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根華
(虞城縣教師發展中心(附屬小學),河南 虞城 476300)
不管是多大年紀,在時代變遷中,學生都是一個國家的未來,也是民族的希望,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關鍵。愛國應是所有中國人刻在基因中的一種精神。所在現代教育中,應用知識喚起現代學生家國情懷,融合時代特點,聯系家國命運,對教育內容進行豐富,最大限度擴展教育途徑,將愛國主義教育充分貫徹與落實在學生成長過程與各個環節中,有效實現教育教學課堂內外以及線上線下教育的同頻共振,促使愛國主義精神能夠做到代代相傳。而教師作為現代教育中的執行者,應根據新時代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教學現狀,增強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進而充分探索現代學生愛國主義教育途徑,讓學生邁向正確人生道路,切實實現其人生目標。
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教學活動時,教師要最大限度考慮實際教學內容以及教育目標與學生的身心發展水準等多方面影響因素,確保在活動中能貫徹與落實黨與國家教育教學方針。在《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剛要》中清楚指出,在新時期發展中應增強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教學,這也是時代變化使然以及學生使命應然,所以在教育中應從知、情以及意和行四個維度進行把握。在此基礎上,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教學活動需要更關注其現實性,只有這樣,學生才可以在相應活動中明確意識到世界在不斷變革,進而增強其愛國情感,對學生厚植家國情懷,充分錘煉學生的高尚品格,使其能形成強國之志,把愛國主義情感轉變成實際行動,切實踐行報國之行。
愛國主義教育教學活動是現代愛國主義教育相應內容的重要載體,可以利用文體藝術活動以及主題教育活動與社會實踐活動等相應活動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并且在不同愛國主義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所承載的教學內容也不同。比如清明組織進行祭奠英烈的活動就承載著英烈不畏犧牲與報效祖國方面的教育內容。而愛國主義陣地教育教學活動則是承載著培養學生歷史責任感以及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教育內容。除此之外,傳統文化類教育教學活動則是承載著現代學生對于民族精神傳承和提高學生民族自信心的重要教育內容。
愛國主義教育教學活動中具有活動形式多樣性的特征,其多樣性特征能夠呈現在活動形式多樣上,所以可結合活動表現形式,把愛國主義教育教學活動劃分成行動型以及體驗型兩種。同時其多樣性還呈現在內容方面,結合活動內容,能夠把愛國主義教育教學活動劃分成歷史文化型以及時事政治型以及經濟生活型或是時代主題型。愛國主義教育中多樣性活動能夠從國防教育與國情和民族團結等多方面體現出愛國主義教育教學內容,同時也可以擴展愛國主義教育教學實施途徑,進而為教育開展提供有力的支持條件,提升愛國主義教育教學有效性。
在近些年我國格外重視愛國主義教育教學基地建設和發展,并鼓勵校方主動積極組織學生對愛國主義教育教學基地進行參觀。從教育資源方面來看,現代愛國主義教育教學基地的建設極大程度上豐富了現代教育中愛國主義教育教學資源,尤其是歷史文化遺址以及革命領袖的紀念館,還有博物館等,都蘊含著極為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教學資源,有著非常高的教育價值。我國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深厚歷史傳承,不管是在物質文明方面,還是精神文明方面,都有著極大的成果。比如學校能夠組織學生進行“我的祖國·我的家鄉”方面愛國主義教育研學活動。在進行活動之前,校方應先組織相應教師對本地的愛國主義教育教學基地開展深度研究,并制定詳細研學計劃與研學過程中各種系列活動的安排。就以對歷史博物館進行參觀為例,教師應在進行參觀之前就設計好主題,以該主題為核心設計任務,讓學生可以在研學中主動收集資料,以此完成任務,進而提高研學活動教育教學價值。
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教學是一項具有系統性的工程,需要社會以及學校和家庭三方合作,一同發力,形成良好教育氛圍,為學生建設互相信任以及互相溝通和互相促進的高質量愛國教育教學環境。而家長不僅是學生的第一任教師,是學生進行學習的首位啟蒙者,也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教學的先行者和幫助學生構建正確理想與信仰的重要人生導師,所以學生的家國情懷初步形成,就是由家庭建立的。另外,社會與學校也承擔著對于學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教學的重要責任,從學生日常生活與學習方面的教育,到學生人生規劃的引領,都是由社會以及學校和家庭三方一同引導的。所以三方在教育中應形成合力,最大限度發揮其聯動效應,進而把抽象觀念轉變的更加具體化以及人格化與形象化,有效為學生創設健康成長空間,以此提高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教學效果,對學生民族認同精神進行充分培養。只有對學生的社會與家庭責任意識進行培養,才能增強學生責任感與家國認同感。因此,校方應豐富相應愛國主義教育實踐活動,促使學生能夠在活動中對我國發展史有足夠的了解,基于現實,對未來進行展望,最大限度激發學生實現我國名族偉大復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促使學生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從而對愛國主義精神本質、內涵進行理解,增強學生自身的民族認同感。
