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 敏
(甘肅省鎮原縣臨涇初級中學,甘肅鎮原 744521)
“綜合性學習”既是一種全新的、獨立的教學形態,也是一種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性的學習方式,綜合性、實踐性與自主探究性是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突出特點。
縱觀初中語文教材,其所包含的“綜合性學習”板塊逐漸實現由多向精的轉變,但是作為語文教學過程中一個獨立的教學形態,“綜合性學習”在總體上仍然呈現出難度大、次數多的情況。同時,語文“綜合性學習”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別。從主題來源角度看,可以分為教材中心、教師認知中心和學生問題中心;從主題內容角度看,可以分為文化、社會生活、自然與科學以及學法指導;從活動目的角度看,可以分為應用性與探究性兩種。
“綜合性學習”之所以成為語文教學中的一大難點,主要是因為教師對教材中的“綜合性學習”了解不夠深入,不能秉持新課程理念對其目標進行科學的分析,在組織活動時出現困難。教師要對教材中的“綜合性學習”進行科學的分析與分類,選擇科學的活動組織方式,為活動的展開創造條件。
語文“綜合性學習”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實踐性。因此,教師在組織活動的過程中,必須秉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從書本延伸到生活,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利用現實情境中的課程資源來解決“綜合性學習”中的難題,實現活動效果的顯著提高。
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另一突出特點是探究性,而學生作為探究的主體,自然成為“綜合性學習”效果的一個影響因素。只有學生親自參與到自主探究活動中,教師才能順利地實施教學活動,在師生密切合作的基礎上實現“綜合性學習”質量的提高。
語文“綜合性學習”出現在教材單元后面,是對一個單元的總結概括。同時,在與其他學科、生活、實踐整合的過程中也融入了許多新的元素,使得活動的呈現方式比較雜亂,如果不能秉持系統性原則讓“綜合性學習”中出現的多種元素融為一體,活動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因此,教師必須堅持系統性原則,幫助學生捋清“綜合性學習”中出現的多種元素,建立起不同元素之間的邏輯關系,綜合運用不同的語用能力,實現對實際生活中難題與困難的全面、深入理解。
在以學生為中心的語文“綜合性學習”中,學生的直觀感受是活動取得實效的前提條件。因此,在組織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時,教師要秉持直觀性原則,在設計與組織活動的過程中,選擇能夠直接激發學生感覺經驗的活動形式,讓學生通過觀察或者實踐來感受生活,從而實現自我能力的提升。
教學目標并不完全等同于培養目標,而是對培養目標的細化與具體化。對于語文“綜合性學習”來說,其培養目標就是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但是如果按照課程標準簡單套用培養目標,就會弱化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可行性。因此,教師在組織“綜合性學習”活動時必須以培養目標為導向,重新建構教學目標,在教學目標達到培養目標標準的基礎上,確保教學內容以及教學過程的有效性。
教學內容的選擇以課程標準的內容目標為依據,但是“綜合性學習”的目標尚未完全厘清,因此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教師具有更大的自主性,這也對教師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時,首先要對“綜合性學習”中的要素進行客觀分析,確保所選擇的教學內容能夠達到當前教育水平和理念的要求。其次要選擇歸納式的教學內容組織路徑。初中生正在逐步實現由具體思維向形象思維的轉變,語文“綜合性學習”組織路徑的選擇必須基于初中生的這一認知規律,因此從分析到歸納的歸納型組織方式更適合初中生的年齡特點。以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中“人無信不立”為例,在內容安排上,首先以學生參與調查社會誠信狀況展開,在調查與分析的過程中發現問題;然后以小組為單位就問題展開討論,并撰寫調查報告;最后讓學生針對誠信問題寫出解決方案。
教學過程是語文“綜合性學習”中一種動態的、可調節的重要環節,是實現圍繞教學目標的學習內容向學習活動轉化的關鍵環節,因此也是教學設計中的重要項目。首先,在確定主題時,教師一方面要依托于語文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另一方面,要基于當地的資源特色來對語文教材中的知識進行創造性轉化,組織具有本地特色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其次,在創設情境時,教師要通過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文字材料等元素創設活動情境,以實現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再次,在活動安排時,教師一方面要重視各個活動之間的聯系性,讓眾多活動成為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另一方面,要選擇合適的方式來組織學生進行成果展示。
教學評價是針對評價對象對教學目標完成度的主觀評價,有效的教學評價可以發揮檢測、反饋、激勵等作用,因此在活動的組織過程中,教師要基于“綜合性學習”特點選擇多樣化的教學評價方式。一方面,教師要對“綜合性學習”中的學生個體進行評價,通過學生自評、生生互評、教師評價等方式幫助學生認識到自己在“綜合性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另一方面,教師要以成果展示的方式對參與活動的小組進行評價,實現整個小組對教學目標完成情況的整體評價。
不可否認,教材是初中語文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托材料,但是在新課改背景下,教材中對“綜合性學習”的編排仍然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因此教師作為“綜合性學習”活動的組織主體,要轉變“教教材”的觀念,代之以“用教材教”的觀念,在借助教材所提供的支架之外,動用自己的智慧來對支架之外的東西進行填充,實現對“綜合性學習”教材內容的合理使用。
