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輝 _ 北京光明小學
在開展班級心理教育的實踐研究中,班主任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建構良好的班級心理環境,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在教育工作中,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同一件事發生在不同學生身上,往往會出現不同的行為反應。在認知過程中,人總是不自覺地加入一些想象的成分,使認知具有了不合理性。學生對同學之間的關系認知也存在著這樣的局限。
班主任要通過各種方式教會學生分析、調整認知。只有學會了理性認知,才能正確面對集體生活中出現的人際沖突。同時,班主任還要培養學生積極認知的習慣,使學生逐步形成樂觀開朗的性格,這是創建班級良好心理環境和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前提。
對學生而言,要保持長時間良好的心理狀態需要培養和訓練。因此,班主任要采取一些措施提高學生控制情緒的能力,幫助學生調整心理狀態,這有利于營造良好的班級心理環境。
當學生情緒激動時,班主任可以指導學生這樣做:進行深呼吸,冷靜緩解內心的消極情緒;轉換視角,站在旁觀者或對方立場考慮問題;用正當方式釋放不良情緒,但不能傷及他人;注重禮儀修養,提高精神境界,學會笑對生活。學會調節和控制情緒,學生就能在群體生活中以理解、友善、寬容的心態與人交往,從而促進良好班級環境及情感氛圍的形成和自身心理的健康發展。
學生成長過程中,當個人的付出沒有獲得認可時,當遇到困難無法解決時,都容易產生心灰意冷、排斥他人、不能自控的心理狀態和消極情緒。
當學生在自身進步、與人交往等方面出現困難或問題的時候,班主任應及時讓學生懂得:任何事物的發展都需要一個過程,任何努力都不可能立竿見影。同時,班主任還要通過挫折訓練,培養學生的堅強意志和頑強毅力,使學生不斷調整和改善自身行為,促進個人與集體的健康成長。
任何班級都希望有一個和諧、健康的人際交往氛圍,學生們都希望大家彼此理解、相互寬容、友好相處。在教育實踐中可以重點指導學生做到以下幾點:一是,見面時,要尊重和關心他人,多為他人著想;二是,交往時,要培養待人接物的好習慣;三是,溝通時,要態度親切,舉止大方;四是,相處時,要多為對方提供機會,發揮對方優勢;五是,要牢牢記住,微笑、理解、寬容是人際交往的必需品。
當學生掌握了一定的交往技能,就能充滿自信地面對一切,以良好的心態和積極的情感投入到班級生活中,在獲取自身進步的同時,獲得同伴的支持和鼓勵,實現共同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