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作業的方式來發展學生的思維品質,可以提升學生發現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良好思維品質的幫助下成長為具有良好獨立性和創新精神的人,從而讓“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英語教學的質量獲得有效提升。
良好的思維品質是指學生在學習中能夠自主地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并且能夠反思自己以及評價自己,有助于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而在“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師要改變傳統的作業設計方式,使用精簡化的、多元化的作業來滿足學生的課后學習需求,讓學生得到更加科學的培養。因此,為了設計出更加合理的作業,教師可以從學生思維品質的特點以及發展需要出發來設計作業,從而真正地實現減負增效,讓作業發揮更大的作用。
一、“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英語作業設計的新追求
(一)關注個性發展
在過去的小學英語作業設計中,教師大多是給學生布置相同的作業,要求學生最終達到同樣的水平,在無形中給了學生很大的壓力,導致一些學生會采用抄作業的方式來應付老師。而在“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師應當在作業設計中體現出學生之間的不同情況,結合學生的實際需要制訂個性化的作業,從而讓每個學生都能夠有所成長,提升學生參與課后學習的積極性,改變學生過去機械重復學習的問題。
(二)滿足能力需要
“雙減”政策指向了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的實現,因此,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終身發展所需的必備品格以及關鍵能力。在小學英語作業設計過程中,教師也需要立足英語學科的特色,設計有助于發展學生合作能力、學習能力、實踐能力等的作業,從而讓作業發揮出更大的作用,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獲得全面成長。
(三)實現減負增效
減負增效是“雙減”的重要內容,目的是提升教學的科學性,讓學生擺脫機械重復的學習狀態,在更加科學的引導下獲得學習上的進步。因此,在小學英語作業設計中,教師要從減負增效的角度出發,對作業的量進行精簡,并且提升作業的品質,讓每一個作業都可以幫助學生實現查漏補缺,促進學生知識體系的完善以及學習能力的提升,從而實現減負增效。
二、“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英語作業設計的新思路
在“雙減”政策的背景下,小學英語教師可以從發展學生思維品質的角度出發來設計作業,關注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等學習能力的提升,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切實發揮作業的功能。
(一)開發分層作業,提升作業針對性
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興趣需求都有所不同,因此,教師在作業設計中應當充分考慮到不同學生的需要,分層設計作業,提升作業的針對性,給學生提供多元化的選擇,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并且樹立學生學習英語的信心。教師需要對學情進行深入分析,從科學的角度給學生分層,制訂合理的分層作業目標,讓學生獲得適合自身的教育。
比如,在“My school bag”這一單元的教學中,單元的主題是“學習用品”,需要學生靈活使用“What is in your schoolbag?”這一句子,并且做出回答,同時還需要學生正確認讀Chinese book,notebook等單詞。從教學內容的特點出發,筆者設計了分層作業:對于英語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其最重要的是夯實基礎,因此,給學生布置了記住課文中對話的作業;對于班上的中等生,則要求學生按照指令來出示各種書籍,并且根據實際情況來對“What is in your schoolbag?”等句子進行問答;對于英語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要求學生在記住教材上內容的同時,結合自己的學習用品,額外學習至少三個和學習用品有關的單詞,并且開展自主練習。這樣對作業進行分層,能夠讓學生以平和的心態來面對課后學習,避免出現由于作業難度過高而出現抄作業、拒絕寫作業等問題,進而使作業發揮其鞏固學習效果的作用。
(二)開發多元化資源,提升作業趣味性
小學生有著以形象思維為主要認知方式的特點,因此為了讓學生的思維素質得到更好的培養,教師有必要結合小學生特有的學習特點,在作業設計中加強對繪本、微課、生活等資源的使用,進而讓學生的課后學習更加具有趣味性,用富有生活情趣的作業資源來調動起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
1.運用繪本資源
繪本是十分適合小學生學習的一種資源,和一般的學習資料相比,其故事、色彩的使用都更加豐富,很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使用繪本來給學生布置作業,從而提升作業的趣味性,并且讓學生的英語學習更具情境化。教師需要對英語繪本的教育價值進行充分的挖掘,引導學生開展多元化的課后活動,用英語繪本來豐富學生的英語學習。
比如,在教學“Colors”這一單元的過程中,筆者給學生提供了繪本Elmer’s Colors,讓學生在課后結合教師給出的提示以及繪本上的圖畫來閱讀其中的故事,在讀繪本的基礎上,筆者還向學生提出了其他的要求,即要求學生對繪本中出現的顏色進行整理,并運用英語總結出來。在學生完成作業后,筆者再引導學生在小組內展開交流合作,讓學生分享自己的發現。這樣通過繪本的方式來引導學生展開課后學習,能夠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讓學生在繪本故事的幫助下更加高效地掌握所學知識的使用方法,同時還能夠讓學生喜歡上英語閱讀,從而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2.運用微課資源
微課是教育信息化發展中的一種典型產物,具有內容集中、便利的特點,可以成為學生課后學習的重要手段。在小學英語作業設計中,教師可以結合學生自主學習的需要來開發微課資源,給學生提供更加生動有趣的課后學習途徑,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知識的鞏固延伸。
比如,在教學“My family”的過程中,為了保障學生的學習質量,筆者為學生制作了用于課后自主復習的微課,要求學生在課后認真觀看,鞏固課堂所學。微課一共有四個環節:第一個環節展示了一張圖片,并且從這張圖片出發,引導學生去回憶這一單元的重點詞匯,包括mother,father,doctor等,引導學生回憶介紹家庭成員的基本句型;第二個環節引導學生復習回憶she和he的正確用法;第三個環節引導學生進行練習,讓學生觀察微課中呈現的圖片,跟隨視頻中角色的行動來使用“this is my... ”的句型;第四個環節,利用表格引導學生對這一單元的內容進行歸納總結。