“綜合性學習”的綜合性使其在組織過程中很容易出現本末倒置的情況,將語文“綜合性學習”課變為綜合實踐活動課、自然科學探究課等多種形式,出現了“泛語文”“非語文”的傾向,影響了“綜合性學習”效果。為了避免這一傾向的出現,教師一要確保語文活動在“綜合性學習”中的數量,二要確定“綜合性學習”的語文指向性,三要將“綜合性學習”的成果限制在語文范圍內,進而讓“綜合性學習”始終處于語文這一主航道上。
“綜合性學習”的綜合性要求其在組織的過程中必須對教材中的內容進行二次拓展,在外延上實現與生活、其他學科的聯合。一方面,教師要基于“綜合性學習”的培養目標來實現對教學資源的延伸,在守住語文基礎性的同時,實現對教學資源的創造性開發;另一方面,教師要將學生作為課程資源開發的一大主體,通過觀察與交流的方式發現學生的學習需要與興趣點,發揮學生在課程資源生成中的積極作用。
對不同類型的課程資源進行整合,必須確保課程資源與語文學習的適配性,并以“綜合性學習”的主題為導向明確課程資源的拓展范圍,做到取舍有法。比如,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身邊的文化遺產”就是一種以社會課程資源為基礎的“綜合性學習”,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古詩苑漫步”就是一種以文化資源為基礎的“綜合性學習”,而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我們的互聯網時代”是以社會現象為主題的“綜合性學習”,在完成的過程中需要通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來組織。
語文“綜合性學習”課程資源的開發與應用不僅受到語文教材的影響與制約,更多時候也會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環境因素也會成為“綜合性學習”課程資源的“過濾器”,這些現實中的困境會在一定程度上給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展開帶來壓力,因此在組織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時必須要增加課程資源的彈性,做到因地制宜、因校制宜,依托當地的特色與學校的條件實現對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降低課程資源開發的難度,提高課程資源與語文“綜合性學習”之間的適配度。
前文已經提到,“綜合性學習”不僅是一種嶄新的教學形態,更是一種積極的學習方式,因此在組織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必須幫助學生借助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實現活動效果的提升。一方面,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參與“綜合性學習”活動的過程中應用不同的學習方式,例如,教師根據實際情況來選擇小組合作學習以及學生自主學習、研究學習等多種學習方式;另一方面,教師要引導學生選用不同的演示方法來進行成果展示,例如,以社會問題為主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更適合調查報告的展示方式,以旅游資源調查為主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則更適合展覽講解的方式,而以人生、價值觀等為主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則可以采取演講與辯論的方式……
相較于其他的語文教學活動,“綜合性學習”活動的動態性更強,因此教師在組織“綜合性學習”的過程中必須要樹立動態生成的教學過程觀。一方面,教師要設置開放性的教學目標。對于“綜合性學習”來說,教學目標的界定本就不十分清晰,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的過程中要重視教學目標的開放性,實現教學目標在具體教學過程中的動態化調整。另一方面,教師要提高對“綜合性學習”活動中生成性資源的利用,通過密切關注學生動態的方式及時捕捉在“綜合性學習”活動中出現的生成性學習資源,實現生成性學習資源在“綜合性學習”活動中的創造性應用。
語文“綜合性學習”作為以學生參與為基礎的教學形態,受學生參與度的影響十分明顯,因此在對“綜合性學習”的效果進行評價時就要從學生參與這一角度切入,重視學生的參與式評價。在教育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的今天,評價者與評價對象之間的對話成為有效評價的重要前提,而學生既是“綜合性學習”活動的參與者,也是評價對象,這就使得參與式評價在“綜合性學習”中的應用具備了適切性。通過參與式教學評價了解學生在“綜合性學習”活動中學到了什么,而不是教師教了什么,已經成為新課改背景下語文“綜合性學習”評價的主要理念。
盡管初中生在認知水平與認知規律等方面表現出巨大的相似性,但是學生之間的差異性才是全面提高“綜合性學習”效果的前提,因此在對“綜合性學習”效果進行評價的過程中,教師一方面要重視同一標準對知識性目標完成度的參考作用,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認識到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實現對學生個人能力以及情感目標達成的針對性評價。
評價方法作為評價有效性的影響因素,對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的高效展開具有重要意義。但是就目前的情況來看,不少教師在進行教學評價的過程中忽視了科學的量化分析以及質性分析,因此在選擇評價方法的過程中不能對描述性的評價方法進行合理的應用,而是要在“綜合性學習”過程中實現語言激勵對學生的引導評價,在“綜合性學習”活動之后以閱讀進度表、活動進度表等對學生進行督促評價。
綜上所述,“綜合性學習”既是新課改背景下教學改革邁出的一小步,也是教育轉型過程中邁出的一大步。其在應用過程中似易實難,因此教師在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時要立足于教育改革的背景,正確認識“綜合性學習”活動的培養目標,采取多種方式對“綜合性學習”進行創造性的開發與利用,讓“綜合性學習”成為語文學習內容與方式轉變道路上的一個先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