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申艷 (天津彩虹地產集團有限公司)
企業財務風險是企業自創立初期便處于企業內部的風險,存在于企業任何一個部門、任何一個業務環節之中,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后會面臨追求發展和加強控制的選擇。
追求發展會幫助企業創收更大的收益,但收益與風險是互生關系,高收益的背后必然要承擔高風險。加強控制可以幫助企業有效規避發展過程中的風險,雖控制了危機,但也容易導致企業寸步難行。由此可見,企業內加強風險控制與防范工作應建立在企業發展的基礎上,并采取科學的措施。
企業的財務風險是指企業在籌集資金、支出資金過程中產生的一系列風險,這一系列風險會直接對企業經營管理產生影響,常見的財務風險包括融資帶來的財務風險、流動性的財務風險、經營產生的財務風險、項目投資產生的財務風險等。由此可見,企業任何一項業務、任何一個部門稍有不慎就會給企業帶來財務風險,甚至釀成巨大損失。在信譽社會,企業一旦陷入財務風險,如同置身龍潭虎穴無法脫身,不僅難以和合作伙伴展開更加深入的戰略合作、現有的股東想方設法撤資、無法通過銀行獲得融資,而且大眾對企業的好感度會直線降低。提到企業,大眾只會記得“身陷財務危機”這一丑聞。但正是因為企業財務風險涵蓋在企業任何一個經營環節和業務之中這一特點,所以企業財務風險有章可循,可以采取科學的控制與防范措施應對財務風險,幫助企業化險為夷,避免出現財務危機,為企業創造更有利的發展機會[1]。
企業融資過程中產生的財務風險類型主要包括債務融資風險和股權融資風險兩種類型,債務融資方式比較簡單,付出成本低,可以給企業帶來諸多好處,但要定期償還本息,企業經營過程中要承擔較大壓力,是隱藏在企業經營發展過程中的一顆定時炸彈。一旦企業未能按時償還本息,企業的債務危機將席卷企業內部,成為影響企業內部所有業務部門的重大財務危機。
企業的債務金額與財務風險系數成正比,企業債務越多、財務風險越大,企業破產的可能性也越大。股權融資與債務融資相比無須定期償還本息,但也存在一定財務風險,即喪失控股權。股權融資是建立在對控股權的稀釋之上的,企業的經營者和投資者在企業決策上一旦出現分歧,同樣會給企業帶來財務風險。
目前,企業的融資方式越來越多,風險投資、私募股權等多種融資方式為企業提供了多種融資選擇,但事實上,機遇與挑戰是并存關系,融資市場紛亂復雜,有不少詐騙現象、詐騙方式也越來越高明,企業若不具備辨別和判斷能力,容易使企業置身于萬劫不復的境界。
流動性財務風險是指企業經營過程中的需求資金無法得到滿足而產生的財務風險,是企業財務經理人在財務管理工作中面臨的重大挑戰。談到企業的流動性財務風險,不得不提到企業的財務部門和業務部門,財務部門需要負責對企業經營過程中所需要使用的資金量進行預測和判斷,預測偏差越小,越能幫助企業規避經營過程中的財務風險。面對財務部門制定的預測資金,業務部門認為財務部門的預測存在問題,財務部門認為業務部門提供的數據是虛構的、錯誤的,并無任何參考價值[2]。大多數企業內部都會存在財務部門和業務部門責任分配不清的問題,為企業埋下流動性財務風險隱患。除此之外,企業資金安排不合理也容易導致企業經營所需資金無法得到滿足的問題,使得企業深陷流動性財務風險無法抽身。
經營型財務風險顧名思義指企業經營活動中隱藏的財務風險,具體包括經營決策不當導致的財務風險、行業行情不好導致的財務風險、內部管控工作不到位導致的財務風險、國家相關政策導致的財務風險等。比如,國家政策明確調高對國外進口產品的關稅,企業若長期依靠從國外進口產品開展經營活動,則會陷入財務風險。比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導致房地產行業低迷,一些資金并不充沛、營銷戰略不當的企業將會面臨財務風險。比如,企業內部管理工作失職,導致某一項目質量發生問題,通過調動其他項目資金填補漏洞,同樣容易使得企業陷入財務風險困境。事實上,企業經營與財務風險之間緊密聯系,良好的經營狀態下,企業存在的財務風險隱患相對較少。若企業經營狀況不佳,則企業存在的財務風險隱患相對更多。
