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繼奎 杜杉杉
安徽池州儺戲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戲曲之一,它源于原始的鬼神信仰和圖騰崇拜意識,被稱為“戲曲的活化石”,是中國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006年,池州儺戲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代表名錄。為保護傳統文化,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全球發起“世界記憶”工程,其主要目的是采用數字媒體技術對人類重要的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傳承。非遺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傳承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大戰略任務。2004年,我國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掀起了非遺保護的熱潮。于2005年頒布實施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強調,要運用文字、錄音、錄像、數字化多媒體等各種方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真實、系統和全面的記錄。2021年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要求,推出以對外傳播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要內容的影視劇、紀錄片、宣傳片、舞臺劇、短視頻等優秀作品。
傳統戲劇表演藝術和民俗活動具有較強的觀賞性和娛樂性。自影像技術誕生以來,傳統戲劇表演和民俗活動就進入職業影像技術人員的視野。早期人類學專家使用影像技術記錄傳統文化現象,為研究人員提供了極富價值的資料。美國導演弗拉哈迪在1922年拍攝的《北方的納努克》,被視為最早的人類學紀錄片之一。近年來,數字影像在非遺傳播中的應用越來越多,涌現了一大批優秀的非遺數字影像作品,如《故宮》《京劇》《非遺中國行》《舌尖上的中國》等,讓非遺進入公眾視野。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的閱讀方式從文字轉向圖像,進入“讀圖時代”。現代技術的發展催生了電子時代的視覺文化,人們進入了一種“擬像化”的生活。大眾對文化的鑒賞越來越依賴視覺,視覺經驗具有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學者周憲指出,看得見的東西才有更大的文化力量。新媒體時代,將非遺植入數字影像環境,充分發揮影像的直觀性、藝術性和商業性等特征,讓非遺的數字影像表現方式更加多元,傳播渠道更加豐富,有利于提升非遺的傳播影響力,促進非遺的傳承和延續。
當前池州儺戲的數字化資源數量較多,類型主要為數字文本、圖片和音視頻。數字文本主要包括池州儺戲的劇本、故事傳說、學術研究成果,以及自媒體創作者的見聞、敘事等。數字圖片主要包括池州儺戲面具、服飾、舞臺砌末道具(包括傘、竹馬、樂器、龍亭等),以及儺事活動現場照片和儺戲演出的劇照等。數字化音視頻主要是儺事活動和儺戲演出的現場及采訪的錄音、錄像。這些數字化資源多以“文字+圖片”或“文字+音視頻”的方式呈現,以文字為主要載體,數字化資源內容單一。目前尚未建設池州儺戲的數字資源庫,無法對資源進行統一管理,導致池州儺戲的資源分散在各種網絡平臺上,缺乏系統性和完整性,給池州儺戲的傳播和研究造成極大的不便。
非物質文化是無形的,其價值主要通過人類的語言、動作和技藝加以體現,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變化。非遺是地域社會中傳統的、具有延續性和活態性的文化事項。池州儺戲中蘊含多種文化事項,不同的文化事項適用的呈現方式應有所區別。對于池州儺戲歷史、故事、傳說和劇本類的知識,應以數字文本的方式進行呈現;對于池州儺戲面具、服飾,以及傘、龍亭、古老錢等舞臺砌末,應以數字圖片的方式進行呈現;儺事活動和儺戲演出是彰顯儺戲文化內涵的重要載體,具有動態性的特征,應在當地民眾的語言、活動和技藝中加以體現。當前以數字文本、數字圖片為主的“靜態化”記錄和呈現方式,不利于池州儺戲這種“活態性”文化事項的保護與傳播。
