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新課改的要求,小學語文教師要關注六大學習任務群的開展,立足跨學科融合角度,讓小學語文課堂煥發新的活力。勞動教育滲透到小學語文教學中,不僅能凸顯語文教學的工具性、人文性,而且能有效健全學生人格。
將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是大、中、小學各學段教育改革的方向。勞動教育在小學階段有著重要的作用,不僅能強健學生體魄,還能發展學生智力、提升學生品質。受到傳統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當下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依舊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教師要重視創新,積極挖掘語文教材中的各種勞動資源,使學生形成熱愛勞動、崇尚勞動的優秀品質。
一、當下勞動教育與小學語文教學融合的瓶頸
(一)學校以及教師的重視程度有待加強
受到不同地區學校發展情況的影響,小學階段勞動教育與語文教學互相融合也會存在差異。一些語文教師仍舊采用傳統教育模式,在課堂上為學生講解生字生詞,分析段落大意,總結中心思想,這樣的教學沒有讓學生感悟到語文學習的意義。顯然,這樣的教學模式不能滿足新時代國家對人才的需求標準。
(二)教師應廣泛搜集勞動教育素材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為了高質量開展勞動教育,教師應搜集較為全面的勞動教育素材,在備課過程中,借助集體教研、交流等形式,集思廣益,尋找文本與勞動資源之間的聯系,或借助互聯網學習優秀語文教師融合勞動教育的方法,將其創新應用到自己的課堂上。但一些語文教師認為沒有必要挖掘更多勞動資源,否則會出現浪費課堂時間的問題,這樣必然會影響勞動教育的滲透效果。
(三)教師滲透勞動教育的途徑有待豐富
在小學語文課堂上,若教師要滲透勞動教育,需要從備課環節做好各種準備工作,積極借助各類教學工具和教學資源,讓勞動教育滲透在整個課堂的點點滴滴中,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但當下一些語文教師很少創新教育模式,只采用傳統的講授法和榜樣示范法。這樣的教學模式不符合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會讓小學生認為勞動教育并不重要。
(四)語文教學與勞動教育融合缺少保障
跨學科融合理念的踐行需要各種保障機制,但一些小學并沒有為語文教師的教研活動或教學評價活動建立規范體系,甚至在組織語文教師進行教研時沒有涉及如何挖掘勞動教育資源、如何滲透勞動教育的相關內容。即使教師有心創新,苦于沒有經驗和指導,只能將其擱置。除此之外,學校管理者在評價小學語文教師滲透勞動教育的成果時,標準不夠全面,方式不夠豐富。為了應付學校檢查,語文教師只在作業設計環節讓學生參與家庭勞動,并要求家長上傳圖片,這樣并不能凸顯勞動教育的價值。
二、新時代勞動教育滲透于小學語文教學的價值分析
(一)幫助學生了解勞動價值
只有勞動才能創造財富,只有勞動才能讓社會和國家發展得更好,勞動教育需要從小滲透在學生成長的點點滴滴處。小學語文教師應當在課堂上重視為學生講解勞動教育,使學生理解勞動是社會進步的根本力量,尊崇勞動精神,熱愛勞動活動。語文教材中各種關于勞動的文本可讓學生從多個角度體會勞動的價值。如二年級下冊《青蛙賣泥塘》就為學生滲透了勞動的價值,學生通過朗讀了解故事中每個角色的心理特點以及故事走向,會深刻了解幸福生活需要靠自己的雙手來創造,進而明確勞動價值。
(二)幫助學生學習勞動精神
勞動精神是指學生在參與各種勞動活動中所形成的個人感悟與集體意識,踐行勞動精神是當下社會主旋律。小學語文教材中關于勞動精神的展示形式非常豐富,如勤勞勇敢、不屈不撓、敬業奉獻等,在講解該類文章時,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勞動精神。如六年級下冊《詹天佑》這篇課文講述了詹天佑如何帶領工人以及學生克服種種困難、頂住種種壓力修建完京張鐵路。詹天佑的行為不僅打擊了帝國主義的囂張氣焰,而且向全世界展示了中華民族開拓創新的勞動精神。通過學習這樣的文章,學生會形成對優秀勞動者的崇敬之情,并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增強自己的勞動意識。
(三)幫助學生形成勞動習慣