微課可以幫助教師帶給學生更加多元化的課后學習體驗。教師不僅可以應用微課來幫助學生鞏固知識,而且還可以立足微課來組織配音、表演等趣味性的課后學習活動,從而讓學生在直觀、生動的資源的幫助下獲得更高的學習效率,助力思維品質的提升。
3.運用生活資源
面對新課程標準對英語教學提出的更高要求,教師要關注學生對英語知識的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師在作業設計中可以應用生活中的資源,讓學生養成用英語去表達生活中某些事物的學習習慣,從而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
比如,在教學“How many?”這一單元的過程中,結合單元教學內容的特點,筆者給學生布置了一項作業:觀察家里的某些事物,數出來這些物體的數量,之后進行加減,并用英語來表示結果。如學生可以數一數家里面水果的數量,假設蘋果有3個,香蕉有5個,那么可以得到“Three plus five is eight”的結論。這樣的訓練方式能夠讓學生體會到教材中知識的實際價值,促進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提升。在學生完成作業后,筆者還引導學生交流討論自己的結果,當發現別人有錯誤時要及時指出來,從而讓學生可以更好地運用學到的知識。
(三)豐富作業形式,提升作業實用性
過去的小學英語作業設計存在作業形式單一、機械重復現象嚴重等問題,導致學生最終只記住了知識,但是能力沒有獲得較好的發展。在“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師應當立足學生思維品質的發展需要,設計形式多樣的作業,帶給學生更加多元化的課后學習體驗,讓學生的思維品質獲得更好的發展。
1.布置聽、說作業
聽、說是學生英語學習的基礎,新中考中增加了人機交互的內容,因此,教師需要在教學中更加關注學生聽、說能力的提升,讓學生具備基本的聽和說的能力。而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師需要根據實際情況給學生布置聽、說類型的作業,從而讓學生在聽和說的過程中獲得能力和思維上的提升。
比如,在教學“Shopping”這一單元的過程中,筆者給學生布置了聽、說的作業,要求學生認真聽資料當中的內容,并回答問題:What color clothes did Lily buy this morning?What color clothes did you wear to go shopping in the afternoon?What color clothes does Lily like?學生在回答這些問題的過程中不僅需要使用文字描述出來,同樣需要使用畫筆在答題紙上涂色,從而進一步調動學習興趣。在學生完成作業后,筆者讓學生按照答題紙上的內容來進行表達練習,從而實現對學生聽、說能力的培養。
在布置聽、說作業的過程中,教師要避免讓學生進行機械重復的訓練,而要結合小學生的興趣特點,讓聽、說作業具有趣味性,從而更好地鍛煉學生的聽、說能力,并且培養學生具備隨機應變的能力,使其能夠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地使用英語知識。
2.布置實踐作業
實踐作業有助于改變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單一認識,讓學生學會將知識融合在一起解決問題。因此,在設計小學英語作業的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對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了解來設計實踐作業,引導學生有意識地使用自己掌握的知識提高英語實踐應用水平。
比如,在教學“My favourite season”這一單元的過程中,筆者給學生布置了繪畫和寫作的任務,要求學生首先運用繪畫的方式將自己最喜歡的季節及其景色描述出來,接下來再運用英語來介紹自己創作的畫作,并進行繪本式的寫作。這樣的實踐活動能夠帶給學生更加充實的英語實踐經歷,讓學生帶著更加積極的情感運用自己掌握的知識。在學生完成作業后,筆者還利用信息技術對學生的成果進行整理,制作電子影集,搭配上合適的音樂,引導全班學生一起來欣賞,從而提升學生的成就感。
教師還可以從引導學生實踐應用的角度出發,給學生布置寫信、表演、配音等形式的作業,讓學生經歷更多的英語實踐場景,從而在不斷的訓練中提升學生的英語實踐表達能力,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3.布置反思作業
反思既是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發展的重要手段,也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徑。在小學英語作業設計中,教師要加強對學生反思意識的培養,引導學生主動發現自己學習中存在的不足,用良好的反思習慣來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比如,在“Ways to go to school”的教學中,筆者給學生布置了制作思維導圖的作業,引導學生整理這一單元學到的內容。這樣的作業能夠讓學生有規律地分析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并且讓學生在思維導圖的幫助下更加高效地記憶知識,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因此,教師要重視學生課后的反思,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
三、結語
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英語教師要將學生從繁重的作業負擔中解脫出來,讓學生在科學、合理的作業加持下,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另外,教師要注重在作業設計中聚焦學生思維品質的發展來設計作業,體現作業的拓展性、實踐性、整合性以及選擇性,讓學生可以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受到激勵和引導,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以及英語實踐應用能力的提升,同時促進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朱凌云.“雙減”背景下小學英語作業分層設計策略探尋[J].小學生(下旬刊),2023(2):70-72.
[2]林莉.小學英語開放式課外作業設計探究[J].小學生(下旬刊),2022(12):55-57.
[3]馬麗麗.“雙減”背景下英語作業設計與實施策略芻論[J].成才之路,2022(36):89-92.
(作者單位: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縣果耶鎮中心小學)
編輯:張俐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