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川
(黑龍江省肇源沿江濕地自然保護區保護中心 黑龍江 大慶 166500)
黑龍江省肇源縣中日科爾遜沙地防沙治沙造林項目是中日合作項目,建設地點為肇源縣國有新站林場,建設規模為新造楊樹防風固沙林80 hm2。肇源縣新站林場地處黑龍江省西南部,松花江、嫩江兩江北岸,是全省第一積溫帶,年有效積溫2900℃~3100℃,區域優勢是地勢平坦,土質為沙壤土,光照充足,積溫高。新站林場的氣候條件和地理位置為楊樹生長提供了有利條件。
沙區屬于大慶西部沙漠化地帶,沙區內沙化土地面積大,植被稀少,草原“三化”嚴重,裸露沙地集中連片,流動半流動沙丘逐年增加,沙化土地還在以每年5.54%的速度向肇源東部地區及大慶西部采油七廠、采油九廠及大同區推進。尤其有些油田設施常常被流動沙丘堆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同時大慶地區早春出現的沙塵暴和揚沙天氣給人民生活和油田生產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從生態環境建設角度講,該地區營造大面積防風固沙林是減輕和遏制沙塵暴和揚沙天氣襲擊的有效途徑,也是保障油田安全生產和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措施之一。
2.1 建設目標。提高森林整體功能,滿足社會對森林的多種需要,提高森林經營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實現森林面積和蓄積“雙增”目標,增加特殊林木后備資源儲備。
2.2 建設規模與建設期。①新造防風固沙林80 hm2。②建設期:項目建設期為1年,即2022年。
3.1 立地條件。①地形:地勢比較平坦或微型波狀起伏;②土壤種類:沙壤土、黑鈣土;③造林地種類:低產田、沙荒地、荒山荒坡。
3.2 技術思路。該項目區農村社會經濟以農業為主,傳統的廣種薄收、粗放經營方式是影響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嚴重春旱更是制約林業建設發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加強抗旱造林技術的應用是該地區林業生態建設的根本出發點和立足點,通過全面整地及其它措施,可以有效地改善林地土壤水分,提高造林成活率。
3.3 主要技術措施。①樹種選擇:楊樹品種為小黑楊,苗齡為二根二干或三根二干苗木。②整地:在上一年秋季對造林地進行全面整地,翻地深度30 cm,整平、耙細、起壟、定點、挖坑,楊樹樹坑規格為50cm×50 cm×50 cm。③密度設計:楊樹株距2 m,行距3 m,每公頃用苗2 250 株。④造林:春季人工植苗造林,采用泥漿造林法。⑤幼林撫育和管護:全面撫育,撫育次數為3年6 次,即:第1年3 次,第2年2 次,第3年1 次,干旱時及時澆水,并設專人看護。⑥及時防治病蟲害,加強對青楊天牛和楊干象甲等葉部、干部害蟲的防治。
4.1 經濟效益評價。該項目建成后,通過撫育、修枝等各項技術措施使林分質量得到提高,1 個經營期按每公頃蓄積2 700 m3,出材率50%計算,每公頃可產木材135 m3,其中楊樹80 hm2,以每立方米600 元計算,該項目直接經濟效益為648 萬元。
4.2 生態效益評價。該工程建成后,肇源縣的生態環境將得到明顯改善,實現物質和能量的良性循環。同時,對周邊地區乃至黑龍江省生態環境的改善發揮重要的作用。通過森林涵養水源、防風固沙、防止水土流失等作用,實現農牧業減災增產、凈化環境等生態效益的估算,全縣生態效益可達3 777.8 萬元(生態效益是林業本身直接經濟效益的5.83 倍)。
4.3 社會效益評價。防沙治沙工程的實施,將從根本上改善肇源縣的生態環境和人們的生產、生活條件,為全縣國民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一是工程建設的實施為林業職工分流和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再就業機會;二是調整了農村產業結構,增加了農民的收入;三是對保障社會安定、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有著很大的推動作用。
4.4 綜合評價結論。項目建設地自然條件優越、土壤肥沃、技術力量雄厚、科技協作基礎良好、社會經濟較發達、交通通訊便捷、勞動力充裕,非常適合項目建設。
本項目符合黑龍江省林業產業布局規劃,項目建設見效快、投資回收期較短、利潤較高,是一項融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于一體的建設工程,具有提高林業綜合開發效益、增加農民收入的良好示范效果。因此,項目建設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