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加快推動小學階段的教學改革,重視各科教學效率的提高,要求各科教師結合實踐改進教學方法。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引下,小學數學教師應當基于核心素養視域分析數學教學中的不足,針對性地改進教學方法,有效指導學生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中的數學問題,注重鍛煉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能力、空間想象力、計算能力等,幫助學生逐步提升數學核心素養。
一、巧妙設置數學問題情境,鍛煉學生的數學思考分析能力
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培養的關鍵是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是開展數學學習的重要能力。基于此,小學數學教師應基于核心素養培育要求明確數學教學重點,結合相應的數學教學內容設計問題情境,讓學生通過情境分析找出數學解題要點,并引導學生在日常數學學習中不斷強化數學解題能力。在數學問題情境中,教師應指導學生逐步進行數學解題分析,讓學生整理數學問題中的關鍵信息及條件,使學生通過主動思考得到正確答案。
以“租船問題”教學為例:
談話導入環節:教師借助多媒體展示全班在周末去郊外湖水中劃船的場景(見圖1),并描述:全班學生共同參與劃船項目,但遇到了租船問題。(談話導入,解讀課題內容)
設置問題:(1)你能從圖中獲取哪些信息?(2)你如何根據這些信息幫助他們解決租船問題?(3)小組討論選定適合的租船方案,計算出相應的租船費用。
討論交流環節:首先,教師讓學生提煉圖中的關鍵信息(見表1),強調全班32名學生要一起乘船,點明其中的關鍵信息是小船租金為24元,限乘4人;大船租金為30元,限乘6人。教師提出“船只限乘是什么意思?”“哪種租船方式最劃算?”等問題。(提示學生整理關鍵信息)
其次,教師讓學生結合問題情境梳理其中的信息,分小組進行合作探究。如大、小船的租金及最多坐多少人等,學生客觀分析租哪種船更加劃算。學生通過計算分析可得出——小船:24÷4=6(元),大船:30÷6=5(元)。學生比較分析大船和小船的租船價格,假設在全班師生坐滿大船的情況下,每人只需要支付5元租船費用。而在全班師生坐滿小船的情況下,每人需要支付6元租船費用。所以學生會首先考慮租用大船。
教師設置問題:(1)有多少種租船方案呢?哪一種方案最省錢?(2)怎么證明你們選定的租船方案是最省錢的呢?(3)要如何調整租船方案?(先假設,再調整)
教師可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讓學生合作探究一共有多少種租船方案,并要求小組成員分工計算和比較來找出最省錢的租船方案。(提示:船上沒有空座會不會省錢)學生假設方案一:全部都租大船,32÷6=5(條)……2(人),要租5+1=6(條)大船,會有6-2=4(個)空座,租船的費用就是6×30=180(元)。為了防止遺漏一種情況,學生列表進行分析,以此進行類推,租5條大船,再按照剩下的人數租小船,計算出空座位數和租船費用……最終得出租4條大船和2條小船的租船方案最省錢,空座位數是0個。具體有以下7種乘船方式。
總結分析環節:教師可讓學生總結租船方案調整中的要點,一是盡量多租大船,二是最好不要有空位。學生真正經歷最優租船方案的調整過程,步驟一:結合船的租金與限乘人數,先計算出哪種船的租金更便宜;步驟二:假設所有人都要乘坐租金便宜的船。若能正好坐滿,沒有空座,這種租船方式最省錢。若不能坐滿,則需要調整租船方案,盡量使船只座位坐滿,才能真正做到減少租船費用的浪費。
教師可由租船問題進行延伸,引入日常的租車問題情境,小學生通過多種推理探索和計算分析,能真正了解現實中制訂租船方案要考慮的要點,明確此類租船問題的解題方向,有效強化他們的核心素養。
二、啟發學生進行數學建模,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小學數學教師要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啟發學生結合已知條件展開數學建模,指導學生依據數學模型理清同類型數學問題的解題思路,促使學生增強數學思維能力與解題能力,有助于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教師可運用數學模型化教學法,引導學生利用公式及算法聯系已掌握的相關數學知識點,讓學生通過數學建模在數學解題中做到舉一反三,提高學生數學知識的掌握程度。
以“小數乘法與除法”為例:
導入環節:教師可引入生活中的購物場景,展示相應的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觀察其中的信息,如蘋果4.45元/斤,菠蘿5.99元/斤。設置問題:(1)超市中有哪些商品?這些商品的單價是多少?(2)超市中商品單價、數量與總價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運用列表格方式理清商品及其單價。(見表3)
提問與解答環節:
教師根據已知信息設置問題:(1)小麗購買了4斤蘋果和3斤菠蘿,要花費多少錢?(2)小軍現在有70元,想買巧克力,能買多少袋呢?(3)小紅買了8.5斤沃柑,花費了96.9元,沃柑的單價是多少?
