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王 睿,四川大學出版社編輯(中級),四川 成都 610042。
【摘 要】數字出版作為一種全新的出版方式,正逐漸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這對大學出版社編輯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大學出版社編輯應轉變傳統工作方式,提升自身業務水平和專業素養,才能適應數字出版時代的需要,從而促進傳統出版業與數字出版業的融合創新發展。本文在闡述數字出版時代下大學出版社編輯工作面臨的現實挑戰的基礎上,從形成數字化編輯工作理念、提升出版社編輯工作技能、為編輯工作提供資源保障以及提升出版社編輯工作實效四方面,為促進數字出版時代大學出版社編輯工作轉型提出具體建議。
【關鍵詞】數字出版;大學出版社;編輯工作方式;轉型
【中圖分類號】 G23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8-0139(2023)2-0060-5
2021年10月27日,第十一屆中國數字出版博覽會上發布的《2020—2021中國數字出版產業年度報告》指出:“我國數字出版產業整體收入規模持續增長,全年整體收入規模超過萬億元,達到11781.67億元,比上年增加19.23%。”同時,報告強調了我國數字出版呈現八大態勢:出版業融合發展提速增效;網絡文學逐步構建新生態格局;數字教育出版步入調整期;有聲讀物呈現精品化、智能化、場景化;數字內容營銷體系逐步構建;媒體融合發展步入深水期;數字內容產品走出去成績突出;產業保障體系進一步健全①。在數字出版邁入新發展階段,出版業融合發展不斷取得成效的背景下,大學出版社應適應數字出版的需要,實現編輯工作方式由傳統模式向數字化的轉型。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現狀
“數字出版”這一概念于2005年在我國出現,當前已在內容生產、渠道建設、平臺運營等方面實現縱深發展,數字化成為現代出版行業的鮮明特征②。與傳統出版行業相比,數字出版有效縮短了時間周期,發行方式方便快捷,借力于信息遠程高效傳播的優勢打破時空限制,這都是傳統出版難以實現的。數字出版的快速發展倒逼了編輯工作方式的轉型,而如何順應數字出版的要求,促進編輯出版工作向數字化轉型成為當下重要的研究課題。近年來,國內學者對編輯工作方式轉型給予較多關注,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有:周榮庭、黃堃認為數字出版環節下編輯工作方式應從編輯流程模塊化、編輯范疇擴大化以及編輯服務盈利化等方面予以創新①;查丹認為編輯工作方式應從更新理念、拓展職能以及建設編輯文化等角度入手促進數字出版時代編輯工作的轉型②。歐大偉指出數字出版時代編輯應轉變選題思路、轉變傳統編輯職能以及轉變傳統編輯技術③;劉一霖認為順應數字出版發展,出版社編輯應從更新工作理念、學習成效技術、打破思維禁錮、嚴格篩選內容以及掌握數字營銷手段等方面向復合型編輯轉變④。綜上,編輯工作方式轉型一直是出版領域特別是數字出版的重要研究課題。基于此,本文主要結合數字出版對大學出版社編輯工作方式的影響,以及促進大學出版社編輯工作方式轉型的具體路徑進行探索。
①周榮庭,黃堃:《數字出版環境下編輯工作方式的創新》,《中國出版》2006年第12期。
②查丹:《數字出版時代編輯工作的現狀及優化路徑》,《出版科學》2015年第1期。
③歐大偉:《大數據時代傳統出版編輯工作的轉型》,《傳媒論壇》2018年第11期。
④劉一霖:《傳統出版編輯向復合型編輯轉型探析》,《傳媒論壇》2019年第11期。