非遺的數字化是“文化”與“技術”的有效融合。現代數字媒體技術的應用,不僅有利于非遺的保存,還能激活非遺的當代意義。我國非遺數字化起步較晚,技術應用層次較低。池州儺戲數字化資源的開發停留在文字識別、圖文信息的掃描、錄音錄像的采集等方面,所獲取的數字化資料僅用以存檔,未能進行深度開發,因此缺乏觀賞性,傳播價值不高。新的數字影像技術未能得到有效應用。此外,池州儺戲的傳播也局限于大眾媒體傳播,缺乏基于大數據的智能傳播技術應用,未能根據受眾的興趣愛好進行有效推送,基于新媒體平臺的傳播渠道不夠豐富。
長期以來,池州儺戲以宗族為單位,通過口傳身授的方式進行傳承,各宗族之間互不交流,因此保存了古樸、粗獷的原始風貌,形成了池州儺戲獨特的文化價值。在全球化的語境下,人民群眾的審美觀念、消費習慣和娛樂方式都發生了改變,池州儺戲口傳身授式的傳承方式所依賴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文化生態正在消解,傳統的傳播方式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要求。
隨著媒體技術的發展,文化的傳承越來越趨向“媒介化”。廣播、電視這類傳統的大眾傳播媒體內容豐富、傳播廣泛,能夠讓更多人接觸到非遺項目,對非遺的保護和傳播起到推動作用。近年來,隨著移動網絡的普及,人們的觀看方式轉向“互聯網注意力模式”,呈現出圖像化、碎片化、移動化的特征。新媒體的出現為非遺傳播增加了更多選擇性,為非遺的創新傳播提供了可行的路徑。在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體的助力下,傳統的非遺文化以新的姿態呈現在受眾面前。相較于文本和圖片,數字影像具有直觀性和觀賞性,更容易被受眾接受和理解。非遺的影像化記錄、呈現與傳播滿足了受眾的審美需要,提高了非遺的文化感染力,成為當下受眾接觸非遺的重要選擇。
“活態性”是非遺的本質特征,非遺的文化內涵隱藏在非遺傳承主體的言語和行動之中。數字文本和數字圖片等“靜態性”的記錄,往往體現的是非遺在某一時刻的“靜止狀態”,不能反映非遺歷經一個歷史時段發生變化的“歷時性”狀態。數字影像的基本特征是動態性,利用視頻記錄方式能夠有效展現非遺的言語和行動的完整過程,這對于非遺的“原地原樣”“原汁原味”的客觀記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此外,數字影像記錄方式具有直觀性,能夠化無形為有形,將“無形”的非物質文化用“有形”的視覺化形象表達出來,因而成為非遺活態化傳承的有效手段。使用數字影像記錄池州儺戲演出現場,將影像記錄置于特定的時空和文化生態環境之中,能夠實現對非遺文化的客觀記錄與再現,給觀眾帶來“沉浸感”。
采用數字化手段記錄的非遺內容,其文化內涵蘊藏在數字媒介之中,受眾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化符號解碼能力,才能接受和理解。非遺文化傳統村落的民眾由于長期受到非遺文化的浸潤,能夠輕松解讀非遺的文化內涵,但對于外地人而言,由于缺乏非遺文化傳統村落生長的語境,對于文字、圖片和音視頻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缺乏解碼能力,易造成理解困難,傳播效果受限,因此需要對非遺文化內涵進行解構。使用數字影像對傳承人、當地民眾和研究人員進行采訪,能夠幫助受眾理解池州儺戲的發展歷史、傳說故事、文化內涵和傳承方式等。非遺主體對非遺的文化表達和文化評價能夠解構非遺的文化內涵,有利于受眾理解非遺文化,提高非遺的傳播效果。
非遺的保護和傳承不能固守在特定的文化場域之內,而是要通過傳播進行交流與共享,讓更多的人理解其文化內涵,接受其價值觀。傳播對于非遺保護和傳承具有重要的意義。新媒體形式多樣、傳播速度快、覆蓋面廣,成為數字時代媒體發展的新趨勢。借助新媒體的傳播力,能夠促進非遺的有效傳承。第5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為10.51億人,其中短視頻用戶達9.62億人,占網民整體的91.5%。視頻已經成為新媒體傳播的重要形式,在這種情況下,需要將數字影像運用到非遺保護與傳播領域,制作池州儺戲數字影像特別是非遺短視頻,利用新媒體的碎片化、互動性等特點,滿足網絡視頻用戶的需求。
