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霞
(河北省邢臺市信都區皇寺鎮中心學校,河北邢臺 054008)
反思指的是一種自我管理和自我監督行為,也是一種積極的思維活動。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可以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在學習知識期間通過反思發現自己在學習中的漏洞,并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可以更加牢固地掌握數學知識。另外,合理的反思能夠拓展學生的學習思維,有助于促使學生形成創新能力。
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社會對于人才的要求越來越嚴格,不僅需要具備基本的知識技能,還需要具備一定的反思能力和創新能力等。學生在發展過程中,應以此為目標不斷提高自身的能力。由于小學生在學習期間無法獨立提高自身能力,需要教師的引導和幫助,所以小學數學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期間,要結合小學生實際發展情況調整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反思,促使學生形成反思能力,為其日后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教育改革的發展要求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各項能力和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教師需要從不同角度努力,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因此,教師需要對教學理念、教育模式進行調整,找到合適的方法開展教學工作,推動小學數學教育創新發展,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
據調查,當前學生的反思能力培養情況并不樂觀。小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分析數學問題期間,很少會通過反思方式對學習方法進行調整。由此可以看出,當前的小學生并沒有認識到反思的價值,缺乏反思意識。
對自己的學習任務進行檢查,是反思的一種體現。但是很多學生并沒有這方面的意識,在處理課堂作業時習慣于完成作業后直接交給教師批改,之后根據教師的批注更改答案。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在寫完作業并沒有仔細檢查后再交給教師批改,也沒有根據教師的批注改完作業后再次檢查,不僅影響其反思能力的形成,還不利于個人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要培養學生反思能力,就需要先讓學生學會整理。因為學生只有在整理以往所學的知識時,才會發現自己的不足,從而對自己的學習方式、學習習慣等進行反思,進一步提高自身學習能力。但是,很多學生并沒有形成整理意識。只有當教師布置相應的整理任務時,學生才會被動地對以往所學的知識進行整理。在此期間,學生會逐漸養成依賴教師的習慣,難以形成獨立學習意識。
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認識到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要引導學生形成主動學習、主動思索、探究的意識。尤其是在面對學習上的一些失誤時,需要學生自主地思索失誤產生的原因,并確定應對的措施。但是在具體學習過程中,小學生更傾向于教師的幫助,很多學生都有“教師會講的”“一會兒就知道正確答案了”的想法。由此可以看出,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乏自主意識,很難形成反思能力。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需要運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識解決數學問題,很多學生在此期間會過分關注正確答案。當學生知道自己計算的答案正確時,他們便會停止思考,甚至有些學生還會沾沾自喜。此種情況非常不利于學生的后續發展,因為他們沒有問題優化意識,會忽視探究活動的開展,錯過更為簡便的解題方式。這也是學生反思能力難以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教師在培養學生反思能力期間,要充分認識到學生的不足之處,然后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工作,合理引導學生,以此促進學生發展。比如針對小學生缺少檢查意識,教師可以結合數學教學內容,合理調整教學方向,為學生布置檢查類的任務,讓學生在完成任務期間逐漸形成檢查意識。教師在布置任務時要充分了解小學生實際情況,結合當前教育發展方向布置任務。受“雙減”的影響,當前教育部門提倡減輕學生作業負擔。對此,教師可以直接減少作業數量,為學生增加一項作業檢查任務。這樣既可以發揮作業的價值,又能夠提高學生能力。
以“兩位數乘兩位數”為例,這部分內容屬于計算類知識,需要學生充分掌握計算方法,并通過習題計算提高自身的計算能力。一些教師在完成知識教學后,習慣為學生布置大量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習題作為作業。這樣的作業忽視了學生的能力發展,導致一些學生在寫作業期間產生較強的抵觸情緒,這不利于發揮作業的價值。因此,教師需要改變以往的想法,在教學時增加與學生間的互動,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并根據學生的實際數學能力布置相應的數學作業,要求他們在完成后對作業進行檢查,記錄下自己的錯誤,不斷警醒自己,避免再犯。如:
39×28 88×19 29×30 78×11
92×31 93×22 62×10 43×59
教師檢查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前,可以與學生進行交流,了解他們自己的檢查結果。有些同學會出現將9 看成6 的情況,有些同學會出現看串行的情況,還有些同學會因為未掌握計算技巧而出錯。教師在與學生溝通期間發現,學生的錯誤雖然千奇百怪,但是每個學生都根據錯誤原因對自己的計算方式、計算能力進行了反思,并且形成了嚴謹的計算態度。從這一角度來看,學生不僅認識到了檢查的重要性,形成了檢查意識,還進一步促使學生認識到反思的價值,為其反思能力的形成打下了良好基礎。
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不能一味地通過說教引導學生反思,要通過實際的教學任務引導學生,讓學生在學習期間認識到反思的價值。為此,教師要分析小學生當前的學習習慣,從中發現不足之處,并在此基礎上為學生提供幫助,合理引導學生。傳統教學中,小學生大部分情況下都處于被動學習狀態,很少主動參與課堂教學。面對錯題時也是如此,學生會根據教師的講解去分析、理解錯題,但是不會主動整理錯題。學生只有主動整理錯題才能發現錯題的價值,從而愿意結合錯題反思自己的學習情況。為此,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整理錯題,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反思意識,在整理過程中逐漸完善學生的反思能力。
