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新課改與“雙減”政策的推行,對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要求越來越高,這給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都帶來了新一輪的挑戰. 作為教師,應充分優化課堂資源,潛心研究教學方法,通過對教學模式的不斷完善來提升教學效率. 文章從優化課堂時間資源、導學資源、生成性資源與隱性資源等方面展開分析.
[關鍵詞] 資源;教學;時間
作者簡介:張微(1983—),本科學歷,中小學高級教師,從事初中數學教學工作,曾獲徐州市基本功大賽一等獎,徐州市教學能手.
在“雙減”背景下,初中數學課堂需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的禁錮,讓單位時間的教學效益最大化,從真正意義上凸顯學校的教育主體性,實現“減負增效”. 這就要求教師的教學能力不僅要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還要順應時代發展的大趨勢. 鑒于此,優化課堂資源,打造高效數學課堂勢在必行. 作為教師,只有把控好課堂的教學質量,才能高效完成教學目標,為學生的個人發展奠定基礎.
優化課堂時間資源
1. 整合課堂時間
“向課堂45分鐘要效益”是一個值得探討的重要課題. 課堂時間是固定的,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投入最少的精力、獲得最高的回報是“雙減”背景下每個教師都應該思考的問題.
“雙減”減的是學生的課業負擔,并沒有減掉“四基”與“四能”的要求,這就對教師的教學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增強課堂教學效率是踐行“雙減”政策的首要因素,這也是新課標對教師提出的基本要求. 因此,教師備課時也應提高效率,盡可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備出詳盡的教案,做好課堂預設.
備詳案是整合課堂時間的基礎,備詳案的關鍵在于對知識與學情的把握上,要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最多的知識,獲得更廣泛的能力. 精確的課堂預設與應變能力是整合課堂時間的關鍵,一個有經驗的優秀教師,會在最短的時間內判斷教學局勢,采取干脆利落的手段整合教學時間,讓單位時間內的教學效益最大化.
2. 優化學生投入時間
一節課的時間是固定的,教師在課前應對每個教學環節的用時有一個初步的判斷. 常規情況下,教師可在課堂起始環節,給學生留3分鐘至5分鐘的時間,讓他們閱讀教材、自主預習、心生疑惑. 這短短的幾分鐘,學生會對新知產生一個初步印象,待進入教學探索環節后,則有針對性地對自身的疑問進行研究. 這就架高了學生學習的起點,為學生順利進入深層次的探究奠定了基礎.
學生在學習探索時,教師應有意識地引發學生的有意注意,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為深刻理解與觸類旁通奠定基礎,也能為后面的練習、總結提煉等環節壓縮時間[1]. 當然,受綜合因素的影響,每個學生對知識的接受能力有所差異. 作為教師,應善于調控課堂進度,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在一定的時間內獲得不同程度的提升,切忌為了趕時間而忽略學生的實際需求.
課堂練習是必不可少的環節,教師精心設計一些經典問題,可讓學生在練習中鞏固所學知識,提高知識的應用能力. 結合艾賓浩斯遺忘曲線所呈現的時間遺忘規律,教師還要在適當的時間,帶領學生及時復習,這樣才能讓學生在較少的時間內牢固地掌握所學內容. 若將所學內容放到一兩個月后再復習,學生已經忘得差不多,就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去重新建構知識體系.
3. 壓縮教師主導的時間
一個班級由幾十名學生組成,個體差異是客觀存在的現實,常規班級授課在培養學生的共性發展上確實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但在學生個性的發展上也存在不少弊端. 因此,教師應注重壓縮公共主導時間,盡可能留出更多的時間給學生自主探索,讓學生各揚所長,為個性化發展奠定基礎.
有些班級人數偏多,作為教師要學會合理組織、藝術調控,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組織好課堂. 對于學生而言,通過自主嘗試并得以驗證的學習體驗,會給他們帶來成功的愉悅感,建立學習信心. 邱學華教授提出的“嘗試教學法”經過多年的實踐,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在“雙減”背景下推行“嘗試教學法”也是筆者近年研究的課題之一,這種方法的精髓在于讓學生在沒有教的情況下,嘗試自主解決問題,品嘗喜悅、發展學力.