好的環境能為教育者提供高質量教育資源。同樣,壞的環境也會影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逐漸形成不良思想。而學校作為學生進行學習與生活非常重要的場所,同時也是對學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教學的重要陣地,所以校方應為學生創設愛國主義教育教學氛圍,保證學生能對我國傳統文化形成正面清晰與明確的認知。比如校方能夠在學校空白的墻壁以及宣傳欄等角落設計些和愛國主義教育相關的圖畫、故事等,可以是五星紅旗,也可以是革命先烈畫像,或是典型愛國主義故事海報以及傳統意義上愛國主義內容圖片等添置在學校的走廊以及教室墻壁上,還能在學校內定時為學生播放愛國主義內容的歌曲,以此激發學生相應愛國主義情懷,使其能深刻了解與理解我國傳統文化。除此之外,校方可以組織學生參觀具有愛國主義特色的基地,包括但不限于烈士故居與紅色基地等,增強對愛國主義教育教學內容宣傳,為環境賦予“新”和“活”的教育教學氣息,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通過相應實踐調查能夠發現,大多數學生對于我國傳統節日與習俗并不是十分了解。像是端午以及中秋等學生比較熟悉的傳統節日,很多學生也只是了解一些非常大眾的節日習俗。除此之外,外來文化與現代網絡環境中各種良莠不齊的文化信息等,都會對現代學生的思想價值觀建立造成影響。因此增強民族傳統節日方面教育,提高學生對于民族的感情歸屬,強化學生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成為一件刻不容緩的事情。比如在清明節的時候,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參加“清明祭英烈”類型的主題教育教學活動,并讓學生在“我以真心繪英雄”的教育活動中,讓學生進行繪畫比賽,將自己心中的英雄用繪畫的方式展現出來,或是組織學生進行朗誦比賽,將各種英雄事跡作為材料,有效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其次教師可以結合端午節以及中秋節和重陽節與元宵節等相應傳統節日,設計不同主題活動計劃,傳統節日活動的進行符合我國社會主義精神家園建設的客觀需求,對于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也有十分積極的影響。
在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時,教師應對教學方式進行創新,通過多元化教學措施,讓學生具有正確情感態度。在傳統教育教學中經常會忽視實踐教學,對于愛國主義教育良好發展產生極大影響。而在新時期教育背景下,教師是需對教材內容和教學模式等方面開展深入探究,根據時代特征,基于社會發展對于人才的需求,選擇科學合理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能夠在學習中真實地體會時代發展產生的變化。比如小組協作教學法以及混合式教學法,還有線上教學法與實踐教學法等,這些都是新興的教學方式,而在現代愛國主義教育教學中,教師就能夠使用以上教學方式,充分激發學生對于祖國,對于民族的自豪感。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把“怎樣看待中國傳統文化”作為教學主題,組織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活動,引領學生通過小組的方式開展社會調研。而在進行社會實踐活動之前,教師能夠為學生進行調研指明方向,使學生可以依據相關要求開展社會調查。另外在進行調研時,學生可以將不同年齡階段的人群當成調研對象,充分了解我國不同年齡階段人群對于相應傳統文化的了解。最后在完成調研之后,學生可以把進行調研的結果詳細整理成書面報告,進而對我國傳統文化發展和社會大眾愛國主義精神進行深入分析。利用社會實踐,教師能夠有效強化學生對于我國傳統文化了解與認識,讓學生可以在實踐中逐漸提升愛國主義精神。
