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威
(黑龍江工商學院,哈爾濱 150001)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才培養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過程,而育人是本。人無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立德樹人是高校的安身立命之本,高校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除了滿足“應用”和“研究”這兩個基本要求,還必須把立德樹人理念貫穿教育的全過程,培育德才兼備、對社會發展有益的棟梁之材。以立德樹人為視點,深入研究高校應用型人才體制構建的基本需要,分析當前人才體制所面臨的重大問題,構建人才體制建設路徑,有助于相關工作的開展。
課程思政是當前的趨勢,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從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現狀來看,一些高校的重視程度還不夠。在傳統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授課核心是如何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并圍繞著教學目標使用傳統的教學手段,這些方法存在一定的陳舊性,缺乏創新。在現代教育背景下,新技術和新手段的支持作用應得到更大程度上的重視并進行普及。學生在傳統教學方式下,缺少靈活性,缺乏主動性。學生被動接受思政知識點,沒有融入課程和知識體系。調查顯示,部分學生認為知識更新不及時,沒有從學生未來的就業需求出發,不利于學生未來在社會中立足。缺乏社會特點問題的引入,限制了學生將課堂知識同實際之間的聯系。部分學生只關注知識轉化為物質財富的可能性,忽視了職業操守與道德,這樣導致思政目標難以實現,學生的思政培養路線不夠清晰。高校培養應用型人才,應該極力避免照本宣科式的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挖掘自己身上的可能性和潛力。但是舊有的思政培養并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的新形勢和新要求,使應用型人才培養與社會脫節。
人才培養理念是人才培養系統的頂層設計,用以解決“高校人才應該是什么樣的”“人才應該如何培養”。但從廣義上來說,它還涉及高等教育定位、教學目標等,并占據著人才培養系統的關鍵地位。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因此高等教育正處在高質量內涵式發展的轉型期。長期以來,高校人才培養理念注重教育的工具屬性,缺忽視了教育的價值屬性。特別是部分應用研究型高校,強調知識本位、技術本位,忽視思想倫理、思維、感情、態度的培養。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理念偏差主要體現在定位和培養目標兩個方面。第一,“德”和“才”哪個更為根本,是構建人才培養體系必須回答的問題。長期以來,應用研究型高校往往更加關注“才能”。因為“才能”是第一生產力,是職場衡量的“硬性標準”。第二,有什么樣的人才定位,就有什么樣的培養目標,堅持以“才能”為首要目標的人才定位,高校就會制定“才能”的培養目標,甚至其他事情都會圍繞它不斷展開。近年來,各類高校事件經常出現,迫使高校重新考慮人才定位的根本標準和人才培養的根本目標。
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催生了大眾對接受更高層次教育的需求。高等教育不再是少數人獨享的教育而是大眾普及式的教育。在這種背景下,高等教育受眾群體的特點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學生不僅僅滿足于接受知識,更需要與知識相對應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尤其是在雙創背景下,學生應該接受創新創業教育,這才是當下社會需要的應用型人才。如何激發學生的雙創能力,讓學生接受創新創業理念,需要有針對性地設置人才培養目標。而部分高校并不能很好地制定緊跟趨勢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目標,因此沒有及時回應社會乃至學生的需求。人才培養目標含混、不清晰,沒有因地制宜地設計符合本地區、本高校乃至本專業的培養目標;沒有全面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思政目標也不明確。使得思政教學不能很好地配合人才培養目標,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質量堪憂。
應該注意到,培養應用型人才離不開產教融合平臺的建設。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需要有企業參與進來,這樣才能形成人才輸送地方、服務地方企業及社會發展的良性循環。但是,一些地區由于客觀發展的滯后,尋找有競爭力的企業是相對困難的,這又使得企業動力相對不足,很難幫助高校培養應用型人才。如果放任這種情況持續下去,高校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困境將持續下去。因此,高校應該聯合企業一起建設校企合作平臺。只有依托平臺,才能使高校培養出應用型人才,適應企業的要求。但是受制于社會環境影響,企業積極性不高,高校應該認識到企業的發展目標和高校人才培養目標是存在區別的。在一定程度上,企業追逐利益,對產生利益相對遲緩的人才培養方面缺乏一定的動因。高校受制于辦學定位和宗旨,也存在一定的阻力。導致整個平臺建設相對緩慢。
應該看到,我國高等教育領域已經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是在成就的背后,依然存在一定的問題。一些高校的辦學定位過高,過分追求全面性,以至于和其他高校對比出現了同質化現象,也就喪失了自身專業建設的特色。一些高校專業及課程設置上偏重于理論研究,不重視實踐與應用,知識與現實脫節的情況普遍存在。高校應注重產教融合的時代背景和意義,應該發揮主動性,將辦學定位和地區發展進行融合,增強特色專業的建設,將教學科研活動和產業發展需要結合起來,這符合新時代高校發展的正確方向。走產教融合之路才能更好地完成高校所肩負的使命。
