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心宇
(福建經濟學校 福建 福州 350011)
無論是專業的演奏家還是鋼琴的初學者,都必須從彈奏第一個音符開始。人們不斷朝著一個目標而努力——賦予每一個音符以意義和美感。當遇到一首嶄新的樂曲時,我們不能迫切地“學會”它,而應該去熟悉這首樂曲的“音樂藍圖”。要先在心里刻畫出整體輪廓,并對所有的音色、細節都進行構想,有了完整的概念后,再著手進行練習。開始練習時,不著急用手,而是派“耳朵”上場,在發音時要對理想音色進行想象。許多學習者在練習時忙于制造音樂,或者專注手部技巧,全然忘記了“耳朵”才是音樂好壞的品鑒師。人們不斷探索如何將樂句的氣息和整首樂曲的精神完美地通過指尖表現出來,傳遞作曲家的思想情感。
鋼琴初學階段一般有三種最基本的演奏方法:非連奏(non legato)、連奏法(legato)和斷奏奏法(staccato),這些演奏法都是很重要的鋼琴技能。教學者在不同演奏法的講解過程中,都應強調相關技術動作的放松及有效控制。就如同學舞蹈一樣,老師要教會孩子橫劈腿、豎劈腿、大跳小跳、腰部支撐訓練等等,這樣跳出的舞蹈才會有美感。學習鋼琴也是一樣的,如果只訓練一種技能,手指技術能力就會受到限制,很難完美詮釋作品內涵。
非連奏即斷奏,飽滿而富有彈性的聲音。“堅實的手指”是技巧訓練的基礎。在觸鍵時,不只是用指尖去壓琴鍵發聲,更需要保持肩關節以及手腕的完全放松,保持充分的重量,而且指尖在落鍵的時候一定要支撐住臂部,每個音都要使整個手臂、肘、腕和肩完全配合,從而發出飽滿優美的音色。在這點上,斷奏可以很好地做到。大臂帶動小臂輕輕提起手腕,讓手做放松離鍵的動作,在一提一落中,學習者充分感受手腕放松提起,手臂自然落下,力量最終集中在手指指尖上(注意手指第一關節的受力和掌關節的充分支撐)。引導學生用耳朵去聽,這個聲音是強大的、擁擠的、尖銳的、柔和的、刺耳的還是飽滿的。如果這些動作變成了觸鍵的習慣,慢慢地,演奏出來的音樂便不再只停留在鋼琴的內部。經過一到兩個月的斷奏學習后,學生便可開始音樂線條演奏的學習了。
連音奏法——Legato,是指音與音之間連續不間斷發音,是鋼琴演奏中重要且常見的演奏方法。將斷奏時手腕提起的動作去掉,手指觸鍵的力度和角度不變,一個手指抬起,其他手指均安靜地在琴鍵上等待任務的到來。當一個手指下鍵時,下一個手指做抬指準備動作,前一個手指離鍵,下一個抬指準備下鍵,因而要不斷提醒學習者保持手腕放松、手指站立,當然“耳朵”依然工作著,要認真聽音與音之間是否有斷裂、是否夠黏密、是否圓潤豐滿。這一過程可被分解為:非連音奏法(第一個音)——抬指(后一個音使用的手指)——觸鍵——轉移和支撐。
連奏可以是最小單位的兩個音的連奏,也可以是三個或更多音的連奏,這由樂曲的樂句所決定,在樂譜中有專門的音樂符號——連音線來進行標記。首先是兩個音的連奏,是常見的“落——提”動作所需要完成的演奏。第一個音與非連奏法相同,手腕帶動手臂,手指做自然落體動作后站立在琴鍵上,聲音應有力而不尖銳、強壯而不兇悍。第二個音需要在第一個音穩穩站立并保持發音的前提下輕輕抬起,動作不能急促,等第二個手指做好充分準備并將前一指尖的自然力量瞬間轉移到第二個音觸鍵的指尖后,才能將前一個手指放開,離開琴鍵。此處,提這一動作很考究,不能像第一個音那樣飽滿有力,要像撫摸小寶寶一樣溫柔,但也不能虛弱無力。演奏者要謹慎地用耳朵辨別,并通過向上或向下的手腕帶動整體動作。學習了兩個音的“落——提”連音奏法之后,就要開始學習三個音以及更多音符的連奏,方法與兩個音的連奏基本相同,不同的是要等連音線最后一個音發出后,手指再從鍵盤上慢慢提起。(此處最后一個音的提起與前面第二個音的方法一致,只是根據時值長短決定動作的大小)多音的連奏更強調樂句的歌唱性以及氣息的連接。連音線通常也是樂曲樂句的單位,是各樂句之間的呼吸口,所以最后一個音需要輕柔,像說話一樣,句末宜進行弱處理。
