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速度極快,但內容良莠不齊。小學生信息識別和篩選能力欠缺,很容易受到一些負面信息的影響,從而形成一些錯誤的思想觀念,做出一些不利于家庭和社會和諧的行為[1]。所以,互聯網背景下,對小學生實施道德教育應成為小學教育的重要任務,可以更好地助力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小學道德與法治是一門兼顧學生道德素養和法治素養的學科,將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融入教學中,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也有利于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從而真正為小學生未來的成長保駕護航。那么,具體該如何在核心素養下開展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呢?下面圍繞此進行討論。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內容和培養構思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標準》)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核心素養內容進行了重新歸納,概括為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健全人格、責任意識五方面[2]。為了更全面地實現對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本文立足《標準》,結合小學教育的實際情況,對學科核心素養的內容進行了細化,概括為熱愛國家、崇尚美德、辨別善惡、全面發展、奉獻擔當五方面,這讓學科核心素養的切入點更小,針對性更強。
在針對這五方面培養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時,教師應始終以教材內容為出發點,樹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創新教學方式,將五方面的學科核心素養內容融入教學中,讓學生在更具有方向性的課堂學習中圍繞核心知識點發散思維,在理解與反思的基礎上,真正讓所學課本知識成為自己的知識,這樣便可以為學生價值觀念的樹立、核心素養的形成提供助力,最終為學生的立體化成長奠基。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意義
(一)社會方面: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當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已經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不應止步于此,還應繼續發展,但這需要更多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的支持。而學校是教育人和培育人的重要場所,理應肩負起這項重任。而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能夠促進小學教育的高質量發展,也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要求一致,同時也是對“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的教育延伸,這些都是培養符合國家、社會要求的社會主義建設者的思想基礎和保障[3]。
(二)學校方面:提高學校培育人的質量
在素質教育和新課改背景下,學校教育除了要幫助學生夯實文化基礎和專業知識外,還應注重學生的成長成才。而核心素養培養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落實,能夠讓學校現有的教育模式得以轉型升級,讓辦學理念、教育模式更加符合人才的培養要求,也能夠讓小學教師有更高的教學標準,重新看待自己的教學工作,努力提高個人的教學能力和職業素養,進而實現小學師資隊伍的不斷強大。所以,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落實學科核心素養培養,也對學校和教師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學校和教師要共同努力,提高學校培育人的質量。
(三)學生方面:為未來成長和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小學生在參與道德與法治課堂學習時,能夠在教師長期培育和引導下形成正確的“三觀”、良好的學習習慣和道德素養,從而具有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關鍵能力和品質,自然也就為個人未來的成長與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三、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中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理解淺顯,思想重視程度有待提高
通過調查發現,當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依然存在一些亟須改革的問題,如課程理解過于淺顯,思想重視程度不足。第一,一些道德與法治教師設定的教學目標為將學生培養成為愛學習、聽話、有禮貌、有品德的人,教學中缺乏對教材中育人內容的挖掘與運用,只是將教材中的知識點傳授給學生,這導致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過于淺顯,難以將思想、法治等層面的教育價值與魅力展現出來。第二,一些家長對小學階段的教育了解過少,認為孩子在學校只需要認真學習語、數、英這些學科就行,這導致家長缺乏參與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積極性,最終必然會導致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發揮的作用極為有限。
(二)課堂情境創設不合理,教學手段過于傳統
新課改背景下,教師只有創新教學方式,才可以保證教學效果,為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奠基。而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依然使用傳統教學方式,如在創設課堂情境時,存在圍繞教材內容推進的情況,這讓課堂情境與學生的實際生活關聯程度不足,學生依然無法參與其中,學習的熱情也不足。所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存在教學手段落后的問題,是影響教學效果以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發展的重要因素。
(三)家校之間缺乏互動,知行合一難度大
道德與法治是一門強調知行合一的學科,教師只有構建知行合一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才能實現對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但是在培養學生知行合一的過程中,還需要家長與教師配合,在課下為孩子提供一些實踐的機會,這樣才可以達成預設目標。而實際的教學中,部分教師未意識到家長的作用,家長并未參與到教學中,同時,一些家長也認為道德與法治教學應該是學科教師的任務,自己不需要參與其中。所以,在家校互動與合作不足的情況下,學生即使掌握教材中的理論知識,也存在知行合一難度較大的問題。
四、核心素養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有效策略