在現代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教學中,教師需充分增強互聯網教育資源的應用,加強和學生之間的互動。教師應對互聯網教育予以足夠重視,通過學校網站以及微信公眾號等方式,定期為學生分享相應愛國主義教育教學內容,為現代學生開展愛國主義知識學習提供線上學習平臺。而網絡愛國主義教育平臺的構建不僅提升了教師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便捷性,同時也提升了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學習的質量與效率,對于現代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另外教師可以通過互聯網信息,不斷為學生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內容。在相應課堂教育教學中,教師也能為學生播放和愛國相關的影視資料,為學生展示和愛國主義相關的實例等,讓學生可以在其中受到啟發,充分意識到現代國家發展和自身發展之間的緊密關系,從而形成愛國主義情懷。最后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使用,對教學內容進行優化,最大限度擴展教學途徑,進而為學生良好身心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紅色文化記載了我黨波瀾壯闊、可歌可泣的光輝歷史,是我黨的一種精神食糧,也是激勵我黨不斷戰勝一個又一個困難的精神支柱,是我黨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一筆重要資源。課題組在課題研究過程中,十分重視利用紅色文化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比如2021 年“建黨100 周年”,全國上下舉行了多次慶祝活動,課題組成員抓住這個教育契機,在學校舉行了“一顆紅心永向黨”系列活動,比如手抄報比賽、歌詠比賽、講故事比賽,等等。通過各種比賽,把愛黨的種子種植在學生心里。當前,網絡的發展以及學校硬件設施的完善,給課題組帶來了課題研究的便利條件,同時利用學校這個陣地,也能及時教育學生愛黨愛祖國教育。可以組織青少年學生網上瞻仰革命遺址,參觀紅色旅游景點、革命博物館和紀念館,學習革命英烈事跡等等,同樣可以達到育人又育知的雙效果,對學生愛國主義精神進行充分培養。
在新時代飛速發展背景下,愛國主義教育教學活動應秉持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統一的教學方式,以科學理論和實踐活動對學生進行培養。過去愛國主義教育教學主要是通過課堂教學進行,教師教學一般都是以理論知識教授為主,導致課程學習缺少生氣,學生關于在這方面知識學習上缺少熱情,教育效果也不夠理想。而將課程教學和活動教育進行融合能夠有效改變傳統愛國主義教育中存在的不足。教師應在實際教學中主動積極滲透相關愛國主義知識,為學生設計課后作業時,應有意識的為學生布置小組實踐活動任務。
比如在進行有關“親情之愛”方面教學時,教師應在教學中重視培養學生家國情懷,促使學生可以意識到大愛和小愛的區別。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針對《陳情表》一文進行深入探究,體會其中包含的“孝文化”,讓學生對孝和忠、家和國進行獨立思考。另外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教學活動的組織應符合時代發展趨勢。作為教師需引導學生通過“小家”思考作為“大家”中一員,要怎樣盡孝盡忠,進而建立和時代發展相符的現代化孝道觀念,強化學生家國情懷。
道德與法治課程教育教學是現代愛國主義教育教學活動落實的重要途徑,教師應重視體驗活動和實踐活動的充分融合,切實拓展愛國主義教育教學活動實施渠道,豐富教育內容體現形式,從而提高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對于學生的吸引力,以此激發學生參加互動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同時加強體驗活動和實踐活動兩者的融合有利于升華學生愛國主義情感,促進學生品格品質良好發展。
比如在日常教育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對教學資源進行整合,收集相關電影與記錄片資料,在教學中組織學生觀看。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演講以及朗誦和歌唱等比賽,利用一系列的實踐體驗活動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陶冶其情操,有效喚醒現代學生內心潛藏的愛國情感。或是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構建志愿者分隊,通過利用課余時間,領著學生加入到日常勞動活動中,為學生提供更多接觸社會生活的實踐機會,體會現實生活平臺,促使學生能夠在實踐中了解自己在社會發展中起到的作用與價值,意識到奉獻的意義,進而真正理解什么是愛國主義精神。
在新時代發展中,提高學生愛國主義情懷,對于社會與國家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傳承與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更是實現我國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動力源泉。而學生作為未來人才培養的重要儲備力量,只有其具有充足愛國主義情懷,才可以更好為我國現代社會主義事業建設做出貢獻。同時,愛國主義教育應和國家發展趨勢進行統一與協調,保證與時俱進。為此教師應注意在實際教育活動中切實做到貫徹落實共產黨教育方針,增強學生愛國主義情懷。另外在現代學生愛國主義教育中,還需對愛國主義教育實施途徑進行深入探究,進而促使學生身心可以得到良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