對于學生群體而言,大學教育階段是其自我價值形成的關鍵階段,學生應肩負什么樣的社會責任亦是在校期間塑造的。高校應該清楚地認識到,面對當前的就業形式及社會需求,學生的心理會感知一定的壓力,會出現迷茫和困惑。因此更需要高校將思政教學放在一個更高的位置,從全局開展,幫助學生減少迷茫和困惑。讓學生理解自身的價值,為學生指明前進的道路,幫助學生解決心理的困境。應該系統性地將課程思政融入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當中,在目標確立和方案設計上體現出課程思政的目標。努力營造一個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學習環境,用教師和課程設計引領學生,助力學生塑造高尚品格乃至價值觀念,明確自己的社會責任,投身社會建設當中。
現代經濟社會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的助力。對于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高校應該充分重視。過往的教育改革更多專注于培養方案的設計、教學戰略的制定和如何對師資隊伍進行加強。這些努力在過去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應注意到現在的社會發展需要應用型人才,而高校培養應用型人才還應該再進一步,通過產教融合,將高校、企業和學生聯系在一起,通過產業鏈及價值鏈的傳遞規律,培養針對性的應用型人才。借助產教融合重新設定培養目標和方案,提升產業契合度。
企業作為營利性組織,是要不斷地尋求經濟利益的。企業應理解為了提升其競爭力應該付出服務的成本。高校培養應用型人才需要和企業一起構建平臺,合作設立實訓基地是一個好的開端。但是實訓基地不能只是停留在紙面協議和掛牌的程度,需要實質性合作,學生需要一定的實習工作和任務。同時要注意到,政府政策支持也是一個重要議題,應該關注政府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提供的政策支持。如果企業不能通過政策而獲得實際上的收益,那么企業和高校會因為都失去了相對應的激勵而產生激勵不足的負效應。所以要注意政府所扮演的角色,注意中央及地方政策的差異性,從區域的實際出發制定針對性的政策,使高校和企業同時獲得激勵,構建應用型人才培養平臺。高校還需要注意社會是否包容和支持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活動,只有社會層面形成了包容和鼓勵的氛圍,才能幫助校企合作再上一層樓。
高校在育人的過程中,應該注意到當前學科發展的滯后性。隨著科學技術發展速度的不斷提升,學科交叉普遍存在。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都面臨新的知識和新的應用難題。雖然一些學科發展迅猛,但是人文素養的積累相對不足,以利益驅動而忽視道德的情況時有發生。這和高校人才培養戰略中對人才綜合素質培養的不重視有一定的關聯。一些人雖然有一定的知識基礎,但是思想道德卻存在缺失,這樣的“人才”無法應對現實的壓力與誘惑,無法真正意義上承擔起服務社會與經濟發展的責任。在這個背景下,高校應重視課程思政的建設,重視應用型人才的綜合素質。除鞏固專業知識外,還要強調人文素養的培養,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最終實現人才綜合素質的提高,實現其對企業及社會的價值。
高校教師要對教學理念開展教學設計、教學組織建設、學生成效評估等。由學習者群體自主建立目標,自由選擇教學,建立周期性的教學計劃,完成教學任務,自主評價、自我檢查、自我監督,教師為學生提供幫助和指導。高校教師應創新課程評價體系,匯總評價學生的基本技能、實踐效果、實踐成果、解決問題的能力、溝通與表達等能力。衡量學生的學習成績應綜合定性和定量的測量方法,盡可能地形象化研究結果。應該利用最新的技術和形式,讓教學活動實現翻轉,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導。通過線上線下平臺互動,提升教學效果。
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構建以地區產業和職業技能要求為導向,符合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課程體系。在學科大類中改革現有課程體系,完善重構課程體系,建立課程、學生能力與地區產業應用之間的聯系,引導企業深度參與,積極推進課程內容和行業標準。引進產業課程資源,高校與企業共同開發優質的課程資源與教育案例庫,把區域內經濟產業發展的前沿知識與最生動的經驗成果導入課堂。積極探索具有啟發性、探索性、實踐性與先進性的新形式教材,進一步強化知識的適用性。從理論課堂、實驗室探索課堂擴展至學生課外活動,聯系企業生產實際與社區實際,從知識、才能構成、能力和素養構成等三方面加以細分,逐步形成以專業基本必修課、通識技術素質必修課、專業技術基礎必修課、專業擴展選修課、實踐性教學活動模塊構成的應用型人才培養課程體系。
校企合作不是一時之需,而是解決人才供給和社會需求對接的良方。應該重視校企合作平臺所發揮的能量,用校企合作平臺形成輻射。一方面,企業從獲利的目標出發,對應用型人才的能力和素質提出了針對性的要求;另一方面,高校從企業和社會的需求出發,針對性地調整培養方案和計劃,將合適的人才輸送到合適的產業和企業中。高校要抓住主動權,不能被動跟隨企業的需求;要走出自己的舒適區,降低自己的姿態,不能像過去那樣以知識傳播這個單一目標定位與企業之間進行溝通;要認識到企業的需求是特殊及具體的,而高校人才培養應該以整體質量進行控制;要注意校企合作中企業的質量,在平臺構建過程中要針對性地設立合作的獎學金計劃和基金計劃等,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面對當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常態和新挑戰,應用型人才培養要從更高的起點,制定綜合的培養方案和計劃。高校承擔著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要從產教融合角度,融入課程思政建設,更積極、更主動地投身于人才培養當中。因此,高校在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中應樹牢正確的思想價值,敢于使用最新的前沿技術服務于人才培養全過程,主動投身社會經濟發展,幫助產業實現升級,與區域經濟發展進一步融合。高校要注意當前存在的問題,重塑課程思政的目標,重新設計人才培養的方案和教學目標,重新構建專業課程的培養體系和教育內容,在校企合作中應把握主動權,積極主動地投身校企合作平臺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