投資本身是一件風險和收益共存的活動,對于企業而言,項目投資不是簡單“拍拍腦袋”就能決定之事,背后牽扯到企業的利益鏈、每個員工的工作情況,甚至關乎企業的存亡。現代企業管理中對項目的定義是:項目指為完成既定目標,在一定條件約束下、在一定資源的保障下、在一部分組織成員的努力下開展的特定工作,具有一次性的特點。對于企業而言,投資一個項目的目標是通過這個項目收獲一定的經濟利益和社會效益,幫助企業獲得更加長遠的發展。通常一個項目投資涉及資金的分配、人員的規劃、現場的布置、設備的購入等一系列工作。在資金分配工作中,實際使用資金超出企業項目預算過多會使企業身陷財務風險;在人員規劃工作中,安排大量不必要的工作人員會加大企業人力成本投入、對員工管理不當同樣會使得企業身陷財務風險;在現場的布置和設備購入工作中,以房地產行業為例,設備質量不過關、現場施工管理不當會直接影響開發項目的最終質量,一旦項目質量出現問題,企業將陷入財務風險。
目前,我國大多數企業內部財務管控制度并不完善,導致財務管理部門對企業運營過程中的監督管理工作質量不高。第一,面對國內經濟環境和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化,企業欠缺健全的財務管控制度猶如上戰場的士兵沒有武器,根本不具備抵御外界風險的能力。一旦國內經濟環境稍有變動或是國際經濟形勢發生變化,企業將會直接被市場淘汰,喪失參與市場競爭的機會[4]。第二,面對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現實情況,企業經營者和戰略決策部門需要參考企業財務報表制定企業的發展規劃和計劃,由于企業欠缺健全的財務管控制度,導致企業的財務報表無法說明企業真正的經營狀況,企業戰略決策的可行性和科學性無法得到保障。第三,企業財務部門對企業而言的作用猶如心臟一般重要,由于企業欠缺健全的財務管控制度,導致企業財務人員工作并不規范,對待工作敷衍了事,給企業埋下財務風險安全隱患。第四,由于缺乏健全的財務管控制度,導致企業財務部門采取的財務風險防控措施比較混亂,具體落實時存在困難,企業財務風險未能得到有效防范。
目前,我國大部分企業財務風險防范體系不健全,導致企業無法準確預測和防范經營過程中的各種財務風險,每年由這一問題導致破產清算的企業不在少數。第一,企業內部缺乏健全的財務風險防范體系,導致資本結構設置并不合理。適度范圍內的負債可以幫助企業預防財務風險,但部分企業過度依賴這種風險防范方式,最終導致企業資金結構嚴重不合理,負債數量過多造成企業現金流陷入緊張狀態,直至企業現金流徹底斷裂。第二,企業內部缺乏健全的財務風險防范體系,導致獲取發展資金的方式過于單一。依賴于股權融資、債務融資以及金融機構融資為企業謀求發展所需資金,但這些常規的方式能為企業發展提供的資金數量并不多。當企業身陷項目危機后,常規的融資方式無法繼續為企業提供資金,企業容易進入破產清算。第三,目前,社會正進入一個廣投資的投資熱潮,少數企業通過投資創造了巨大的利益。一部分企業看到投資的優勢后開展盲目投資、跟風投資,并未提前對項目進行預測分析,投資失敗輕則導致企業資金損失,重則導致企業連本帶利地將企業折在投資上。
目前,我國大部分企業財務風險防范信息比較落后,導致企業無法第一時間掌握風險防范工作的真實情況,企業財務風險無法得到高效控制和防范。第一,企業內高質量財務人才較少,在信息化時代,企業經營發展過程中使用的各種數據已經更新換代為信息化數據,而企業內部分員工不具備對數據進行有效分析的能力,導致無法對企業財務風險作出有效防范。第二,經濟市場中信息更換速度很快,過去的機遇用現在的眼光來看或許是挑戰,這就意味著財務人員要把握機遇與挑戰之間的相互轉換。但一部分財務人員看待機遇和挑戰“一根筋”,不懂變通,導致企業財務風險防范信息落后、錯失不少發展機會。第三,企業內每一個經營環節的每一項小業務都會影響財務風險防范工作。部分財務人員對待日常經營業務中的小錯誤得過且過,使得小問題積少成多釀成大錯,直至問題發生之后采取風險防控措施,屆時的財務風險防范措施已經完全喪失了財務風險防范的根本意義。
