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梅 _ 北京石油學院附屬實驗小學
結合新課程方案和新課程標準,學校進一步明確了“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思路,緊扣“雙減”政策,遵循“堅持德育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強體育美育,落實勞動教育”的指導思想,進一步完善“德育養心性、智育增學識、體育強體魄、美育蘊涵養、勞動育品質”的北京石油學院附屬實驗小學“五育并舉”實踐育人體系,依托課程改革、教師培養、教學提質等路徑,探索優化學校“五育”新局面。
新課程方案提出,要強化課程的育人導向,將黨的教育方針具體化、細化為本課程應著力培養的核心素養。在此要求下,我們將學校“活力”課程體系進行了進一步的優化調整,在1.0版本和2.0版本的基礎上,形成3.0版本的“活力”課程,構建“三類五維”課程體系,以“基礎類課程、拓展類課程、發展類課程”縱向結構的螺旋上升,助力學生由“知識”向“能力”,再向“素養”的提升;以“語言與人文、數學與科技、體育與健康、藝術與審美、勞動與生活”五大領域橫向劃分,各學科開展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校本化育人實踐。
從課程體系的縱向結構來看,各學科設計進階課程,以促進學生成長。以數學學科的“數學+”課程體系為例,該學科在基礎類課程中落實國家課程;在拓展類課程中,各年級科學、系統設計“數學+”主題課程(如一年級的“你好,數學”、二年級的“數學真好玩”、三年級的“數學探秘”、四年級的“共享問題空間”、五年級的“萬物有數學”及六年級的“數學創客”等),鏈接學科與生活中的優質學習資源,依托數學實踐活動,在主題式的課程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和數學素養,實現學生的漸進式成長;在發展類課程中開展小課題研究、綜合體驗式學習等,如以“問題引領學習”作為小課題研究切入點,通過“形成合作研究小組—聚焦問題驅動流程—完成實踐探究環節—進行反思提升總結—交流分享創新成果”五個關鍵步驟,促進學生合作、探究、交往等能力的發展。
從課程體系的橫向領域來看,各學科積極開發子課程體系,以發揮學科特色。例如,以“六維聚能”的德育課程為先,語文的“語蘊”課程、數學的“數學+”課程、英語的“E”課程、體育的“1+3+C”課程、藝術的“華·美”課程、勞動的“3+X”課程等。新課程方案中提到,要強化學科內知識整合,統籌設計跨學科主題學習。各學科通過本領域的課程扎實開展教學,全面落實“五育并舉”的同時,也注重以“五育融合”為途徑實施項目式學習,打通學科間的壁壘,促進學生綜合發展。以傳統節日課程中秋節“我心中那一輪明月”為例,融合多學科知識,讓學生在語文課的詩詞經典中尋找中秋的月亮,誦讀古人筆下的中秋;在音樂課上唱響中秋的祝福;在古今對比中感受科技變化中的中秋;在勞動課程中制作月餅,感受中秋的美好;在德育課程中,將中秋節制作的學習成果送給身邊的人,在實踐中獻出愛心,讓中秋承載的家國情厚植于心中。
教師是育人工作的主要實施者,是落實“五育并舉”的重要力量。自建校以來,學校一直將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建成了一支思想先進、業務突出、素質綜合的育人“鐵軍”。
新課標頒布以來,對教師的教學和育人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新課標指出,要進一步健全培訓工作體系,加強對教師的培訓,幫助教師準確把握課程改革方向,進而改進教學。學校以“四力”教師文化為引領,以“文化浸潤—發展支持—提升素養”為教師隊伍建設的特色路徑,創新教師培養模式,針對青年教師、成熟教師和骨干教師確定分級培養體系,從不同方面著力提升全體教師的育人能力。
例如,學校以“課堂中的行走與行走中的課堂”為策略開展教師教學能力提升工程;開展“科研種子教師”培訓工程,助力教師科研能力提升;組織“鑄將工程”培訓,提升中層干部、教研組長、骨干教師的專業能力和管理水平。在“十四五”期間,學校還將繼續錨定教師全面能力的提升,實施“4+N”校本研修體系,以“創先課程”“領先課程”“向先課程”“爭先課程”為依托,支持教師多元發展,助力教師專業素養提升,實現教師育人能力的全面發展。
課堂是落實“五育并舉”的主陣地,隨著教師課堂教學能力的不斷提升,各學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積極發揮學科特色。著力打造“三實三活”的高效課堂,以“扎實”“務實”與“真實”的教與學活動,收獲“靈活”“鮮活”“樂活”的“活力課堂”,打造“實與活”交融共生的教學新形態。
同時,為全面推動“雙減”政策落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減輕學生作業負擔,優化課業輔導,學校推行“學練輔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將課堂教學、作業練習和課業輔導以一條知識主線融會貫通,將課上、課下的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有機融合,真正做到教學提質增效,作業減量不減質,助力“五育并舉”的落實。
新課標提出大概念統領的單元整體教學、“教-學-評”一體化、跨學科主題學習等教學新理念。為迅速且深入學習前沿理念,學校以“理論培訓+課堂實踐”的形式引領教師更新觀念,指導教師在課堂中優化教學。例如,體育學科深入推進“教-學-評”一體化的實踐研究,在體育課程體系的引領下,教師在課堂中開展武術、足球、體育舞蹈、啦啦操、籃球等特色教學,打造多元化的課堂教學樣態,加強對學生學習過程的指導。同時,將體育教學和大課間、運動會、體育節及各種體育賽事等串聯起來,構建“多元評價—促進學練—反饋教學”的正向循環,促進“教-學-評”一體化的深入落實。
學校將繼續聚焦于構建優質教育生態,凝聚發展力量,著眼于由“五育并舉”向“五育融合”的進一步創新和改變,努力培養有志向、會求知、能作為的活力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