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能積極發揮學科育人的價值。本文基于新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通過梳理教材、立足單元主題、借助逆向設計、結合具體案例等方面探討如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到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讓學生有效學習文化知識,形成文化意識,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下面以牛津譯林版小學英語教材為例,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滲透路徑。
一、梳理教材,明晰單元主題,確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學目標
(一)聚焦課標,確立課程總目標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標》)中提出,課程目標旨在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具有學科育人的指向作用。文化意識作為核心素養的重要方面,凸顯了英語課程立德樹人的價值導向。《課標》中關于小學階段核心素養文化意識方面的培養目標有:(1)學生能有身份意識和國家認同感;(2)學生能涵養家國情懷,樹立文化自信,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的和良好的品格;(3)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現和感悟其中蘊含的人生哲理或價值觀,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良好的品格。文化意識的培養離不開文化教育,為了促使學生增強國家認同,涵養家國情懷,堅定文化意識,在英語教學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必不可少。
(二)解析教材,確立單元整體教學目標
單元承載著主題意義,單元整體教學目標的設立,應在充分研究學生學情的基礎上,圍繞整個單元進行總體規劃的教學設計。本文以牛津譯林版小學英語教材為例,梳理了教材中含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的相關單元,如表1所示。
五年級下冊Unit 7 Chinese festivals單元中,Story time板塊主要用四個場景呈現了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和重陽節,分別介紹了每個節日的時間、習俗和相應的傳統美食。Grammar time,Fun time和Cartoon time板塊,對一年四季、十二個月份進行梳理,并介紹了Mother’s Day這一西方節日。Sound time,Culture time和Checkout time板塊,以中國的元宵節為切入點,豐富了關于中國傳統節日的內容。該單元所含的節日文化中充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習俗與精神,以本單元為例確立如下單元整體教學目標,如表2所示。
(三)重組板塊,確立課時分目標
《課標》中倡導教師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教師要對單元學習內容進行研讀、研判和再加工,建立單元內語篇之間的有機聯系,使單元內容既具有整體性,又可以滿足學生學習需求和認知邏輯的教學目標。
由于本單元為單元整體教學,但本單元各個板塊的教學內容側重點不同,語用也不盡相同,之間并沒有明顯的聯系。因此,為使教學流程更清晰,可以圍繞festivals這一主線開展教學。(具體見表3)
二、立足單元主題,拓展課外知識,豐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學內容
(一)基于詞義鋪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背景
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在詞匯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能幫助學生培養文化意識,又避免了詞匯教學的機械記憶和操練,有助于挖掘詞匯在特定情境中的內涵,幫助學生有意義、高效地記憶單詞,使學生透過語言符號提取文化信息,提升文化意識。
學生在學習五年級下冊Unit 7 Chinese festivals一課中,會認識許多傳統節日。首先,教師詢問學生“Which are traditional Chinese foods?”來引出關于中國飲食文化的相關單詞。其次,教師啟發學生“What other traditional Chinese foods do you know?”,以此來拓展詞匯,如steamed bun,soybean milk等,這些單詞也是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食物。再者,教師提出“Why we Chinese people have rice as a staple food?”引發學生深入思考。最后,教師介紹中國飲食文化的悠久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
(二)基于情境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理念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比較中西文化異同,讓學生意識到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從而能用辯證的眼光去看待中西文化差異,尊重、理解并包容外國文化,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