例如:以“面積與周長”為主題組織學生進行復習時,教師會先和學生一起整理小學階段所學的公式。其中主要涉及的圖形有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梯形、平行四邊形、圓形、不規則圖形等。在整理公式期間,絕大多數學生都能快速將所有圖形對應的面積、周長計算公式列出來,而不規則圖形沒有具體的公式,需要根據圖形進行分析。為了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保證學生可以掌握面積、周長公式的正確用法,教師會準備一份測試題,讓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之后進行批改。當測試題回到學生手中時,他們會從錯題中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此時教師不要急于講解錯題,可以先讓學生自己整理錯題,并結合錯題進行反思。通過反思發現,出現錯題的主要原因有兩方面,其一是因為審題不認真,其二是因為公式運用不熟練。比如,在面對“學校有一塊靠墻的長方形空地,想要用籬笆圈起來,現已知長方形的長為5 米、寬為2 米,求需要準備多長的籬笆?”這道題時,學生會直接利用周長公式計算出最終答案:(5+2)×2=14 米。他們忽視了“靠墻的長方形空地”這一信息,導致最終計算出現錯誤。學生在整理錯題期間會認真反思自己的不足,同時也可以在鞏固知識的同時,提高自己的解題能力。所以說,組織學生整理錯題,能夠提高學生的反思意識,有效推動數學教學發展。
一般情況下,小學數學教師在課堂中會占據主導位置,他們會根據自己的教學計劃開展教學工作,保證學生充分掌握所講知識點,并通過習題訓練等方式為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在整個過程中,學生一直處于被動狀態。同時,教師還會在學生遇到學習方面的困難時提供幫助。此種情況會導致學生產生惰性心理,之后在遇到問題時不愿意主動出擊,想要在原地等待教師的幫助。這種教學模式會導致學生失去很多反思機會,久而久之便很難再形成反思能力。為了改變此種情況,教師需要學會放手,為學生提供反思機會,讓他們在反思中進步,在反思中提高自身的數學水平,并掌握不同的反思技能。
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期間,專門抽出一部分時間引導學生反思,為學生提供反思的機會。以“百分數”為例,教師在對這部分內容進行教學時,需要先引導學生了解百分數的概念,之后結合實際習題或者例題加強學生對概念的理解,讓學生知道應該如何利用百分數相關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但部分學生因為學習能力有限,無法在短時間內充分掌握相關知識,導致出現認知錯誤。此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中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反思,讓學生掌握新的反思技巧,同時提高學習效率。“同學們,大家在生活中見到過百分數嗎?”對于此類問題,學生會非常積極地思考,并結合自己的所見所聞回答。有些學生在商場中看到過百分數,有些學生則在電視上見到過百分數。之后教師再進一步提問“大家知道這些百分數的含義嗎?”對于此問題,部分學生能夠給出肯定答案,但是也有部分學生并不理解百分數在實際生活中所表示的含義。此種情況下,就需要學生對自己所學的內容進行反思,同時教師要給予學生輔助,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課堂中所學的知識,加強學生對百分數的了解。在此期間,學生既可以提高自身反思能力,又能提高學習效率。
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期間發現,想要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就需要結合實際教學內容,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反思的價值。設計解題分析活動可以為學生提供反思機會,因為在解題分析期間,學生會更為直接地認識到自己在知識掌握方面存在的不足,同時也能夠了解到自己所使用的解題方法存在的不足之處。對此,教師要合理設計解題分析活動的內容,循序漸進,保證學生的反思能力得到鍛煉,從而達到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目的。
例如:以“雞兔同籠”問題為例,在講解此類問題時,教師可先幫助學生復習解方程相關的知識,為后續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在講解雞兔同籠問題時,教師要借助實際例題進行分析,引導學生學會如何解決此類問題。為了讓學生充分掌握解題方式,教師還要在講解結束后為學生提供相應的習題,加強學生對此類問題的了解。如“一個籠子內同時裝有雞和兔,其中共有48 個頭,132 只腳,分別求出雞、兔的數量。”學生完成習題后,教師不要急于告訴學生答案,也不要急于講解,可以設計解題分析活動,讓學生到講臺上講解該問題。教師隨機抽取學生講解自己的解題思路。在此期間,其他學生也會結合自己的解題方式進行對比、反思,發現解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找到改正方法。在整個過程中,雖然教師沒有參與,但所有學生已經充分完成了反思,并掌握了解決雞兔同籠問題的方法,提高了自身的反思能力。
教學評價是反映學生學習情況以及教師教學能力的一種方式,但傳統的教學評價無法在培養學生反思能力中發揮作用。對此,教師可以對教學評價模式進行調整,讓學生在學習時定期進行自我評價,可以在每堂課結束后,總結自己的課堂表現;也可以每周進行一次自我評價,反思自己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可以是學習態度方面的問題,也可以是學習能力方面的問題。總之,學生可以通過此種自我評價方式進行反思,了解自己的不足之處,并想辦法進行改正。為了充分發揮自我評價機制的作用,教師也要定期了解學生的反思情況,發現他們無法解決的問題,并為學生提供幫助,促進學生發展。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教師想要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就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認識到培養學生反思能力的價值,發現當前在數學課堂中存在的問題,然后結合問題尋找合適的培養策略。在此期間,教師可以從布置作業檢查任務、組織整理錯題、提供課堂反思機會,設計解題分析活動,完善自我評價機制等角度出發,合理引導學生,促使他們養成反思意識,形成反思能力,為學生未來的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