案例1? 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應用訓練
教師鼓勵學生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找出生活原型設計問題,讓學生在“自導自演”中增強自主探究能力. 如一位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媽媽對女兒說:‘我跟你現在一樣大的時候,你才4歲,而你像我現在這么大的時候,我都76歲了.’求母女倆現在各多少歲.”
解決此問的關鍵在于母女倆的年齡差是不會發生改變的,鑒于此,可設兩個未知數x,y,并將題設條件中所表達的數量關系表示出來,就形成了二元一次方程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這個問題由學生提出,并由學生自主討論解決,此過程不僅有效地壓縮了教師主導的時間,還充分凸顯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
4. 改善時間倒掛現象
筆者發現不少公開課中存在一個共性現象,即教師對例題的剖析比較簡單,后繼練習安排卻十分豐富,雖然體現出了課堂練習的層次性、多樣性等,但仍有一部分學生的思維并未得到應有的開發,尤其是對教學難點處于懵懂的狀態.
案例2? “有理數的混合運算”的教學
某次公開課中,一位教師執教本節課時出示了這樣一道例題:求 -22×
-2-(-0.2)2. 學生解決這道題時,出現了五花八門的錯誤,原因基本都與運算符號有關,其中最典型的錯誤為:-22×
-2-(-0.2)2=4×+0.04=1+0.04=1.04.
這位教師在學生出現各種錯誤后,并沒有選擇與學生進行溝通,而是立即呈現出與本題類似的計算,供學生訓練,以期達到熟能生巧的計算效果.
其實,遇到類似于此的典型錯誤,教師應深入學生的內心世界,與學生一起追根溯源,尋找問題的根源,只有尋找到錯誤的成因,才能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
由此可見,合理分配課堂教學時間需要一定的教學經驗與技術. 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的特征,從知識點的難易程度出發,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不斷觀摩、實踐,改善時間倒掛問題,從真正意義上提高教學實效.
優化導學資源
雖然新課標強調學生是課堂的主人,但應以教師的引導為前提,教師的引導猶如拽著風箏的線,可以調控課堂的整體走向. 恰當的引導,可讓學生將自身的缺陷暴露出來,通過教師的調控與點撥,逐漸厘清知識脈絡,形成周密的數學思維.
案例3? “乘法運算”的教學
要求學生用分配律對有理數乘法進行簡便運算時,有這樣一道題:求
解決本題時,不少學生弄不清“運算符號”與“性質符號”的區別,這也是導致錯誤產生的主要原因. 鑒于此,筆者為學生提供了兩種解題方法:
解法1:將問題中的符號視為“性質符號”,借助“同號得正,異號得負”的規則進行解題.
解法2:將問題中的符號視為“運算符號”,借助分配律進行解題.
在此基礎上再提供類似的問題讓學生自主分析,大部分學生都選擇了解法2將符號視為“運算符號”進行解題,但還是有不少學生因為符號問題而出現了錯誤.
筆者不由得產生了疑慮:①為什么學生偏愛解法2呢?②是否存在更好地解決符號問題的辦法呢?
基于以上兩點思考,筆者在課后特地訪談了部分學生,并獲得以下兩點重要信息:①受原有認知結構的影響,學生會習慣性地將符號視為運算符號,當教師呈現出解法1時,不少學生并沒有從真正意義上理解兩類符號相乘的意義,因此會毫不猶豫地選擇解法2;②本題出現了一個(-24),沒有負號的情況下,學生都會解題,但出現了負號,就難倒了不少學生.
當對學生錯誤形成的根源有所了解后,筆者在另一個班教學時,則運用“嘗試教學法”及時調整了教學方案,并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筆者先讓學生自主嘗試計算
學生在兩輪嘗試中,自主獲得了解法1,筆者繼續引導:“我們是否可以將(-24)轉化為24來計算本題呢?”
學生經過分析,獲得了新的解題方法,即
筆者肯定了學生的解法,并提出:“你們覺得哪種解題方法更好一些?為什么?”