三年級上冊Unit 8 Happy New Year一課的Story time中以新年為主題背景,描述了Uncle John來Mike、Helen和Tim家并給他們帶來了新年禮物的場景。當三個小朋友收到禮物時,他們表示感謝并立刻打開。這與我們中國人接受禮物的方式是有差別的。此時,教師可以引發學生思考:If you receive a gift,what will you do?大多數學生都會說收到禮物后先禮貌拒絕,再表示感謝,等到客人離開后才能打開禮物,因為中國人較西方人的熱情、開放更為含蓄、內斂,這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理念對學生的影響。當了解到中西方在收禮物方面的文化差異后,學生才能更好地理解與包容外國人與外國文化。
(三)基于語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
學生對于文化知識的感知、理解和應用需要語篇的支撐。文化學習語篇只有符合學生學情,文化體驗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通過任務驅動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感知和理解,進而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可以借助語篇將故事中想要傳達的精神遷移到現實生活情景中,并通過有效提問引發學生思考探究,潛移默化地將學生的語篇學習與文化意識塑造相結合。
六年級上冊Unit 1 The king’s new clothes一課的Checkout time中Read and write活動改編自中國著名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Yugong Removed the Mountains),學生需選擇合適的動詞過去式完成故事。此外,這一活動也可作為深化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理解的語篇素材,以培養學生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意識。完成后,教師可進一步探討故事背后的文化背景。
三、借助逆向設計,“教—學—評”一體化,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學活動
“教—學—評”構成了教學活動的三大核心部分,而其“一體化”確保這三部分緊密結合。小學英語閱讀教學基于這種一體化模式可以實現語言技能、學習能力、文化觀念和思維過程的整合,同時,全方位地對句型、語音和文本理解進行評估。這種方法對提高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是至關重要的。
逆向設計遵循的流程是“學習目標—評價任務—教學活動”,首先明確學習的預期成果,接著設定評估學生達成目標的方法和策略,最后組織和引導學習過程,以確保目標的實現。
教師在英語閱讀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教材為基礎,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借助逆向設計,使“教—學—評”一體化。
同樣以牛津譯林版英語五年級下冊Unit 7 Ch-inese Festivals一課中的Checkout time板塊為例探討逆向設計,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學活動的高效開展。
(一)設計對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目標
學習目標具有導學、導教、導評的功能,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英語閱讀課堂中的有效滲透,就是制訂科學、適切、具體的學習目標,使“教—學—評一體化”相融通。
該課例學習目標中有關于文化意識的要求:學生能描述中國傳統節日的起源、主要習俗、傳統美食和背后的文化意義;通過與國外節日的比較,深化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感知,從而強化文化認同感和文化自信。
(二)設計匹配學習目標的評價任務
評價不是為了判斷學習的等級,定義學習者的能力,而是通過一體化設計的進階式評估,推動學習的后續發展。
本課例中,為了確保學生真正達到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入認識與感受,我們需要設計匹配的評價任務。如:小組合作討論中國的傳統節日時,可考慮以下幾個話題:When is the Chinese festival? What do people do and eat at this festival?Why do people celebrate it?
(三)設計嵌入評價任務的教學活動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及時進行評價,對學生的表現進行細致觀察與分析,并根據學生的反饋調整后續的教學方案。即最大限度地體現“學為中心”“以學定教”的課程理念。
本課例中,為了使學生在真實的學習場景中獲得深入的中華文化體驗,并有效地完成評估任務,教師根據實際需要設計一系列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題緊密結合的教學活動。教師可指導學生小組合作繪制中國傳統節日的信息卡,然后再由小組選出一人代表展示信息卡(如圖2),再借助課外繪本How to Catch a Dragon拓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最后在教師的指導下,在前期積累的語言能力與文化意識的基礎上,完成My favourite Festival的文化輸出,即制作“我最喜愛的節日”英語小報,使節日的信息之間形成聯系和層次。
四、結語
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效滲透在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并非一蹴而就之事,廣大小學英語教師要積極響應黨和國家的要求,發揮學科育人價值,立足學生學情,圍繞單元主題深度解析教材,結合課標理念明確教學目標,通過語篇教學紐帶建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小學英語閱讀教學的密切關聯,進而通過逆向設計和“教—學—評”一體化理念,引導學生培養核心素養,實現英語課程的學科育人價值。
(作者單位:宜興市萬石小學)
編輯:張俐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