二、數字出版時代下大學出版社編輯工作面臨的現實挑戰
數字出版時代大學出版社編輯必須要轉變思維和工作方式,提升自身業務水平和專業素養,才能適應數字出版時代的需要,從而促進傳統出版業與數字出版業的融合創新發展。通過對現階段大學出版社編輯工作的實際情況進行反思可以看出,當下大學出版社編輯工作面臨的現實挑戰主要體現在:
第一,編輯對數字出版缺乏持續性關注和較深的認知。大學出版社編輯通常具備較強的文字功底和信息整合能力,能夠勝任傳統圖書編輯日常的各項工作。在數字出版迅猛發展的背景下,大學出版社出版流程正在重構、出版社業務類型也在發生轉變,編輯的工作內容、工作要求等均發生了深刻轉變。這種情況下,部分編輯由于對數字出版缺乏持續性的關注和深度認知,在實際工作中會有一定的乏力感。例如,對數字出版的核心技術、數字出版的運營、數字出版物的推廣等缺乏足夠的了解等。
第二,編輯對新型信息采集和反饋方式的掌握水平不高。在傳統編輯工作中,編輯主要通過電話、讀書會等途徑與作者、讀者群體進行溝通,以獲取他們關于圖書出版的看法、意見及建議。數字出版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新一代信息技術為編輯與讀者、作者之間進行高效溝通提供了多樣化的途徑。目前,大學出版社中部分編輯對新型信息溝通方式的掌握水平不夠高、主動溝通意識欠缺,無法第一時間獲取來自讀者、作者的反饋信息,不利于促進編輯工作的改進和創新。
第三,編輯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有待進一步提升。出版社編輯工作中嚴格遵循“三審三校一通讀”的原則,輔助編輯工作者及時發現細節問題,提升出版物的整體質量。這種方式有效確保了出版物的質量,但編輯工作效率無法得到顯著提升。在數字出版時代下,除了依靠編輯過硬的業務水平和專業素養外,還需要編輯掌握數字出版相關的技術手段,實現傳統編輯工作方式與現代編輯工作方式的有機結合,進而在減少錯誤發生率的同時提升出版物的質量。目前,部分編輯對一些新型技術手段的掌握水平和應用水平不高,例如AI校對等技術的應用水平不高等,影響編輯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的提升。
三、數字出版時代下促進大學出版社編輯工作轉型的具體建議
針對上述各種情況,大學出版社應著力從如下四方面促進編輯工作轉型。
(一)打破傳統固化思維的影響,形成數字化編輯工作理念
大學出版社應跟上時代發展步伐,打破傳統固化思維的影響,形成數字化編輯工作理念,增強編輯的適應能力。
第一,增強編輯工作者的數字出版工作意識。大學出版社編輯要強化信息意識、提升信息素養、豐富信息知識,對數字化出版建立正確認知,積極了解新的編輯模式并嘗試在實踐中運用。大學出版社應通過組織開展數字出版專題培訓活動,引導編輯深入學習和應用數字出版技術,提高編輯數字出版工作效率,持續不斷地提升編輯工作效率和質量。編輯自身應當具備較強的數字出版工作意識,以謙虛的態度面對所有新生事物,謙虛好學、踏實肯干,對編輯方式進行改革,主動接受新思想、新技術,尤其要嘗試運用先進的編輯軟件,提高軟件操作的熟練程度,從海量信息中提取需要的部分,積極對信息進行鑒別。例如,編輯人員應意識到網絡化、數字化出版物畢竟不同于紙質出版物,出版編輯絕不能故步自封,要學習新型編輯技術并加以運用。數字出版集計算機網絡、語言文字、新媒體技術等于一身,出版流程快、效率高,出版編輯要及時提升文字處理能力,高效處理信息并完善文本,對海量信息進行加工,把有價值的部分進行大面積推廣。
①王飚,毛文思:《2021年中國數字出版發展態勢盤點及2022年發展展望》,《科技與出版》2022年第3期。
