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華靖
(南皮縣融媒體中心 河北 南皮 061500)
1.1 訪問的特點。訪問最主要的特點就是雙向交流與合作。記者在采訪的時候,大約75%的觀點、信息、事實來自于自己同別人的交談,也就是日常所說的談話。在采訪活動中,口頭訪問主要采用兩種方式:一種是一對一的單獨訪問,一種是一對多的集體訪問。這兩種方式都是記者與被訪問對象之間以問答或交談方式進行的雙向互動交流。那么如何來實現這種雙向互動交流呢?首先要與訪問對象建立情感橋梁。記者與被采訪對象之間是平等的關系,記者不能以強示弱,要求對方接受采訪。比較穩妥的辦法是:要有耐心,循序漸進,鍥而不舍,主動關懷,因勢利導,講究策略。要善始善終取得被采訪對象的信任,尋找溝通雙方感情的觸發點,學會同各種人打交道,練就堅忍不拔的闖勁。作為記者必須要自己沉得下心,要有耐性,用一些適當的話術和技巧來促成雙方溝通的順暢,以完成我們的采訪任務。
1.2 訪問的步驟。一是明確自己的采訪目的;二是熟悉人物、事件等背景材料;三是擬好采訪的初步計劃;四是尋找合適的采訪對象;五是與采訪對象見面做好交談、訪問準備;六是開始采訪;七是建立采訪與被采訪者之間融洽和諧的關系;八是采訪過程中可以適當提出尖銳問題,但要掌握度;九是逐漸緩和與對方的關系;十是適時結束整個采訪流程。當然,還要根據采訪的需要對這些步驟進行必要的調整。
1.3 提問的技巧。成功的采訪需要以下幾個方面的支持:一是處理好采訪者與被采訪者之間的關系;二是記者提問的水平;三是被采訪者是否愿意向記者講述。在采訪的時候,要把握好提問的基調、提問的方式和提問的規則。提問的基調要注意不能有先入為主的思想,也就是采訪者自己認為這件事或者這個人是怎么樣的,在采訪的時候順著自己的認識走,這樣做往往會偏離采訪事實。常用的提問方式有開門見山和迂回深入。對于習慣接受記者采訪的對象,我們用開門見山的提問方式,而對于情緒緊張、不善言談的采訪對象,我們就應該用引導的方式,慢慢讓采訪對象融入到我們的提問中來。另外,如果想把握好提問的要點,就要掌握一些相關規則:要準確,忌含糊;講邏輯,忌混亂;要具體,忌籠統;抓重點,忌主次不清;講內行話,忌話不投機等。作為記者我們要與各行各業的人和事打交道,我們不求成為那些行業的專家,但最起碼要了解一些行業的基本術語和相關知識,直有這樣才能讓我們在采訪時拉近與采訪對象的距離,使采訪達到預期效果。
2.1 觀察采訪的方式。觀察采訪就是記者親身到事件現場,通過眼睛觀察發展過程、特定環境和引起的結果,從而獲取判斷事實的依據,獲得真實的新聞素材,進一步增強報道感染力和新聞實證性。作為電視新聞來講,真實具體的畫面報道是最能夠還原事件本身的,所以,觀察采訪是非常重要的。觀察就是通過眼睛發現、挖掘新聞事實,我們稱為全感采訪,目的就是要準確、真實地描述新聞事件的現場環境,具體體現現場氣氛和細節,形象地展示人物特征,公正、客觀地講述事件的發生、發展和結果。觀察有以下幾種方式:參與匿名觀察,就是作為被觀察方的一員,不影響被觀察者的活動;參加性非匿名觀察,就是與被觀察對象一同活動,一邊體驗感受一邊觀察;公開觀察就是表明記者身份,以直接觀察者的角度來查看事件發展,這種方式是使用最多的;另外還有秘密觀察,如隱蔽拍攝進行觀察等方式。
2.2 觀察采訪的技巧。有些現場采訪場面很大,內容很豐富,這就要求記者利用觀察看出名堂,抓取最有特點的情景,用這樣的事實材料烘托新聞主題。在我們日常的觀察采訪中,抓到有報道價值的細節,是檢驗記者敏銳觀察能力的試金石,所以,掌握觀察采訪的技巧也是非常關鍵的。如新聞現場的氣氛要靠人物活動來表現,不可以使用一大堆形容詞。而對人物行動的描寫,更是考驗記者的觀察力。比如在采訪一些有領導人物參加的活動時,往往只注重領導人物說了什么,而忽視觀察領導人物的舉動,以往這種做法在各級新聞機構報道各層領導人物活動中都存在,近幾年已有很大改變。另外,在觀察采訪中,要把全景觀察與細節觀察緊密結合,使二者相輔相成。要通過把握和環視全景,來突出我們需要的細節,所以說,觀察采訪的時候要宏觀和微觀巧妙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