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式教學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將其應用于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可以使學生透徹理解學科知識,樹立遠大理想,培養良好習慣。教師可以通過游戲模擬、社會實踐、資料收集、演示評比等方式,幫助學生在體驗的過程中思考,在思考的過程中提升,將思政教育與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有效融合。
一、體驗式教學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通過對皮亞杰認知發展階段理論的分析,小學生處于具體運算階段,掌握了一定的邏輯運算能力,但抽象思維較弱,思考問題的過程中需要具體事物的支持[1]。想要更好地完成道德與法治教學任務,教師需要注意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采取恰當的教學模式,引入豐富的教學活動,以此增進學生的活動經驗,使其在真實的環境中獲取并內化知識。體驗式教學是一種創設情境和活動機會的教學模式,可以使學生在經歷不同事件的過程中構建知識、發展能力、優化情感、體驗生活的價值和意義,這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將這種教學模式應用于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中,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內容,打破生活與課程之間的壁壘,更好地完成課程教學目標,培養更多符合時代需要的人才。
二、體驗式教學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實踐研究
體驗式教學法是一種符合小學生學習能力和認知水平的教學模式,很多教師都樂于在教學實踐中應用這種教學模式[2]。然而,通過對當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成果的研究發現,部分教師在應用這一教學模式期間經常會遇到一些困難,如學生體驗熱情不佳、體驗方式單一、教學速度受限、體驗成果不佳等。鑒于此,教師需要不斷總結教學實踐經驗,在實踐與研究中歸納出有效運用體驗式教學模式組織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路徑。教師可以通過以下教學形式組織教學活動。
(一)游戲模擬,在課堂活動中體驗
小學生注意力容易分散,為使其更好地將注意力集中于課堂活動中,明晰新課知識相關案例中蘊含的道德和法治知識,教師可以采取游戲模擬活動,即引導學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將自己代入課堂活動中。為提升游戲模擬效果,教師需要注意創設情境和自由表演兩個環節。
以部編版一年級上冊“上學路上”教學為例,講解“這樣安全嗎”相關知識時,為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出行習慣,教師可以設計以下課堂體驗活動。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參與興趣
教師利用課前時間通過與家長、班主任和學生交流的方式,收集學生上學乘坐不同交通工具、過馬路等場景的照片。課堂活動開始前,教師需要借助多媒體展示本班學生步行、坐校車、乘公交等上學的圖片,并提出問題:“同學們,大家是怎樣上學的呢?怎么才能安全地到達學校呢?”這樣就利用圖片和問題搭建了生活與課堂之間的橋梁。接著,教師可以展示部分不安全行為的圖片,如在過馬路期間奔跑、在校車上打鬧、將手伸出公交車外等,并提出新的問題:“如果做出這些行為,可能會發生什么呢?”從而調動學生的探究熱情,為后續活動做好鋪墊。
2.自由表演,在體驗中探究新知
在情境中,學生的注意力可以快速集中于課堂活動[3]。此時,教師可以及時引出:“讓我們以做游戲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吧!”并結合學生上學期間的出行方式,將其劃分為多個表演小組,演繹上學期間做出不安全的舉動可能會給自己帶來的傷害。表演過程中,教師無須為學生提出過多的要求,只需要鼓勵其結合自己的出行經歷以及家長送自己上學期間的出行技巧,自主設計表演內容即可。在此期間,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發揮自己想象力的過程中主動閱讀教材中的文字內容,分析教材中的圖片,并在表演的過程中全身心地體驗出行知識,深度探究新課知識。
利用課堂游戲引導學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體驗新課知識,不僅可以提升新課教學的趣味性,還可以使學生重點關注自己出行期間需要注意的問題,提升教育效果,有效強化其安全意識,幫助其養成良好的出行習慣。
(二)社會實踐,在課外活動中體驗
小學生接受信息較慢,如果沒有教師的專業引導,其很難快速體驗新課知識。同時,道德與法治學科知識不僅與校園生活相關,更與社會生活關聯緊密。因此,為保障教學效率,教師可以定期組織社會實踐活動。
以部編版一年級下冊“大自然,謝謝您”的教學為例,為更好地培養學生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教師可以組織相關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課外實踐活動中通過親身體驗感受大自然為人們帶來的禮物和快樂。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期間,教師可以設計以下環節。
1.發揮家長力量,輔助學生體驗自然之美
組織小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過程中,為保障學生的人身安全和課外活動的體驗效果,教師需要適當發揮家長的力量,使學生安全、深入、有效地參與課外活動。教師可以通過分享微視頻、筆記等方式,與家長進行溝通,使家長意識到本次活動的意義,并為其提供活動思路,使其結合實際情況,利用假期與學生到公園、動物園、鄉村等地體驗自然的美好。在這個過程中,家長還需要適當與學生展開討論,如帶領學生漫步鄉村期間,簡述農民播種、除草、收獲等過程,使學生體會到大自然會給勤勞的人們豐厚的回報;帶領學生游覽公園期間,鼓勵學生感受公園內清新的空氣、不同動植物給人們帶來的視覺享受。
2.及時總結,優化學生課外體驗效果
一些教師在布置課外體驗任務時,往往會尋求家長的幫助,請家長將學生的體驗過程或成果以視頻的方式分享給教師。這種成果檢驗方式會在無形中增加家長的壓力,且無法進一步幫助學生優化體驗效果。如學生在參觀田野后體會到“大自然給勤勞的人們豐厚的回報”后,可以通過簡單的圖片記錄勤勞的農民種植、收獲等的場景。