第二,不斷提升自身信息化素養。在數字出版背景下,各種媒介之間的界限逐漸消除,彼此間的滲透與融合能力越來越強。新時代受眾需求具有個性化的特征,既是信息接收者,也是重要的傳播者,主觀能動性較強,衍生出多樣化的信息形式,因此,編輯人員需要有良好的信息化素養,包括信息傳播意識、信息化技能等
①。編輯人員需要通過多種方式了解受眾的閱讀訴求,把握其信息意愿,為其提供更貼心的服務,同時也要扮演好“信息守門人”的角色,及時查驗各種信息并進行追蹤,要善于發現價值較高的潛在信息資源,不能被動地等受眾需求充分釋放后才著手開展相關工作,避免喪失信息主導權。在工作中要主動與營銷人員交流,以新思路分析問題,與受眾進行溝通,跟上市場發展節奏。
(二)順應數字出版發展的要求,提升出版社編輯工作技能
與傳統編輯工作有所不同,數字化出版編輯需要運用新的工作形式,要求編輯人員不僅要掌握理論知識,也要掌握多項操作技能。大學出版社應從長遠做出合理規劃,確保新老編輯人員都能在短期之內對數字化出版的特征、內涵有深刻理解且掌握相應的技能。
第一,適時組織開展培訓活動,提升編輯人員的專業素養。編輯人員的專業素養體現在多個方面:在編輯工作中能靈活操作相關軟件,并掌握特定技術,能順利完成任務;足夠了解市場中信息資源的發展與變化情況,確保大學出版社能在指定時間段內了解數字化出版行業的發展現狀、競爭對手的實力、宣傳平臺的運行,把提升編輯人員職業素養當成緊迫任務,以此保持經濟效益優勢。數字化出版行業在發展中,對多媒體技術形成依賴,需要持續拓寬資源渠道,要想在創造經濟效益方面有良好表現,需要把新舊技術及不同類型的資源進行整合,這是編輯事業穩步發展的前提,也是增強市場適應能力的基礎。編輯工作者不能只是有飛揚的文采、強烈的責任心、豐富的理論知識,也要緊跟時代發展,及時更新編輯理念,不斷提升專業素養,為自身職業發展、出版社做大做強爭取廣闊空間。例如,四川大學出版社留意市場發展動向,精準把握需求變化,分批次、分專題安排編輯人員參加專業技能培訓,使之掌握形勢發展要求的專業知識與技術。同時還以集中辦公、統一安排、分類指導進行全過程培養,并將員工培訓體系進行精細化劃分,分為崗前培訓、編輯校對基礎知識培訓、出版編輯專業培訓等三個階段,為編輯工作者系統化學習、提升職業素養,創造了良好條件。
第二,優化編輯工作者的工作條件。大學出版社要為數字化出版的發展營造良好氛圍,確保每一位編輯人員的理念、思想先進、正確,把促進數字化出版的發展當成己任,抓住所有機會學習,深入理解數字化出版的內涵。在工作中,編輯人員要群策群力,互相彌補短板,為出版社的發展確定合理策略,避免出版社在激烈的競爭中遭受沉重打擊,為促進出版社的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同時,大學出版社應為編輯工作者提供更加優質的工作條件。例如,及時引進先進的軟硬件設備,在工作中對編輯人員進行指導,使之能快速度過自身與基礎設施的磨合期。這樣一來,編輯人員就能熟練操作數字技術,及時開展相關工作。大學出版社要組織調查,了解編輯人員的數字化發展需求,大幅提高投資額,免除其后顧之憂,這是增強其數字化編輯能力的現實要求。
①王紹來:《數字出版時代下出版編輯的重新審視》,《新聞傳播》2019年第22期。
②張琳:《數字出版時代編輯工作現狀及優化探析》,《傳播與版權》2019年第5期。
(三)積極整合現有優質資源,為編輯工作提供資源保障
數字出版時代下,大學出版社應有效整合現有優質資源,為編輯工作的高效開展提供資源支持。
第一,大學出版社應強化對編輯工作者的資源供給。數字出版業是一個能促進國民經濟發展、傳播先進文化與精神文明的產業,構建了開放系統,編輯在開展工作中要獲得豐富的資源,包括平臺、技術、信息等,大學出版社不僅要保證資源供給的充足性,也要提高資源分配合理性,高效利用資源并促進多樣化資源的互補,確保在編輯工作開展中信息資源能發揮出決定性影響①。在充足的資源供給下,若編輯工作者利用好這些資源,可為數字出版工作的有序開展提供保障。