例如學習完《約翰湯普森1、2》斷奏練習后,在《約翰湯普森3》中,從第一課起便開始涉及樂句的學習,即連音奏法。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把樂譜劃分為一個個句子,讓學生感受樂句的連接感。再如高年級學生演奏貝多芬第十四鋼琴奏鳴曲《月光》(Op.27 No.2)時是持續的柔板(Adagio sostenuto),而#C 小調暗示著從第一個音符到最后一個音符都要符合寧靜、憂郁的情景。開頭的四個小節是第一樂章的引子,低聲部在左手緩慢下降的基礎音上,右手連續均勻的三連音音符彈出微弱纏繞的音響,聽眾一下子就被帶入寧靜深沉的情感之中。這些不斷流出的三連音就是前面所說的連音奏法中的一種。低聲部二分音符或四分音符的長音一定要彈得較為柔和,十分連貫地從一個音轉移到另一個音上。所以在彈下一個八度音程時,不是彈完后停住數拍子,而是要讓這個音不斷延續、流動。又如第七、八小節,這里轉入E大調,似乎有了光明的感覺,要讓高聲部的旋律線條比低聲部和內聲部明亮一些,盡量使長音拖到底,就好像這些長音是通過弦樂的弓拉出來的,這是需要用心下功夫練習的。鋼琴這個樂器有一個大的缺陷,那就是無法延長聲音(除了踩延音踏板以外)。如果要讓聽眾感受到延長音,首先演奏者本身需要有一種類似的內心感受,這種內心感受會帶動身體,才能使一個音、兩個音、三個音不斷延續,甚至加入漸強處理。這種非常細微的變化處理在法文中叫作“nuance”,指感情、語氣、聲音、音色等方面的細微差別。在彈奏一段旋律時,無論是高大的還是弱小的,總要給出一個形狀,不能沒有具體的形狀。部分學生的旋律演奏常常是平的,一個個音像鐵板似的,沒有情緒感染力,像敲打鍵盤一樣,太過機械化而缺少流動感,無法深入聽眾的內心。
在第一個音落鍵后,緊跟其后的下個音的對應手指應在第一個音的發聲過程中做好一系列準備工作,包括抬指抬多高(根據這個音的時值和音色決定)以及判斷下鍵的時間、下鍵的力量、下鍵的角度。這種小心翼翼的狀態正是在連奏時我們始終需要保持的。鋼琴演奏家郎朗說過:運用連音奏法要像壁虎一樣貼在鋼琴上。觸鍵的力量會直接決定聲音的色彩,因此只有貼鍵才能發出柔和的音色。但對于初學者來說,由于其手指各關節還沒有那么獨立,像壁虎一樣貼著琴鍵會使其很難感受到發力點,所以初學者需要抬指,但是在抬指過程不宜過分用力,落鍵時要慢,通過運用臂力能夠演繹出深沉而豐滿的音色。
這種連音奏法適用于一些有重音記號的連奏樂句中,聲音要強而不硬,富有彈性和沖擊性。運用連音奏法時,第一個音彈下時手臂的力量要放到琴鍵上,當演奏第二、三個音時,要將第一個音在琴鍵上的重量充分轉移到下一個琴鍵上。這是一個橫向的力量轉移過程,就像一個球從琴鍵上滾過,球的著力點是隨著音的轉移而轉移的,要保證分毫不差。這種演奏法對于訓練手指的機能、增強手指的力量有很大意義。
只有放慢速度,我們才能夠有時間在彈奏每一個音時去辨別兩個音之間有沒有縫隙。在演奏連音樂句時,要引導學生去判斷連音樂句的質感是否合格。筆者發現在教師示范的時候,一些學生可以聽出與自身演奏存在不同,但是不懂如何通過技術去解決問題。在講解貝多芬的第八鋼琴奏鳴曲《悲愴》第二樂章時,在聲音控制上要清晰,又不能把高聲部的主旋律蓋住,經過幾次示范后學生可能還是達不到要求。這時教師可以將其描述為“雨后,屋檐上的雨水墜落的重量感,盡管看上去很輕”。左手像大提琴一樣低沉而清晰,但不能像管風琴,因而管風琴的音色是被共鳴包圍著的。學生明白了之后,就能很自然地選擇低抬指、慢下鍵的連奏方法。作為鋼琴教學者或幼兒啟蒙教師,如果能很好地運用身邊的事物幫助學生理解枯燥的手指技能,學生就會更容易理解其中的奧秘。
為了表述上的方便,本文對于鋼琴連音奏法進行了分類闡述。然而,鋼琴演奏和教學過程并不像文字表述得那樣獨立。作為鋼琴教學者,在學生開始學習連音奏法時,很重要也是最終的目標是傳授連奏——歌唱性的聲音概念,啟發學生對歌唱性音樂的想象,引導其聆聽內心的聲音,然后用連音奏法演奏出內心柔和的歌唱性的聲音。一味地關在琴房里練習手指跑動技巧并不是最好的學習方式。“心靈在歌唱”是鋼琴演奏藝術的最終目標,學會控制音色,理解作曲家在作品中想要表達的心情,從而有效地把握音樂情緒的發展方向,而學習連音奏法正是完成這一目標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