發揮家長的力量并引導學生及時總結,可以有效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并使其在實踐過程中探索新課知識。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總結成果,理解其體驗式學習的成效,并靈活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計劃,利用課堂教學時間系統講解教材中的圖片和文字,使學生得到更好的指導,優化體驗式教學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組織社會實踐活動期間,教師要精心選擇活動項目,且無須對學生提出過高的要求,防止給學生帶來過重的學習壓力,導致其對課外體驗活動產生反感。
(三)資料收集,在多彩世界中體驗
為避免給學生過大的學習壓力,小學階段道德與法治教材往往會使用簡潔的語言和豐富的圖片講述知識,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材的知識容量。為保障學習成效,學生需要適當探究課外知識。鑒于此,教師需要在應用體驗式教學模式期間引導學生適量收集課外資源。收集課外資源的過程也是體驗生活的過程,可以使生活經驗不足的學生徜徉于多彩的世界,更好地體驗生活,透徹理解教材中的知識。
以部編版二年級上冊“歡歡喜喜慶國慶”的教學為例,為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強化其民族自豪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收集更多與國慶節相關的知識。鑒于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相對較弱,引導其通過資料收集的方式體驗新知識的過程中,教師需要設計以下流程。
1.精心開發資源,降低資料收集難度
學生在閱讀教材中的內容后,只能了解到1949年10月1日的開國大典、9月30日是烈士紀念日,但對其“來之不易”的理解相對較弱。鑒于此,教師可以制作微課,講解烈士們為新中國獻身的故事,借助報紙、影音、圖片等史料信息自然地滲透紅色教育。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深度體驗“新中國來之不易”這句話的內涵。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故事或革命烈士,通過與長輩溝通的方式收集更多與新中國相關的故事。除微課外,教師還可以通過介紹符合學生認知能力的動畫、漫畫等,使其在閱讀教師分享資料的過程中,逐步強化愛國主義情懷。
2.有效銜接生活,優化學生情感體驗
在開發資源的基礎上,為優化學生的情感體驗,教師要幫助學生體會到新中國的生日與當代生活之間的關聯。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的生活經歷,如與父母共同觀看國慶閱兵的過程、回憶升國旗期間全校師生的儀態等。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體會到“新中國來之不易”,還可以使其體會到“歡歡喜喜慶國慶”的內涵,強化其民族自豪感。最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完成教材內容學習的基礎上,主動觀察生活,如升旗手升旗的動作、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各個領域取得的偉大成就。
引導學生深入收集課外資源,可以使學生將“薄薄的教材”讀“厚”,體會到教材中每一行文字背后的故事和情感。需要注意的是,在引導學生收集課外資源的過程中,教師要幫助學生有所側重地閱讀教材中的文字和圖片,提升體驗效果。
(四)演示評比,在交流互動中體驗
演示評比也是體驗式教學模式的一種方法。在演示評比的過程中,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體驗成果和他人的展示內容,提升體驗的深度,并就感興趣的內容與教師和同學展開深度互動,在交流互動中實現學習目標。演示評比主要分為“演示”和“評比”兩個環節。“演示”環節中,學生個人或學習小組需要分享體驗成果,為“評比”環節做準備。“評比”環節中,學生需要分析其他小組的體驗深度,為其提供合理建議,以此提升交流體驗的效果。
以部編版二年級下冊“我的環保小搭檔”的教學為例,在通過演示評比應用體驗式教學模式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設計以下環節。
1.學生簡述體驗成果,奠定體驗交流基礎
教師隨機選擇一名或一組學生展示體驗成果,請其說明對“環保”的理解。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能會提出環保是保護環境的看法。此時,教師要引導其細致分析“保護環境”的內涵,使其結合自己課內外參與體驗活動的經歷,提出“節約用水”“植樹”“不浪費糧食”等都是一種保護環境的行為,并分享自己的“環保小搭檔”,最后總結自己的感悟,如“自己以前會浪費水,以后一定會及時關閉水龍頭”等。這樣學生就可以在分享參與體驗活動成果的過程中增強對環保的理解,為交流互動做好準備。
2.學生自由開展點評,提升互動體驗深度
學生展示體驗成果后,教師需要及時組織點評活動。在本課教學中,當學生提出參與植樹活動可以成為“環保小衛士”后,其他學生也可以說出自己的補充意見,如“植樹之后要注意澆水,保證樹苗可以茁壯成長”等,并為其他同學或小組的展示成果評分。這個過程可以使學生理性思考,有效提升其互動體驗的深度。學生交流互動、互相點評期間,教師可以通過肢體語言、神態等使學生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認可,以提高其繼續參與交流活動的積極性。
綜上所述,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對學生的綜合發展具有積極影響,通過有效組織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可以使學生成長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體驗式教學模式與小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學習能力相適應,將其應用于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中,可以使學生實現課程學習目標,更好地發展自己的綜合素養。教師可以通過多樣化的教學途徑有效應用體驗式教學模式,提升教學質量,保障教學效率,助力學生成長。
參考文獻:
[1]周軍堂.小學道德與法治體驗式教學探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7):268-269.
[2]李越強.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體驗式教學模式的實踐[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1,22(9):4-5.
[3]林鎮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體驗式教學的實施策略[J].華夏教師,2019(5):62-63.
(作者單位:甘肅省玉門市第二小學)
編輯:常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