小學是學生養成各種優秀習慣的關鍵階段,勞動習慣需要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培養。語文教師也要挖掘能夠培養學生勞動習慣的文本,按照群文閱讀方法讓學生意識到應學會處理個人事務,在生活中需尊重勞動成果,勤勞動,會勞動。例如,在講解《憫農》時,“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可讓學生知道糧食的來之不易,讓學生發自內心地尊重農民。“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有助于學生形成珍惜糧食、節約糧食的品質。教師再引導學生反復朗誦,品味其中的內涵,可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
(四)幫助學生掌握勞動常識
小學生在語文課堂上需要學習各種勞動常識,借助詞語、古詩、課文感受勞動常識在人們日常生活和生產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如學習文章《我要的是葫蘆》,學生可了解到葫蘆的生長與根、莖、葉息息相關,只有遵循植物生長規律,才能收獲自己想要的果實。再比如學習各種童謠、古詩時,學生可接觸到中國傳統節日的各類習俗和文化,再通過教師的指導和家長的幫助,可在家庭中掌握各種勞動常識,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
三、新時代勞動教育滲透于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策略分析
(一)課內課外有效結合,培育學生勞動精神
新課程標準中強調,教師要立足跨學科學習角度,不斷拓展學生的學習視野,挖掘更多學習資源。小學語文教師要在課堂上為學生展示語文科目的基礎性和工具性,并且還要有效借助課外活動向學生展示語文科目的綜合性和開放性,通過融合勞動教育,構建更多自由開放的學習平臺。如二十四節氣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對當下農業發展有較高指導價值,在二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中,教師要帶領學生共同學習《二十四節氣歌》,本著課內課外互相結合的原則,培養學生勞動精神。
第一,課堂誦讀環節。教師要帶領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該首童謠,使學生反復吟誦,清楚了解春、夏、秋、冬各包含哪些節氣,再按照節氣的詞語讀出節奏,直到熟練背誦。教師還可讓學生在預習過程中提前查找每個節氣的大致時間以及農耕活動,并搜集與二十四節氣有關的諺語、成語、故事等,為課堂學習奠定基礎。
第二,勞動鍛煉環節。按照教材大綱要求,《二十四節氣歌》的學習時間正是芒種前后,教師可帶領學生走進室外種植園或走進農村,了解如何播種大豆、花生。教師可將全班學生分成不同小組,由專業教師帶隊共同學習,通過分工合作,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農耕活動,鍛煉學生的勞動技能。若學生家住農村,也可利用課余時間與家長共同走進田間收割麥子,從事各種勞動鍛煉。
第三,交流分享環節。所有學生參與勞動鍛煉之后,再回到課堂上,教師可組織學生開展交流會,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的感想,可提出問題,可分享圖片、視頻。教師也可將錄制的視頻在課堂上播放,通過暫停、循環,讓學生回憶勞動場景,感受勞動的快樂,并獲得勞動自豪感以及幸福感。若能經常進行勞動鍛煉,相信學生會形成積極良好的勞動精神。
(二)真實記錄勞動過程,豐富學生勞動體驗
教師可借助教材中關于勞動教育的相關素材,指導學生開展語文活動和勞動活動。以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習作為例,該習作要求學生以“我學會了_____”為題目,真實記錄自己的勞動過程。通過該項寫作活動,可培養學生善于觀察生活、善于體驗生活的良好習慣。教師可將整個教學過程分成講一講、畫一畫、寫一寫三大環節,讓語文教育與勞動教育更好地實現融合。
第一,講一講。在課堂導入環節,教師首先讓學生回憶自己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或最自豪的一件事,并向其他學生分享。每個學生都會立足自己的生活經驗,分享各類趣味故事。如一些學生分享第一次學騎車的經驗,一些學生分享第一次幫父母做家務的經驗。接著,教師讓學生用“我學會了”進行口語表達,學生會篩選各類優美詞語,完成語言組織,并積累更多寫作素材。
第二,畫一畫。該習作要求學生能夠清楚寫出做一件事情的具體過程,為了讓學生的習作更加有邏輯性,教師要鼓勵學生用畫一畫的形式將自己參與某一勞動的過程畫出來。接著,教師邀請若干學生上臺進行作品展示,并向其他學生描述在參與勞動的過程中所發生的趣事或印象深刻的情節。學生在口語表達環節獲得完整的語言組織體驗,在畫一畫環節可再一次鞏固語言組織能力,并升華勞動情感。