第二,提升編輯工作者的資源利用效率。當代數字出版競爭激烈,在出版環境持續優化的背景下,編輯工作者應提升自身的資源利用能力。出版社編輯要體現出自身特長,在資源利用方面展現優勢,實現價值遞進增值,體現編輯的數學眼光和視野②
。在數字出版時代,編輯人員要與不同類型的作者互動,盡力為所有作者安排合理的交稿時間,避免出現延誤的情況。出版編輯人員要發揮出信息平臺的作用,與其他人共同交流、緊密聯系,提高出版編輯工作的精準性。例如,四川大學出版社一直強調多舉辦交流會、文化推廣活動,多維度促進新員工培養和新老員工的交流,既強調老員工在讀書與求知基礎上不斷提升工作效率和質量,也為新員工提供更多發展機會,為四川大學出版社發展注入新鮮血液。此外,編輯自身也應具備較高的信息資源整合能力,即善于依據構建好的框架體系整合周邊資源,保證編輯工作整體成效的提升。編輯也要能夠結合受眾多元的需求,巧妙地利用信息編輯和傳播資源,加強與受眾的互動交流,優化編輯工作的成效,提升編輯工作的效率和質量。
(四)充分利用智能技術驅動作用,提升出版社編輯工作實效
數字時代下,智能技術驅動出版行業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大學出版社應以新技術賦能編輯工作,提升編輯工作實效。
第一,編輯工作者要善于運用信息技術開展編輯工作,以新技術工具為編輯工作的轉型升級賦能。編輯工作者要善于從紛繁的信息中爬梳剔抉,尋找優質選題,并且善于利用新技術的優勢,實現傳統出版與新興媒體相融相促,推出高質量出版物。例如,編輯工作者應學會使用數據庫開展工作,要了解和掌握數據庫的特征及使用方法,借助數據庫提供的海量數據支持,高效率、精準地進行信息數據的查閱。又如,利用數字技術輔助編輯進行編校錯誤檢查,分析書稿中的英文信息,及時判定是否存在輸入錯誤、引用錯誤等。總之,在編輯工作中,借助底層資源庫、機器學習、標點校對技術等,有效彌補人工編校可能存在的失誤,提升編校工作的精準度。
第二,編輯工作應借助技術聯動,以科技增強讀者的體驗。大學出版社應充分發揮現代科技在吸引讀者停留層面的優勢,進而利用優質的傳播內容將讀者群體沉淀下來。例如,借助AR/VR等模擬場景、有聲書等,以科技增強讀者的體驗,為用戶提供實用、便捷、可靠的知識服務體驗,為大學出版社積累更多優質的讀者群體。同時,通過精品化、原創性的高質量出版作品沉淀更多讀者。利用大學出版社的內容優勢、作者優勢、品牌優勢,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搭建讀者社群,結合讀者需求進行社群細分,進一步穩定大學出版社的發行體系。此外,大學出版社編輯在工作中,要充分地利用大數據技術的優勢,抓取描繪讀者的畫像,借助對讀者瀏覽動態、互動情況等的深度分析,識別讀者的多元化閱讀需求,繼而為各項工作的開展提供依據,增強編輯與讀者群體之間的互動,提升讀者對出版社出版物的認可度和忠誠度。
結 語
數字出版時代下,大學出版社必須清楚地認識到數字出版下編輯工作轉型面臨的現實挑戰,順應傳統出版與數字出版融合發展的現實需要,對編輯工作方式予以轉型和升級,才能服務新時代下大學出版社數字出版發展的需要。在出版社編輯工作轉型過程中,應從形成數字化編輯工作理念、提升出版社編輯工作技能、積極整合現有優質資源以及充分利用智能技術驅動編輯工作創新等方面,有效提升編輯工作效率和編輯工作質量,助力大學出版社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責任編輯 閆現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