(一)借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熱愛國家的情感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熱愛國家這一核心素養時,教師如果只是講解教材中的理論知識點,必然無法啟迪學生的思想和心靈,難以達成預設的目標。因此,教師必須在教學中改變落后的教學思維,從學科內容和素養內容出發選擇更加合適的素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有大量美德內容,這正與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特點一致,教師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學中,可以對目標達成起到積極作用,且學生學習更加有趣,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也有積極作用。
第一,借助問題組織學生討論,深化學生對祖國的認識。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將教材中的愛國內容與實際生活相聯系,調動學生思考的熱情,讓學生日益加深對祖國的了解。以“中華民族一家親”為例,教師可以詳細介紹更多體現民族平等的生活實例,并提問:“你知道哪些體現民族平等的具體現象嗎?”而后由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討論,為他們提供自由發言的機會。如有的學生說:“我國各民族的風俗習慣不同,國家十分重視尊重各民族風俗文化,并對其傳承與發展極為重視。”根據學生的發言,教師可以趁機進入對國家相關政策的講解之中,順勢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學生思考交流后教師再總結,從而讓學生明確民族團結離不開每個人的行動。
第二,以小組合作活動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增強對祖國的責任感。以“不甘屈辱 奮勇抗爭”為例,課前,教師為學生整理侵略者給人民帶來災害的相關信息,課中小組圍繞此進行探討,對中國遭受侵略的具體原因進行探討,明確落后必然會挨打,也在該過程中感受與體悟民族英雄的抗爭精神,這樣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得以培養,推動祖國發展的責任感得以增強。另外,在課前和課中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學習,也可以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合作習慣,進一步深化對學習內容的理解。
(二)利用信息技術創新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崇尚美德的素養
在過去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說課式”教學模式的運用比較常見,這讓學生學習過程極為枯燥,不僅容易讓學生形成乏味感,還會讓學生將該課程的學習看作一種負擔,難以體現學科價值。對此,在培養學生崇尚美德這一核心素養時,教師應積極創新教學模式,如利用信息技術、VR情景等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讓學生以更為直觀的方式參與到學習中,這樣學生才可以真正理解知識,并將知識轉化為行動,在生活中更好地踐行。
以“愛護環境”教學為例,小學生已經從公益廣告、家長和教師那里了解了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并知道不隨地扔垃圾、不亂伐樹等是保護與愛護環境的方式,這說明學生已經形成了愛護環境的觀念,所以,在這部分知識的教學中,教師應注重教學內容層次的提升,如從破壞環境帶來的嚴重后果切入,實現學生思想的升華。對此,在課前,教師可以讓學生搜集生活中破壞環境的素材,資料搜集完畢后進行整理,待課中使用。課上,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學生準備好的資料,同時向學生提出問題:“破壞環境的危害有哪些?會對我們的學習與生活帶來哪些影響?”讓學生邊看邊結合教材內容思考,給出自己的答案。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創新,能夠讓學生明確環境保護的必要性和價值,從而樹立保護環境的觀念,在生活中不斷尋找保護環境的機會,積極進行環境保護。
(三)借助引導式教學,培養學生辨別善惡的能力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明確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通過不斷思考完成對善惡的辨別,進而助力學生的成長。
以“家人的愛”教學為例,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由寓言故事《親嘗湯藥》翻拍的動畫片,讓學生通過對視頻內容的思考,明確“孝敬父母”這一美德的重要性;教師還可以為學生生動講述孩子生病后父母四處求藥的故事,讓學生從中體會父母養育孩子的辛苦,更好地感受故事背后蘊含的父母之愛。在辨別“惡”時,教師可以采取動畫的方式進行引導,如惡人在人們喝的水源中投放污水,導致人們喝水后得了各種病,鳥兒也無法展翅高飛,讓學生對這個動畫內容進行思考,明確“惡”會危害別人與自己,這樣學生才會形成保留善、抵觸惡的意識。
(四)家校合作踐行知行合一,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在道德與法治教育中,教師應明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開展家校合作,鼓勵家長在家庭中引導孩子知行合一,這樣既能夠提升課程教學的效果,又能夠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以“家鄉新變化”為例,為了讓學生真正了解家鄉的新變化,教師可以讓家長給孩子講一講五年前、十年前、二十年前家鄉的樣子,如從原來的坑坑洼洼的土路到水泥路,從土房子到小別墅等;教師還可以讓家長準備家鄉變化的圖片,在教學中使用,讓學生更全面地感受家鄉的變化,也明白這些變化離不開一代代人的奮斗,進而實現對學生奮斗意識的有效培養。
(五)利用合作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奉獻擔當意識
教師只有為學生提供參與奉獻的機會,才能夠真正達成培養目標。對此,教師應嘗試為學生提供合作學習的機會,更好地深化他們對知識的理解。
以“我參與 我奉獻”一課為例,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在初步講解知識之后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讓學生在組內提出自己疑惑的問題,在組內成員的幫助下解決問題,同時也要積極對他人提出的問題進行分析,給予他人幫助。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學生既能夠真正領會“我參與 我奉獻”的內涵,又能夠提升自身奉獻擔當意識。
綜上所述,以核心素養培養為目標開展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對學生的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應根據課程標準明確學科核心素養內容,并從更小的熱愛國家、崇尚美德、辨別善惡、全面發展、奉獻擔當五個切入口逐步實現對學生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健全人格、責任意識五大核心素養的培養,進而提高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書育人的質量。
參考文獻:
[1]林英發,陳月蓉.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培養途徑探析[J].當代教研論叢,2019(3):93.
[2]劉洪冉.試析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要著力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J].中國校外教育,2019(12):44-45.
[3]毛金蓮.德法交融 內外兼修:談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J].小學教學參考,2020(30):68-69.
[4]吳素青.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提高學生核心素養的初探[J].名師在線,2020(13):77-78.
(作者單位:泉州師范學院第二附屬小學)
編輯: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