新媒體是現代技術支持下的新興傳播媒體形態,其內容豐富、傳播范圍廣泛、表現形式靈活多樣,更符合互聯網時代受眾接受信息的需求。新媒體時代,數字影像為非遺保護與傳播提供了新的選擇。然而,新媒體非遺影像傳播往往只重視視覺沖擊效果,以新奇性、夸張性、爭議性的表達吸引觀眾注意,甚至通過直播打賞、流量變現、廣告、帶貨等方式謀求經濟利益,導致非遺的傳播有時會陷入娛樂化、低俗化、市場化的境地,非遺傳播被異化,文化內涵被遮蔽。新媒體影像傳播要堅持非遺文化屬性,挖掘非遺中蘊含的主流價值觀,引導受眾精神、道德的發展。此外,新媒體時代的非遺傳播需要將新媒體和傳統媒體進行融合。傳統媒體擁有強大的人力和物力資源,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可以為非遺數字影像制作提供專業的指導和幫助。傳統媒體話語具有嚴謹、權威的特征,可以讓受眾在接受信息的過程中獲得相對客觀的認知和理解。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融合,使得非遺影像傳播既堅持其文化屬性,又能創新傳播內容和方式,有利于提升非遺的傳播效果。
非遺數字影像的拍攝對象具有共性的內容,即每一個非遺項目的拍攝都離不開“人”“事”“物”三個內容。當前池州儺戲數字影像多聚焦在“事”與“物”上,對“人”的關注較少。池州儺戲與“人”相關的數字影像內容包括儺戲演出的藝人和非遺傳承人以及當地民眾、文化學者等。非遺的傳播要以非遺傳承人為核心。非遺傳承人是非遺項目的實踐者、創造者和傳承者,是非遺文化屬性的載體。非遺影像的傳播,應該堅持以非遺傳承人為核心,通過他們的口述、表達和評價,闡述非遺的文化內涵和價值。同時,池州儺戲藝人通過表演,能夠展現劇本、唱詞、唱腔、表演動作的內涵。而當地民眾處于池州儺戲特定的文化生態環境之中,對池州儺戲有一定的認知,因而他們也是數字影像關注的對象之一。非遺數字影像傳播要聚焦在以傳承人為核心的文化傳播主體的“人”上,讓非遺成為“記憶”,而不僅僅停留在“技藝”上。
新媒體時代的受眾對審美要求更高,因此需要提高非遺數字影像的視覺效果,使其具有藝術性、可觀賞性。在拍攝手法上,要采取高清錄像格式,采用多角度、多景別的拍攝方法,注重固定畫面和運動畫面的使用以及構圖方式的選擇,滿足觀眾“看清”“看好”的視覺心理。在影視語言方面,可以綜合使用畫面造型、音樂、音響、解說詞和文字等要素,提高影像畫面的表現力。在剪輯方面,可以使用蒙太奇剪輯手法,提高數字影像的敘事效果和表現力。在技術應用方面,使用新的影像技術,如無人機航拍、動畫、VR、AR、全息影像等,提高數字影像的視覺效果,增強互動性。
當前非遺傳播的目的在于分享,隨著大數據技術的發展,非遺傳播智能化水平提高,其核心變為協同和創新。一方面,基于大數據技術,非遺數字影像可采用“算法決策”創作模式,即利用互聯網視頻用戶的網絡行為信息,如傳統戲劇類題材數字影像的流量和評價、用戶的基本信息、愛好、觀看心理、互動和分享等行為的大數據,通過算法能夠勾畫出用戶的需求,根據用戶需求創作非遺數字影像作品,從而滿足受眾的觀看需求。另一方面,通過大數據技術對用戶進行分析,綜合用戶的自然屬性、興趣、需求、行為等數據,構建完整的“用戶畫像”,實現非遺數字影像的精準定位和精準傳播,使非遺能夠被特定的群體接受,增強非遺傳播的有效性。
新媒體時代,非遺的保護和傳播突破口傳身授、紙質傳播和大眾傳播方式,嬗變為數字媒體傳播方式。數字影像的形象化、碎片化、互動性為非遺的保護和傳播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數字影像在池州儺戲動態呈現、活態化保護、文化內涵解構等方面有突出的作用,讓池州儺戲傳播形式更加多元化。池州儺戲的數字影像傳播能夠增強受眾的非遺保護意識,提高文化認同感,激發年輕一代對非遺文化傳承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數字影像傳播成為新媒體時代非遺保護、傳承、傳播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