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磊 _ 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范小青 _ 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平谷第一分校
作為城鄉一體化學校,為了增加學生對生態農業的認知,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平谷第一分校構建了STEM教育模式下的生態農業課程,基于項目式學習開展生態課程教學,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并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和學校特色的初高中教育模式。
生態農業課程基于STEM模式下生態教學的研究,結合平谷區的地域特色,綜合了地理、生物、化學等多學科,包括基礎類、趣味類和拓展類課程。
基礎類課程側重培養學生健康生活、學會學習和責任擔當的素養。基礎類課程基本可以滿足一部分學生順利完成課程的發展要求。學校開設勞動實踐和社會體驗類的校本課程,幫助學生掌握基本技能,為平谷區和社會培養生態農業方面的儲備人才。主要包括校園種植、植物栽培等校本實踐課程,以及金鄉東旭花卉種植等職業體驗課程。
趣味類課程側重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熱愛生活、保護環境的意識。趣味類課程關注生活中的問題,傳播科學知識,調動青少年探究科學奧秘的濃厚興趣,倡導學生積極參與科學實踐,培養獨立思考和大膽創新的能力。課程內容主要包括地溝油無害化處理、葉脈書簽制作、面包制作等。
拓展類課程側重培養學生的人文底蘊和科學精神,培養學生掌握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增強與社會進步、科技發展、創新實踐的聯系,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培養創新實踐能力。在國家課程的基礎上,學校開設跨學科思維拓展等拓展類課程,幫助學生通過實踐更深入地掌握所學知識,滿足中高考對學生能力的考查要求。學生利用各學科知識積極探索,培養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科研能力和嚴謹的科學態度,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
課程實施采取必修課與選修課相結合、長課與短課相結合、分散節點式與集中探究式相結合的方式。授課形式有課堂教學、網絡學習、校內及校外實驗室操作或者野外考察等。上學期開展基礎知識和研究方法的學習,實踐活動與學科教學相結合;下學期開展項目式學習活動和跨學科的研究活動,結合學校的具體安排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學校成立課程指導中心,設置導師小組,根據學生意向,結合學生實際情況,進行導師分配。在學期初,開設基礎類課程和后期課程選題指導,各年級組織學生認真學習,了解課程的意義,明確選題的要求和方法。導師指導學生根據個人興趣愛好進行分組并選定課程,制訂課程學習計劃,特別是在學生選擇課程時,導師認真分析學生情況,提出有價值的建議。
課程開設期間,導師及時關注學生的項目進展情況,并進行相應的指導。在課程項目學習結束后,引導學生進行反思總結,體現出課程學習中的智慧、勞動和成果,并指導學生進行研究內容的結題撰寫。學校集中將優秀研究成果向全校展示,并向校外推薦。同時,學生將自己的調查研究成果寫成論文,并在導師的指導下不斷修改,最終成為一篇規范的科學研究論文。
學校開展相關教師集體研修活動,立足于STEM教學方法論,為教師提供合作探討與小組活動的機會。集體研修介紹STEM教學中最有效的實踐活動,并進行案例討論和分析,強調與真實環境建立有意義的聯系。具體研修內容包括歸納學習法、基于知識和技能的學習、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案、以項目為導向的課程安排、培養學習者的學習技巧及反思能力;進行數學知識、科學技術知識、技術等STEM課程內容與教學實施中的具體案例的分享交流培訓。校內實踐階段主要包括教研組相互聽評課以及專家入校聽評課兩種形式,促使教師在實踐中運用所學,反思改進,不斷提升對STEM課程項目式教學的理解和實踐能力。
針對生態農業課程,學校教研處開發了一套管理體系。教研處負責課程的整體管理,包括學科校本課程與社會實踐活動的課程資源開發、實踐活動課程的開發與評價等;負責實施過程中與教師和社會資源的溝通與聯系;負責課程開發與實施的總結和檔案管理。在課程教學管理中,尤其做好教師教學考勤記錄,隨機聽課、隨時測評和總結反思。每學期召開一次課程總結會,及時總結課程的實施情況,解決存在的問題,展示優秀教師的成功經驗。
以課程的目標和特征為評價依據,樹立重參與、重過程和重發展的整體評價觀,強調評價主體與方式的多元化、評價內容的綜合性與全面性、評價標準的合理性與科學性,以及評價方法、手段的多樣性。
生態農業課程通過項目式的教學設計,讓學生通過科學的觀察和思考、科學的實踐及對科學理論的檢驗活動,學會學習,學會解決真實的問題,培養了學生追求真理、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和創新精神;通過自主的參與、體驗、發現和探究,讓學生獲得文化知識、體會尊重生命、承擔社會責任、形成生態意識;通過參與課程,讓學生有機會將課堂上獲得的知識、技能進行再思考、梳理和運用,從而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有趣的設計思路,形成尊重事實、善于質疑的科學態度,進而實現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