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俊麗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GDP增速逐漸放緩,經濟結構不斷升級,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加快,國內市場受國際貿易形勢的影響更加顯著,民營企業的發展受到更多制約。為在新經濟常態下實現穩步發展,民營企業除積極開拓業務板塊外,還應主動變革,提升管理能力及適應內外部環境變化的能力。財務管理作為企業管理工作中的重要部分,關系到企業的各業務環節,只有深入分析經濟新常態對民營企業財務管理的影響,并采用行之有效的策略應對經濟變化的影響,才能促進民營企業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新常態;民營企業;財務管理
中圖分類號:F2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722(2023)06-0025-03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國際形勢復雜嚴峻,民營企業的持續健康發展也面臨諸多挑戰,尤其是財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嚴重制約著民營企業的發展。
(一)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
經濟增速換擋回落、從過去的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是經濟新常態的最基本特征。1978—2011年,我國平均經濟增速高達9.98%。中國GDP總量世界排名由1978年的第10位躍居至2010年的第2位,占世界GDP比重由1980年的1.9%穩步升至2010年的9.4%。我國經濟增長的速度及規模是相當可觀的,但我國經濟仍面臨內需不足、投資趨于飽和、出口增長難以為繼等巨大壓力,因此,經濟的高速增長必然難以為繼。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中國GDP增速從2012年起開始回落,2012—2021年,每年增量依然可觀,但除2021年GDP增速明顯高于2020年GDP增速外,其余年份GDP增速環比基本呈逐年下降的趨勢。這凸顯了經濟增長階段的根本性轉換,在未來較長時期內,中高速增長將取代此前的高速增長[1]。
(二)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
調整產業結構是經濟新常態最核心的內容和最關鍵的環節。GDP高速增長的同時,經濟領域也暴露出一些矛盾和問題。目前,產業結構中高耗能、高污染等重化工業產能嚴重過剩,制造業大而不強,仍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第三產業比重依然偏低,需求結構中消費比例偏低,區域結構上東中西部不平衡,收入分配差距過大以及對外貿易結構中貨物貿易和服務業貿易不平衡。產品質量不高、競爭力不強,缺乏有影響力的品牌和產品,低水平重復建設和低價競爭情況比較嚴重,資源浪費嚴重,環境污染嚴重,企業生產成本持續上升,傳統競爭優勢減弱,實體經濟融資困難,地方債、影子銀行、民間非法融資等一些方面仍存在風險隱患。
由此可見,經濟結構不合理、經濟增長質量不高,影響了經濟的健康發展,亟待調整優化。此項工作是我國未來相當長時期內發展的艱巨任務,對于促進我國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2]。
(三)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創新驅動是新常態發展的引擎和動力。改革開放以來,依托我國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引進技術和管理,靠廉價要素投入和低價格優勢,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帶來經濟的迅猛發展。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勞動總人口已經跨過峰值以及勞動力成本的持續上漲,要素驅動型發展模式面臨著瓶頸約束,已經到了必須改變的階段;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依靠科技力量、創新驅動引領發展,已成為必然選擇[3]。
傳統的建立在過度依賴資源投入和投資驅動基礎上的經濟增長方式已不符合現階段的國情,我國社會經濟運行的基本邏輯發生了重大變化。2021年,《人民日報》文章《必須實現高質量發展》中明確提出:“由于世情國情發生深刻變化,科技創新對中國來說不僅是發展問題,更是生存問題。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關鍵在于能否實現由要素投入驅動向技術創新驅動的跨越。”
新常態背景下,民營企業的生產經營形勢日益嚴峻,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已成為其經營中的難題,直接影響民營企業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一)財務管理制度不夠完善,內部控制不健全
當前形勢下,部分民營企業的內部組織結構還存在不合理的情況,特別是部門之間責任模糊、溝通滯后、制度形式化問題頻現,部分小型民營企業無法結合實際情況制定財務管理模式,只能照搬其他企業的財務管理模式,導致企業的財務結構單一、適用性較低,外部管理、監督機制形同虛設,內部控制職能難以實施。民營企業缺乏健全有效的財務管理機制,缺乏相互約束與相互制衡的內部控制機制,企業財務制度有待健全,財務制度有待優化,財務管理失去了其在企業管理中應有的地位和作用[4]。
(二)財務管理人員的專業能力有待提升、管理意識有待增強
提升財務管理人員的專業能力是提高財務管理成效的關鍵。大多數民營企業現有財務管理人員素質較低,管理觀念陳舊,將財務管理簡化為會計工作,對于財務管理的理論方法缺乏應有的認識和研究,財務人員無法真正認識財務管理的作用,對財務風險識別與財務信息的使用意識匱乏,財務管理工作手段較為傳統,財務管理工作難以順利開展。
在員工薪資待遇方面,員工缺少堅實的制度保障,培訓與績效考核不合理,對人才的激勵和約束機制不完善,員工管理素質無法提升,人才招聘難度大。財務工作團隊的工作質量都亟待提高[5]。
(三)融資渠道單一,資金壓力大
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一直是困擾民營企業發展的大問題。新常態背景下,傳統企業不斷被市場淘汰,各行業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民營企業資金獲取難度加大,融資需要接受重重審核,存在發展緩慢、規模有限的融資劣勢,一旦受到政府融資限制,或民營企業信用等級發生變化,融資工作開展將更加雪上加霜[6]。
此外,我國在中小型民營企業的扶持體系方面仍有待完善,融資渠道有待拓寬。目前,大多數中小民營企業仍以內部籌融資與銀行貸款為獲取資金的主要來源,難以獲得風險投資、上市融資等籌集資金的渠道。
