是堅持不做窩。矛盾沖突升級。第三次對話,雖然簡短,卻是點睛之筆。因寒號鳥被凍死,故事戛然而止。情節的矛盾沖突被推向了不可調和的極點——寒號鳥被凍死了。文章以悲劇收尾,引人深思,也將寓言故事的寓意進行了最集中的詮釋:勤勞善良的喜鵲可以待在溫暖的窩里,得到幸福的生活;而懶惰、不聽勸告的寒號鳥只能落得悲慘的結局。
(三)落實創造性思維的拓展性閱讀
“理解、比較”是學生在閱讀課文中經常用到的思維方式,在不同學段的語文學習中都會得到不斷的強化。小學語文教學中缺乏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因此,新課標將“審美創造”列入核心素養,同時在“語文學習任務群”中也明確提出了“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學習任務群,把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放在前所未有的高度。
教師培養二年級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有一定的難度,但引導他們養成聯系生活實際開展創造性思考的習慣是切實可行的,并且對學生日后創造性思維的形成有著積極的意義。
通過理解和比較,學生認識了喜鵲和寒號鳥的特點,也初步感知了課文的寓意。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提出:要重視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學到這一階段,寓言本身的內涵已經清楚了,但與學生的生活、已有的知識經驗缺乏關聯度,寓言故事的育人效果難以發揮。創造源自生活,要充分發揮文本的育人價值,教師必須把課文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與學生的內心世界關聯起來。這樣,才能使學生打開眼界,將思維引向深入,為創造埋下伏筆。下面是筆者教學《寒號鳥》的片段:
“同學們,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想象一下,在我們身邊有沒有與寒號鳥類似的人或事呢?”話音未落,便有同學舉手了。
“Z同學就是這樣的人,他懶惰,課上不認真寫字,不聽勸告,老師經常提醒,他還是要在課堂上動來動去,做各種小動作……”
“描述還挺準確的,Z同學這幾個特點確實很明顯?!盳同學聽老師這么說,小聲回懟:“老師壞,壞人!”
寒號鳥因為懶惰、不聽勸告最后凍死了,預示著人如果有這樣的性格特點,也不會有什么好下場,所以才讓一向以自我為中心,從不把規矩、紀律放在眼里的Z同學當場回懟老師。但他哪里知道,老師的境界豈是他一眼能夠看穿的。
“老師堅信,Z同學的未來一定會發展得很好,會有美好的人生在等著他。在家時,他能聽進去媽媽的話,按時完成學習任務。因為不完成學習任務,媽媽會讓他受小懲罰。一個受了小懲罰、吃了虧就能改正的人,是個有智慧的人。‘懶惰’和‘不聽勸告’,我們大多數人都會有,但現實生活中絕大多數人能‘吃一塹,長一智’,在挫折失敗中吸取教訓,改正錯誤,從而得到幸福的生活。寒號鳥在第一次遭遇險些被凍死的痛苦后,不聽勸告,得過且過,結果被活活凍死。而Z同學卻不同,他懶惰,不聽勸告,是因為老師不忍心讓他多吃虧,所以才一直不愿改正。未來,無論是社會,還是生活,都會讓他吃許多虧,他就會從這些吃虧當中得到成長,從而變得越來越優秀?!?/p>
Z同學臉上露出得意的笑容,顯然他是從老師的話語中得到了激勵。
創造性思維沒有固定答案,所以需要教師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對文本內容展開思辨,或發散思考,進而展現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和獨創性。
三、結語
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思維與語言是依存共生的關系。它們的聯系是在思維與詞語發展的進程中發生、改變和發展的。所有的學習都必然伴隨著思維,但在沒有明確的目標導向、沒有科學的學習路徑的情況下,學生的思維很容易在低層次徘徊,難以得到提升。促進學生思維進階式發展的結構化教學,從培養形象思維、邏輯思維、創造性思維三個體現進階性的思維能力點出發,設計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學習活動,推動學生思維由低階走向高階,由淺表走向深入。
(作者單位:合肥市屯溪路小學教育集團金斗路小學)
編輯:張俐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