第三,寫一寫。當學生具有一定的情感基礎和詞匯基礎之后,教師就可讓學生借助手中的筆,將掌握該項勞動技能的整個過程寫下來,盡可能描寫得具體、生動,有趣味性。教師可在學生寫作時巡視,及時指導和鼓勵。最后教師隨機選擇若干學生朗讀自己的文章,將無聲的文字轉化成有聲的語言,可再一次讓學生回憶勞動場景,感受由勞動帶來的成就感。
(三)創設多種勞動情境,鍛煉學生勞動思維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應用情境教學法,展現勞動教育內涵,能夠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開啟學生的勞動思維。
第一,借助多媒體創設情境。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田園詩歌,每首詩歌均在向學生描述美好的勞動場景。例如,五年級下冊《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中,學生可身臨其境感受詩中刻畫的濃厚的勞動氣息和田園氣息。在講解時,教師就可在導入環節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展示田園農耕圖片,并加上合適的背景音樂,讓學生不斷觀察,用自己的話描述感想。學生可積極舉手,踴躍回答,在暢所欲言中感受田園美麗的風光。最后,由教師進行總結,引出該首詩歌。由于詩歌使用的語言對學生來講比較抽象,教師還可讓學生發揮想象力,將抽象的語言轉化成具體的畫面,從而產生身臨其境之感。
第二,借助文章插圖創設情境。小學生的讀圖能力遠遠大于讀字能力,在語文教材中使用的各類插圖對學生來講有著較強的引導作用,教師要善于發揮插圖作用,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例如,在學習二年級上冊《田家四季歌》時,該篇文章配有眾多圖片,如瑞雪兆豐年、帶月荷鋤歸等,教師就可按照該首童謠的季節順序,為學生展示相應的農耕活動,使學生在情境中能夠聯想到一年四季田間的農耕場景。教師還可讓有田間工作經驗的學生分享自己的感受,進一步熏陶所有學生的情感,拓展學生的學習視野。
(四)積極優化評價形式,提高學生勞動品質
素質教育理念已經推行若干年,但在實際教學中,多數小學語文教師仍舊關注學生的成績,在評價標準中鮮有涉及勞動教育的內容。針對這樣的問題,小學管理者以及語文教師要重視優化評價形式,完善評價標準,積極改變評價制度,真正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首先,可以建立以教師評價為主,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共同評價為輔的評價制度。這樣,每個評價主體都可以從不同角度對學生的勞動情況進行評價,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其次,學校管理者在評價語文教師的教學效果時,也要將學生的成績和勞動教育工作效果互相融合,促進教師不斷提高自己的執教能力和職業素養。再次,對學生的評價,教師也可采用檔案評價法,綜合了解學生的學習態度、勞動知識掌握情況、勞動活動參與情況,為學生打分,并計入期末成績中,這樣也有助于學生關注自己的勞動品質。最后,評價方式的使用應當以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互相結合的形式為主,在學生學習以及成長的各個階段培養學生勞動精神。
綜上所述,成長在新時代下的小學語文教師,首先應當意識到將勞動教育滲透到語文教學中的積極意義。其次,要善于挖掘語文教材中的勞動教育資源,并結合學生的具體學情有效融入、大膽創新,真正肩負起培養學生勞動素質的責任,從而為國家培養更多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李苗苗.新時代勞動教育滲透于小學語文教學的策略研究[J].成才,2022(16):15-17.
[2]劉艷芳.新時代勞動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探析[J].讀寫算,2021(27):121-122.
[3]郭智卿.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勞動教育的策略[J].江西教育,2022(44):57-58.
(作者單位:甘肅慶陽市合水縣太白九年制學校)
編輯: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