針對企業欠缺健全的財務風險管控制度這一問題,企業加強財務風險防范工作的第一步是構建健全的財務管控制度。第一,定期對國家最新出臺的政策方針進行解讀分析,判斷行業發展的下一個風口,據此調整企業的經營戰略和財務規劃。經常性關注國際經濟格局和趨勢,調整國內外合作和國內外業務情況,以免企業財務狀況遭受沖擊。第二,分析行業內其他企業的競爭優勢和企業自己的特色優勢,將企業優勢“做大做強”,最大程度上開發企業發展活力和經營優勢,特別是加強對企業核心產業和企業產業資金分配工作的管控,在保障資金分配合理的基礎上,為企業提供財務安全保障[4]。第三,嚴格規定企業財務部門工作人員的業務要求和工作內容,從人員入手加強財務管控,幫助企業消除隱藏在企業深處的各種財務安全隱患,避免企業身陷財務風險。第四,加強對企業內部和業務部門的管控工作,以規范化的流程執行企業每一個經營活動,保證企業財務風險防范措施按照標準流程操作執行,切實做好風險防范工作。
針對企業財務風險防范體系不健全這一問題,企業加強財務風險防范工作的第二步是健全財務風險防控體系。第一,合理設置資金結構,拓寬企業融資渠道,為企業提供資金安全保障。比如,積極與國內外投資企業、同類企業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共同致力于在某一領域發展進步、成為龍頭企業。通過合作的形式集眾家資金用于投建某一項目,不僅可以防范企業財務風險,而且必要時候能幫助企業渡過難關。第二,改變對債務融資過于依賴的融資格局,確保企業現金流穩定在合理的區間范圍內,堅決杜絕企業現金流斷裂情況的發生。第三,企業戰略制定部門在決定投資時,提前對投資項目進行風險預估、投資回收率等各種因素進行分析,確定項目有利可圖時決定投資時,要做到“小心小心再小心、考量考量再考量”,將企業的財務風險降至最小。第四,建立專門的監督部門直接負責企業財務風險防控工作的執行狀況,確保企業財務風險防范工作落到實處。
針對企業財務風險防控信息落后這一問題,企業加強財務風險防范工作的第三步就是及時更新財務風險信息。第一,企業應大力建設現代化的財務部門,一方面,積極引進先進的現代化財務分析設備,提高財務分析工作的效率和準確性,另一方面,積極引進高質量的財務人才,彌補企業高質量財務人員數量不多的現狀,建設一支能力出眾、對企業財務風險具有極高靈敏性的財務團隊。第二,以“立足現實、展望未來”的眼光看待市場經濟中的機遇和挑戰,時刻保持高度的警醒,大膽創新,將挑戰轉化為發展機遇、將對企業發展不利的財務風險轉化為優勢條件,做到“不放過任何機會、不浪費任何條件”[5]。第三,提高對財務人員和業務部門的業務要求,在企業內部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將員工個人的發展綁定在企業命運之上,在良好工作氛圍的激勵作用下,轉變工作人員對待工作敷衍了事的工作態度,高度重視財務風險防控信息的變化,從每一件細小的工作入手、從每一個細小的信息入手,為企業長遠健康的發展而努力。
綜合以上論述內容可以得出,在我國經濟高速發展過程中,企業這一市場主體將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當下嚴峻的市場環境下,企業財務風險控制及防范工作是企業穩定自身、突破困境的關鍵所在,更是企業進入長效、健康、可持續發展狀態的關鍵轉折。因此,企業內部財務人員應當明確肩上責任的重要性,結合時代變化和企業自身實際狀況保持對財務風險的高度靈敏度,及時、準確地采取防范措施,幫助企業取得更好的成績。
相關鏈接
財務風險控制是指在財務管理過程中,利用有關信息和特定手段,對企業財務活動施加影響或調節,以便實現計劃所規定的財務目標,回避風險的發生。
財務風險控制的方法主要有:
①防護性控制。防護性控制又稱排除干擾控制,是指在財務活動發生前,就制定一系列制度和規定,把可能產生的差異予以排除的一種控制方法。②前饋性控制。前饋性控制又稱補償干擾控制,是指通過對實際財務系統運行的監視,運用科學的方法預測可能出現的偏差,采取一定措施,使差異得以消除的一種控制方法。③反饋控制。反饋控制又稱平衡偏差控制,是在認真分析的基礎上,發現實際與計劃之間的差異,確定差異產生的原因,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調整實際財務活動或調整財務計劃,使差異得以消除或避免今后出現類似差異的一種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