學生結合購物場景,按照單價×數量=總價這個關系,分析問題中的數據信息。(1)小麗購買蘋果花費:4.45×4=17.8(元),購買菠蘿花費:5.99×3=17.97(元),最后需要向收銀員支付17.8+17.97=35.77(元),得出小麗需總共支付35.77元。(2)70÷9.35=7(袋)……4.55(元),小軍能買7袋巧克力,剩余4.55元。(3)96.9÷8.5=11.4(元),沃柑的單價是11.4元/斤。
教師提問:從這三組問題中對比分析,你有什么發現?
學生討論:購物過程中物品的總價與購買數量、單價有關。
教師引導學生構建模型,讓學生結合數學模型進行理解分析,即:單價×數量=總價;總價÷單價=數量;總價÷數量=單價。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分析購物問題中數學模型的應用,讓學生自主進行小數乘除法的計算分析,鼓勵學生反饋計算過程中的問題,指導學生理清其中的關鍵信息和現有條件,要求學生進行驗證分析,確保學生能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延伸與拓展環節:
教師可設計關于購物的新問題,如當前已知一張學習桌的價格是一把椅子的6倍,而購買一張學習桌比購買一把椅子要多花費225元,問小明購買3套桌椅要花費多少錢?
學生結合椅子和桌子的單價來構建數學模型,桌子單價=椅子單價×6,桌子單價-椅子單價=225(元),即椅子單價×6倍-椅子單價=225(元),可計算出椅子單價是45元,桌子單價是270元。學生在計算出椅子和桌子的單價之后,抓住“一張桌子和一把椅子是一套桌椅”這個關鍵信息,按照“單價×數量=總價”的模型進行計算,即(270+45)×3=945(元),最后計算出小明要花費945元。
在此過程中,學生通過整理弄清購物問題中不同信息之間的關聯,構建相應的數學模型,能更快更準確地解決此類購物問題,有利于強化學生的數學建模能力與解題計算能力。
三、組織學生動手實踐,增強學生的數學知識應用能力
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學生要通過動手實踐應用數學知識,并在實踐中做到知行合一,才能真正體會數學學習的趣味性。對此,小學數學教師要結合所講授的數學知識設計動手實踐活動,可要求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完成動手實踐任務,引導小組長根據任務量及成員性格特點等進行科學分工,使學生真正認識到數學知識服務于現實生活,有效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例如,在“條形統計圖”教學中,在導入環節教師需要帶領學生系統了解條形統計圖,引導學生掌握條形統計圖的優點,并讓學生學會運用條形統計圖進行簡單的數據分析。教師可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學校想要舉辦一場聯歡會,會請小朋友們出主意設計聯歡會,問小朋友們想要將這次聯歡會安排在哪個月份呢?教師提議本班內在哪個月出生人數最多就在哪個月舉辦學校聯歡會,得到了班級學生的一致認可。教師讓學生逐一調查本班學生的出生月份。
學生想要確定哪個月份出生的人數最多,需要對這些數據進行統計整理。教師帶領學生回憶運用過的統計方法,如統計表、畫圖形、寫正字等,并進行相應的演示。
實踐探究環節中,學生隨意選擇一種喜歡的方式進行數據統計整理,在完成之后進行展示。教師要強調用統計表來統計整理不同月份的出生人數會比較清晰。
教師可繪制相應的條形統計圖(見圖2),引導學生分析條形統計圖的應用優勢,即運用條形統計圖能直觀形象地進行比較分析,直接看出哪個月份的出生人數最少和最多等。
教師提問:從這幅統計圖中你能了解到什么信息?直條長度是根據什么畫出來的呢?
學生回答:從統計圖中了解到班級內7月份出生的人數最多,4月份和8月份出生人數最少。直條長度是根據本月份內出生人數畫出來的。
教師引導學生對比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發現統計表能清晰地展示數據信息,而條形統計圖能直觀作出比較。教師指出在此次條形圖繪制中,將相關數據信息進行標注,能做到數形結合。
在拓展延伸環節,教師可設置統計調查任務:(1)調查統計某商店當天的水果銷售情況。(2)調查分析班級學生最喜歡的電視節目。(3)調查本市上兩周的氣溫變化情況。(4)三年級學生喜歡的運動項目及其人數。
在此過程中,學生對條形統計圖的繪制等知識內容有了扎實的掌握,學會耐心地找出數據信息中的問題,認真完成統計調查與條形統計圖繪制等任務。
四、總結
基于核心素養視域,小學數學教師需要采取高效的教學方法,整合教材中的數學知識點,巧妙創設有趣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探索分析現有條件、數學解題思路與解題技巧等,有效啟發學生進行數學建模,指導學生依據數學模型高效解題,有效鍛煉他們的數學思維能力與建模能力。同時,教師可結合現實生活設計數學實踐活動,組織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完成動手實踐任務,并改進教學評價方法,以即時評價、自我評價、互相評價等評價方式,對學生的數學思維、學習態度、解題能力等作出綜合性評價,促進小學生有效提升核心素養。
(作者單位:甘肅省蘭州市永登縣河橋鎮中心小學)
編輯:張俐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