(四)信息化建設相對滯后,管理手段單一
在信息化社會的發展環境下,大量民營企業的信息化建設工作水平有待提高,絕大多數民營企業的信息化水平僅停留在文字表格處理、會計電算化等辦公自動化階段,硬件設備的引進速度較慢,財務管理軟件應用缺少完善性,軟件功能并未全面開發,工作速度、質量有待提高。
此外,民營企業財務管理制度的價值發揮可配合內部控制工作一同開展,民營企業可在內部控制制度的建設、管理效率較低的情況下開展控制及管理工作,減輕目前人員編制中人力成本較高的壓力,使財務中各崗位協同融合,規避資金管理混亂現象,建立財務清查、成本核算等方面的審核機制,確保會計信息系統的設計科學有效,找出影響民營企業財務管理工作中的障礙,將財務風險扼殺在初始階段。
(一)更新財務制度,優化財務體系
制度是企業經營的“筋骨”,財務制度更是企業制度中的“精髓”,民營企業財務制度上的缺失必然會影響企業內部人員崗位工作的落實,制度上的漏洞會影響企業內部的控制工作,因此,民營企業務必科學開展財務制度的建設,實現財務體系的升級。
實際的落實工作可從多方面出發,包括逐步轉變傳統的經營理念,創新財務制度,方便后續各項工作在開展過程中能夠有章可循;財務目標與財務制度體系同步建設,各崗位明確工作職責,切實執行全面財務預算中的內容,完善相關管理的計劃與策略;建立健全審計機構與監督制度,控制及規避財務風險。
(二)革新財務觀念,提升企業內部員工素質
民營企業作為我國經濟發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務必規范經營,以延長企業的經營壽命,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因此,民營企業在革新財務管理觀念的過程中,除應考慮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面對的外部政策、市場現狀、經營風險等外部因素外,要從企業內部員工管理的角度出發,將建設一支高素質的財務團隊放在關鍵位置。
在財務觀念培養與財務團隊建設過程中,具體可落實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建設一支高素質的財務管理團隊。人才的質量對企業未來的發展具有十分深遠的影響,民營企業為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一定要摒棄陳舊的用人觀念,敢于創新,引進先進的用人制度和管理理念。在對外大力招聘接受了先進思想教育且有能力的高水平財務管理人員的同時,通過多種渠道加強對現有財務管理人員的培訓,提高其業務知識水平和工作能力。
二是樹立多元化的資本理念。在市場經濟的發展過程中,資本市場呈開放狀態,財務管理工作可加強關注優化企業法人的治理結構內容,通過科學開展投融資活動,保證企業資金結構的穩定性,提高風險抵御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三是將財務管理理念與信息化技術相結合。目前,在IT技術、共享經濟和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的今天,信息技術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民營企業在財務管理工作中,可利用信息化技術,在第一時間獲取各項信息開展分析工作,綜合各方經驗與市場、企業的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財務管理策略,開展資金運營籌劃活動。
四是建立規范的財務管理流程。企業在開展財務管理工作的過程中,工作流程的質量與內部控制工作、資料信息采集等工作有關,比如,財務部門與業務部門之間要聯合工作,分析對接客戶的回款能力、信用情況、發展潛力等,一旦有部分工作滯后或是質量有限,企業的經營、回款能力也將在存在漏洞的流程中受到限制。可見科學的財務流程、財務工作人員的流程執行能力在財務管理中的價值。
(三)拓寬籌資渠道,提升籌資能力
籌資是企業保障運營資金穩定的重要手段之一,擴大經營規模是企業在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必然要開展的工作,事關企業的發展命運。在市場經濟不斷發展與完善的環境下,相關內容方面的政策體系并未為民營企業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大量民營企業在發展中陷入經營發展的困境。
因此,民營企業應有針對性地拓寬籌資渠道,做好企業信譽管理,尋求銀行、股東等投資支持,保障企業運營過程中現金流的穩定性,提升企業的風險抵抗能力。
(四)健全內部控制,增強風險防范意識
民營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會面對諸多的風險,內部控制制度的建設可幫助民營企業在相應的環節找到相應的風險問題,并根據風險問題內容開展控制工作。因此,在眾多風險因素突出的環境下,企業管理團隊不得不提高對風險控制的關注度,財務管理人員應針對此方面內容逐步加強控制及優化。在開展具體工作的過程中,企業應以內部控制制度的建設與優化為著力點,使其落實到企業內部的各部門、崗位中,保證崗位職責履行的規范性和全面性。
民營企業健全內部控制制度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具體為:完善企業治理結構,創造良好的內部控制環境;明確風險評估機制建立的重要性,確保內控制度下風險控制活動的有效執行;民營企業會計管理與內控制度高效結合;開展內部控制制度中的監督工作;創建企業內部信息交流平臺等。
為解決民營企業財務管理工作中的問題,提升民營企業在市場中的競爭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和風險規避能力,文章提出更新財務制度、優化財務體系,更新財務觀念、提升企業內部員工素質,拓寬籌資渠道、提升籌資能力,健全內部控制、增強風險防范意識等措施,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幫助民營企業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
[1]臺明勝.民營企業財務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及應對策略[J].中國商論,2021(06):147-149.
[2]周穎.新常態環境下農村中小企業財務管理問題及規范策略[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21(04):43-47.
[3]李麗涵.新常態背景下國企財務管理及內部控制研究[J].財富生活,2020(02):149-150.
[4]彭麗萍.營改增背景下企業財務管理面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0(18):165-166.
[5]董澤強.中小民營企業成本管控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22(2):90-92.
[6]張美玲.中小型民營企業財務管理的關鍵問題及優化措施[J].商業觀察,2021(11):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