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 王鳳英 龐奕 _ 北京市海淀區教育科學研究院
青少年處在家庭、學校、社會交互影響的環境系統中,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都是促進其健康成長的重要體系。家校社協同育人已成為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社會共識,國家發布了《關于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的意見》等多項共育政策,為家校社的通力合作提供了根本遵循。“雙減”政策實施后,學生發展的時間、空間不斷拓展,家校社協同育人既能提供平臺,延展學生發展維度,也能匯聚合力,拓展學生成長的深度。海淀區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建設的重要論述,應時代之需、家長之盼,以落實“雙減”政策,營造良好的教育生態作為育人關鍵點,成立“海淀家長學校”,探索新時期區域家校共育的新模式,通過機制創新與路徑創新,探索家校社的同向、同心與同行。
家校社協同育人的關鍵是架設好三者間的橋梁,形成育人共識,促進聯動合作,提升共育的科學性、緊密性與開放性,形成更為常態、高效的育人網絡。為此,海淀區創新三級家長學校模式,通過組織架構的清晰、組織功能的明確、組織實施的細化,為家校社共育提供多樣化平臺選擇和個性化方式引領,促進家校社共育落細落實。
家庭、學校和社會指向共同的育人目標,但作為不同教育系統,又有著各自的運作軌跡與運行方式,需要探索促進三者聯系互動的運行機制。海淀家長學校以區域、學區、學校為要素,充分發揮區域統籌、學區資源、學校主體等優勢,建立從上至下三個層級,促進合作的深度推進,形成銜接貫通、點面結合的實施網絡,深化了家校社共育的發展。
家校社的相互合作需要有效整合各方教育力量,讓多元教育資源相互補充,合力發揮作用。海淀家長學校通過構建課程資源、打造線上線下平臺資源、聯動育人師資,統整并充分調配各級資源,促進各級資源有序流動,發揮更大的育人功能。
頂層設計是推進家校社協同的重要保障,通過完善管理,規范職能,推動學校、家庭、社會密切配合。海淀家長學校對全區學校家庭教育工作進行總體規劃、組織協調,通過創建平臺、構建課程體系、打造人才隊伍、整合社會優勢資源等多種舉措,開創區域家校社合作新局面。
海淀家長學校設立區、學區、學校三級管理機構,每個層級均具有不同功能,區級層面具有統籌管理、整體推進、專業指導的職能,學區能夠發揮調配資源、承接活動等優勢,學校層面負責深化落實、自主實施,分工明確、職責清晰,形成上下聯動、條塊結合的工作網絡與工作格局。
家長學校將教師、家長和學生置在教育體系中,需要強化目標導向,建設家庭教育課程體系,為家校社共育提供內容載體。海淀家長學校有針對性地設計面向教師及家長群體的課程內容,針對教師,側重其家庭教育指導能力發展,針對家長,聚焦其家庭教育素養的提升,雙軌并行,系統提升共育能力。
海淀家長學校深化家庭教育服務供給能力,不斷匯聚專業家庭教育師資,一方面成立家長學校工作委員會,吸納專家智庫資源,另一方面培育家庭教育專兼職團隊,招募社區志愿者隊伍,為三級家長學校體系工作的深化開展提供專業人才儲備。
海淀家長學校以學生健康成長為目標,回歸育人常態,通過路徑創新探索家校社共育多種實踐模式,回應了社會關切,打造家校社共育品牌活動,形成了特色鮮明、積極社會效應不斷顯現的典型樣例,為家校社的深度合作注入了活力。
為進一步提升家長的育人能力,依托區級、學區、校級“三級體系”,開展主題豐富、形式多樣、線上線下結合的家庭教育大講堂培訓活動,內容涵蓋政策法規、育兒故事、親子關系、家校合作等多個層面,貫通中小幼各個學段,全面普及家庭教育科學理念和方法,引導家長樹立科學的育兒理念,掌握靈活多樣的育兒技能技巧。大講堂作為智慧家長學習交流的重要平臺,年度累計完成30余次課程,累計185萬人次學習,開創了區域家庭教育深化發展的良好局面,成為覆蓋面廣、最為實在基礎的民心工程。
為進一步發揮學校的家庭教育主導能力,海淀家長學校研發《海淀區中小學教師家庭教育指導能力提升課程綱要》,不斷深化家庭教育指導的理論研究和實踐創新,構建了涵蓋理論思想、科學知識及實踐技能的家庭教育指導內容框架和課程體系,為加強家長學校課程建設、全面增強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的科學性和實效性提供了工作依據。同時,創新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通過線上線下、理論實踐、案例分析、實踐研討等多種形式,提升教師家庭教育指導能力,為建設區域高水平、專業化、創新型的家庭教育指導隊伍奠定基礎。
為進一步拓展家校合作交流渠道,深化教育信息化應用,海淀家長學校開發“互聯網+家庭教育”App,涵蓋咨詢答疑、科普宣傳、課程學習、自主點播等多個功能模塊,匯聚了社會優質家庭教育資源,宣傳推廣家庭教育優秀案例及經驗,促進線上家庭教育交流,多方面滿足家長的家庭教育需求,提高家庭教育的輻射力和影響面,搭建共建、共享的家庭教育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