學生通過類比分析,不僅夯實了知識基礎,獲得了知識本質,更重要的是優化了導學資源,提升了數學思考能力,為培養自身的自主學習能力與可持續性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優化課堂生成性資源
課堂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常會出現一些教師意料之外的情況,教師積極利用好這些意外突發情況,往往能讓課堂動態生成,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2]. 如今的學生受大環境的影響,思維靈活、個性明顯,教師應關注學生在課堂中的狀態,隨時抓住課堂生成性資源,及時調整教學手段,以激發學生的潛能.
案例4? “二次函數”的教學
教學二次函數y=ax2+bx+c的圖象時,按照常規思維,一般都是筆者讓學生先研究拋物線y=x2,y=x2+1,y=x2-1三者之間的關系,并以列表、描點、畫圖的方式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函數與對應圖象的特點,讓學生感知這三條拋物線之間存在的異同點(形狀相同,位置不同).
但在執教過程中,學生卻在課堂伊始就對二次函數的圖象表現出了濃厚的研究興趣,有學生主動提出要操作幾何畫板,展示自己的預習成效. 筆者考慮到學生的實際狀況,當即決定調整教學方案,在滿足學生學習需求的基礎上調整教學流程.
學生興致勃勃地用幾何畫板展示拋物線y=x2,分析完y=x2+1,y=x2-1的頂點、形狀與對稱軸后,將幾何畫板上的拋物線y=x2分別向上、向下平移一個單位,向上得到拋物線y=x2+1的圖象,向下得到拋物線y=x2-1的圖象.
此過程由學生自主操作,學生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探究興趣,在研究完圖象的基礎上,筆者再帶領學生進行列表、描點、連線的體驗,這種化靜為動的教學方式,不僅成功地激發了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還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優化了課堂生成.
基于以上三個函數圖象的研究,再鼓勵學生自主探索y=-x2,y= -(x+1)2-1,y=-x2-1的圖象. 筆者驚喜地發現,學生自主研究的過程變得更加嚴謹、高效.
優化設計后的教學,師生共同經歷了知識的形成與發展過程,結合多媒體的動態演示,讓學生對二次函數圖象有了更加直觀形象的認識. 在此基礎上提出新的問題讓學生探究,既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需求,又與教學進度相匹配,課堂也因教師的優化設計而動態生成.
優化隱性教學資源
學生的認知發展受智力與非智力因素的影響,智力因素受遺傳等綜合因素的影響,外因對它的影響較小;而非智力因素則受外界因素的影響較大,它由動機、情感、興趣、性格等心理因素構成,這些因素隱性存在,且各因素之間呈互相依賴、相輔相成的關系,對構成學生的個性品質有著直接影響[3].
從發展心理學角度出發,積極的非智力因素不僅能推動學生的學習內驅力,還能促進學生智力的快速發展;消極的非智力因素則成為學生智力發展的絆腳石. 鑒于此,教師應注重優化隱性資源,加大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開發,以激發學生的潛能,促使學生獲得最大化的發展.
有些學生認為自己學習成績差是天生的,是自己缺乏數學思維,無論怎么用功也學不會,這種認識時間久了就會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對自己的數學學習毫無信心可言. 面對這樣的群體,教師需給予他們更多的肯定與鼓勵,可結合教學內容挖掘數學史中的一些素材,滲透數學文化的同時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建立學習信心.
如垂徑定理的教學,教師可結合趙州橋進行授課;黃金分割的教學,教師可向學生展示華羅庚根據黃金分割律研究優選法等. 長此以往,會逐漸增強學生對數學學科的興趣,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產生民族自尊與自豪感,樹立學習目標,形成遠大理想.
總之,數學課堂是師生活動與交流的主要陣地,踐行“雙減”政策與新課標的要求,就必須提高教學實效. 投入最少的精力,花費最少的時間獲得最大的收益,必然依靠課堂教學資源的支持,由此才能讓學生化被動為主動,成為課堂的主人,使得整個教學過程充滿生命力.
參考文獻:
[1]曹才翰,章建躍. 數學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黃大龍,朱治國. 生態課堂概論[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
[3]喻平. 論內隱性數學課程資源[J]. 中國教育學刊,2013(07):5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