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要根據學校的教學情況優化設計教學內容,在提高課堂效率、增強學習效果方面多下功夫,讓學生在課堂上更好、更快地理解數學知識點,并應用到生活中,不只是在課堂上,課后也要通過做大量的練習題來強化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
一、教師要認識到新課改下作業優化的意義
傳統的應試教育注重題海戰術,即通過練習大量的題目來提高學生的成績,導致學生的學習負擔較重,應用理論知識去解決生活中遇到問題的能力并未受到重視,存在重學習成績而輕實踐的現象。因此,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不到拓展,學習興趣也受到了影響。在新一輪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師要改變應試教育的思維模式,積極探索適合學生發展需求的、有實際意義的教學方法。
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對學生學習的影響很大,如果教師能緊跟時代發展要求,結合新課改變原來的教學方法,對學生的學習會有很大幫助。新課標的培養目標為要求學生提升實踐能力、人文素養和環境意識,注重對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的理解與應用,擁有健康的身體和良好的心理素質。而要達到這樣的水平,作業的優化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做數學作業對學生鞏固基礎知識、提升應用能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促進其個性健康發展有積極的作用,但簡單重復的作業練習會使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厭惡感,會使學生只是為了完成作業而去做作業,這就導致學生的學習能力與動手能力不能有機地結合,知識遷移效果不理想。寫作業對小學生的成長和知識鞏固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量不能太大,需要教師進行科學優化、合理設置。[1]
二、教師要掌握優化作業的原則
(一)預設的目標要合理
根據小學生的特點,數學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注意從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方面著手,通過一定的題目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進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思維習慣,提升解題技巧和能力。小學數學作業的設置要體現核心素養的要求,數學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學科,學生只有形成良好的實踐應用意識,才能夠把數學書中的知識有效應用到生活中,進而在實踐中提升數學的理解能力,學用結合,真正發揮數學知識的作用和意義。所以,教師要科學地選取生活中的作業素材,創建靈活性、動態化、具有真情實感的數學教學環境,對知識點重新梳理、整合,并融入課堂教學中,使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身心發展特點,設置多元化的、趣味性較濃的數學作業練習,讓學生適當“跳起來”就能解決問題,體會數學知識對生活的重要性,開闊視野,積極探索。
(二)作業內容要注重整體提升
一個班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是參差不齊的,因此,教師需要分層布置作業:對于基礎好的學生,作業的難度要設置得高一點;對于基礎較弱的學生,作業的難度設置得要低一點。比如,對于基礎知識來說,教師可以先對其進行講解,課堂上留下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完成相應的練習;對于那些比較難理解的知識點,教師可以通過一些課后活動來加深學生的印象,輔助學生理解。基礎弱的學生,重點完成基礎方面的練習;基礎好一點的學生,重點放在對知識的深入應用上,使他們能夠積極思考、探索。這樣不僅有利于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思維能力,使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鍛煉和提升。[2]
(三)作業要注重多樣化
作業的數量要符合小學生書面作業的時間要求,寫作業的時間不宜過長,作業難度不宜過大,要符合小學生的實際情況,遵循小學生的發展規律和認知水平。因此,作業的形式不能單調,要有靈活性和趣味性,這樣就可以通過形式多樣的練習題來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思考、探究以及實踐操作,從而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中,從豐富多樣的習題中感知數學的魅力,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樂于學習。
三、小學數學作業布置中存在的不足
(一)重復性與難易度設置不合理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一些數學教師在布置作業方面較為隨意,各學科之間缺少聯系,作業量、難易度設置得也不夠合理。比如,某課時內容講完后,規定學生晚上要完成的作業數量和篇幅較多,且有的題目難度較大,有的學生寫到深夜都寫不完,效果也不理想。一些數學教師認為要提高數學成績,平時就要多刷題才能有體會,才會有提高。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學生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相同類型題目的重復性練習和較高難度的習題使學生思維得不到拓展和延伸,不利于學生發展。
(二)不能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
一些小學數學教師在布置作業時沒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分層布置作業,讓全班學生做相同的題,并在相同的時間內上交,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差異。小學數學作業的布置旨在檢測和鞏固當天所學的基礎知識。每個學生的學習基礎和接受能力不同,對所學數學知識的鞏固要求也不同。教師對具有個體差異的學生布置相同的作業,是不負責任的一種表現,這可能會讓基礎好的學生覺得題目容易,沒什么值得深入探索的;基礎不好的學生覺得完成作業較難。這就導致兩類學生的個性發展都受到了影響。[3]
(三)實踐性不強
現在很多鄉村小學生往城鎮集中,一些學校的班級人數較多,管理也跟不上,他們主要以書面作業為主,側重于數學計算。另外,教師布置的關于生活實踐方面的作業較少,相關數學實踐活動的開展也不多。單一形式的書面作業會影響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得學生不喜歡做作業,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也得不到體現。
(四)評價不科學,效果較差
學生完成作業之后,應該有檢查、有評價。有的學校班級人數多、教學任務重,教師時間有限,不能很好地檢查學生的作業,不能更詳細地與學生溝通交流。因此,作業評價也只是簡單地用紅筆標出“勾”或“叉”“A、B、C”等,激勵效果較差。
四、新課改背景下優化小學數學作業應注意的問題
(一)作業設置要注重激發學生的“兩趣”
