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錦良 _ 北京市第二中學
為貫徹落實中央精神,實現學校“全面發展、個性發展、可持續發展”的育人目標,我們通過實踐活動和勞動課程的結合,幫助學生具備基本的勞動生活技能,端正勞動態度,樹立勞動榮譽感,尊重勞動成果,涵養服務他人、服務社會的情懷。通過勞動教育,實現以勞育德啟智、以勞健體尚美,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境界。
高中通用技術課程是以學生的親手操作、親歷情境、親身體驗為基礎,注重“做中學”和“學中做”,強調通過設計、制作和試驗等活動獲得技術實踐體驗,立足于實踐的一門課程。
勞動教育課程與通用技術課程融合具有先天的優勢。根據學生的分類發展方向,進行課程規劃,引導學生選擇適合的課程。例如,人文學科方向,偏向于技術與生活、技術與藝術,體現勞動教育獨特的育人價值;理工學科方向,偏向于技術與工程、技術與創造,引導學生參與完整的實踐過程,使學生體驗技術專業的研究方法、學科內涵,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規范意識、效率觀念和創新精神。
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從實際出發,開發勞動教育資源,開拓勞動教育的內容和途徑,促進勞動教育與通用技術課程相融通。
課程內容以實際的技術勞動活動項目為載體,讓學生參與技術活動全過程,動手操作和動腦設計相結合,使學生在實際體驗和實踐探究過程中形成初步的技術能力、技術思維方式和意識,并在這個基礎上最終發展技術實踐能力。活動項目的內容選擇注重具有“通性、通法和通則”的基礎技術和有關知識,并且強調接近學生日常生活、傳統工業生產和現代信息技術發展的實際應用,使學生正確理解傳統技術和現代技術的發展關系。在實踐過程中,體會勞動創造美好生活,培養勤儉、奮斗、創新、奉獻的勞動精神,具備滿足生存發展需要的基本勞動能力,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在活動過程中,學生們通過討論、分工、研究等形式加強溝通、交流與合作。在活動完成后,學生們可以通過活動作品介紹、交流表現、自我評估、相互評價等方式形成良好的溝通氛圍,養成樂于交流、善于合作的團隊意識,以及善于聆聽他人意見的合作品質和不斷進取的創新精神。
在勞動實踐教學過程中,學校有眾多與勞動技術相關的專業教室,如未來工程師實驗室、機器人工作室、金工木工教室、廚藝家政教室、服裝設計教室、農業種植大棚等10余個實驗室,為勞動教育順利進行提供硬件支持。
通用技術課程為勞動教育提供了平臺,勞動教育為通用技術課程提供思想教育指導,勞動教育離不開實踐動手過程,而我們的課程更需要正確的教育指導方向。我們可以通過合理的課程內容構建,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日常生活、生產勞動,讓學生動手實踐,出力流汗,接受鍛煉,實現知行合一,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達到勞動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