這里的“兩趣”指的是興趣和趣味。針對小學生的發展,簡單重復的數學作業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違背了作業設計的原意,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能鞏固課堂所學知識。所以,要激發學生興趣,作業的設計一定要充滿趣味性,有趣味才能吸引學生探究的興趣,才有做作業的動力。如常規訓練題和趣味數學題結合起來,既可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又可以給學生全新的感受和不斷挑戰的機會。
數學作業的設計要根據當地學生的實際情況,將書面練習和學生生活環境有機地結合起來,多從生活化的練習題入手,使學生能夠應用書本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增強對數學學習的應用意識,使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增加成就感和自信心。比如,學了“統計”知識后,教師布置學生對“家庭用水、用電”進行統計調查,了解家庭的用水、用電情況,并分析用得多與少的原因,對用得多的可以提出節約的辦法,這樣既增加了數學知識的趣味性,又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作業設置要適合學生的特點
教師在作業設置時要注意學生的發展特點,注重實效性。小學數學作業是課堂的深化,對所學知識深入理解有重要作用。所以,教師設置作業時要讓學生理解學習的目標,從小學生的角度出發,根據小學生的特點和習慣,打破常規的作業限制,引導學生預習學習內容,讓學生通過預習來提高學習效率,掌握好本節課的重難點,在數學作業內容方面也要做到有的放矢。如在“乘法分配律”相關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需要給學生布置與乘法分配律有關的課后作業,也可以給學生布置一些實踐性練習和綜合性作業,讓學生通過做練習題來鞏固所學知識,提高教學質量。[4]
(三)作業設置要注重內容與形式的結合
新課改要求學生多進行自主探究和小組協作學習,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目標設計不同難度的課堂作業,讓學生以組為單位討論發言,并且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與看法。這樣不僅能夠鍛煉學生分析問題、思考問題以及表達觀點的能力,還能夠增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記憶。教師要努力提高自身專業化水平,并積極優化課堂教學方式,真正做到減輕學生學業壓力,提升學習效果。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采取多種合作形式:一是小組合作,二是個別輔導。比如,教學與除法應用題相關的知識時,教師要改變以往教學中只重視講知識點的方式和方法,多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知識、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多提倡以學生為主體去學習,讓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分析與處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團隊協作精神等。因此,恰當的課堂作業可以加強師生互動,營造良好氛圍,促進師生關系和諧發展。
(四)作業設置的分層評價要合理
學生的學習水平不一樣,教師在設置作業時要有一定的層次性,難易度要科學合理,兼顧整體,題量也不能太多。設置的作業題目一方面要利于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另一方面又要利于學生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作業設計采用逐漸遞進、不斷提升的方式,讓學生在不同層次的作業中培養核心素養,優化學習方法。
此外,評價也要科學合理。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學生自評、相互評價等方式對學生進行合理的評價分析,從而幫助學生發現自己的優點,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例如,在教學與鐘表相關的知識時,教師可以布置這樣的作業:“請同學們說一說,通過觀察鐘表,你發現了什么?”如果學生回答不出來,就可以請其他同學幫助他解答,同學們的回答是豐富多彩的。教師還可以設置“你如何做自己的時間管理達人?”這類具有挑戰性的作業。教師不僅要給學生指出問題所在,還要讓他們在做數學題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和自信心。根據學生的作業情況,教師要從多方面進行評價,要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標準,在評價時既要關注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情況,又要考慮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能打擊學生的積極性,要走進學生的內心靈世界,改變只是給作業判定對錯的方式,嘗試作業評價多樣化,對學生的進步要采取激勵的方式,使學生樂于學習,更加重視自己的學習過程,通過這種評價機制能夠激發學生對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從而達到鞏固和提升知識和能力的目的,為以后的數學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促進其全面發展。
(五)作業設置要注重提升教師水平和整合資源
小學生設置的數學作業是否科學有效,不只是用于檢查學生對數學理論知識的理解情況,也是對教師數學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考查的重要體現。專業素質高的教師在布置作業時能更切合學生的實際,反之,脫離學生實際的作業就失去了意義。要在新課改背景下更好地發揮教師的引領作用,提升小學數學的教學質量和效果,教師就必須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的數學專業水平,在作業設計過程中要更加注重科學性和趣味性,將傳統的灌輸式教學轉變成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綜合能力為目標的新型教育方式。因此,一名優秀教師不僅要具備專業知識技能、豐富的理論知識儲備,還要有較強的教學設計能力以及良好的個人修養,這樣才能滿足新時代學生學習成長的實際需求。
總之,在新課改背景下,要想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就必須改革創新傳統的教學模式,并不斷地完善與改進教學方式,認識到優化作業的重要意義,找準班級中作業設置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分層布置作業,結合學生的特點和生活實際整合作業資源,進一步完善課堂教育模式,使溝通交流變得更為順暢,評價更具有激勵性,進而提高整個班級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楊傳岡,李雪峰.小學數學開放性作業的設計策略[J].江西教育,2022(35):66-70.
[2]王紅艷.“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與布置的策略[J].讀寫算,2022(28):1-3.
[3]鐘珍連.聚焦核心素養,提升運算能力:旨在培養運算能力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2(38):86-90.
[4]許彩榮.小學數學作業設計適切性的基本原則與策略[J].小學數學教育,2022(Z3):43-45.
(作者單位:貴州省石阡縣本莊鎮小學)
編輯: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