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娟
(山東省威海市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第一中學,山東 威海 264200)
在“五育并舉”教育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不僅要傳授學生相關的知識理論,加深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理解,以便學生能形成牢固的理論基礎;又要重視對學生道德教育的強化,確保他們能將所學的內容應用到實際生活中,最終成為一個德才兼備的人。為了做到這一點,教師應避免用傳統教育模式中“灌輸式”“填鴨式”等相對枯燥、抽象的方式傳遞理論知識,而應立足于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道德教育目標,制定多樣化的教學方案,以便學生能快速進入到學習狀態中,獲得學習質量的明顯提升。
健全的人格,是學生成才的關鍵。在信息時代,若是學生未能形成健全的人格,在學習上不能與其他學生相互幫助,一起探索知識的奧秘;在生活中沒有遵守公共秩序,永遠只顧自己的利益;在工作中缺乏基本的責任心,未能以飽滿的態度面對工作,那么他們多半是很難獲得長遠發展的。思政課堂中道德教育活動的開展,有助于學生道德水平的提升。學生通過案例學習、參與相關的德育活動,將逐漸學會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思考,將懂得誠實守信的重要性,將會從偉大的人物身上汲取成長養料,將走出自私自利的局限,以更為廣闊的胸懷擁抱世界,這對于其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質是非常有幫助的。
著名哲學家馬克思闡述了“人的全面發展”說,即“發展”是人的智力與體力、道德品質與才能等統一的發展。初中教育應是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唯有如此,學生才能成為一個優秀的建設者。以往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受應試教育觀念影響頗深,在日常教學中,過于關注學生是否掌握了課本上的知識,而沒有看其是否將書本上的知識用到實踐中,尤其是德育方面的知識。受此影響,學生只知道提升成績,而沒有落實,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個人思想品德的提升。從長遠的角度來看,這對于他們未來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而道德教育活動的開展,則可以避免這種情況。學生在德育課堂上,其審美能力、鑒賞能力等有了明顯提升,他們懂得了真善美的真諦,更知道如何去創造真善美。隨著被別人贊美與感謝的次數增多,學生落實德育內容的想法日益強烈,這對于其形成良好品質,獲得自身的全面發展是大有裨益的。
學生是德育課堂上的主體,教師在開展德育教育活動時,唯有從學生比較喜歡的元素入手,采取他們較為喜歡的方式闡述德育內容,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故而,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利用各種舉措,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便他們能掌握更多的德育內容,并將其落實到實踐中,成為約束自己不良行為的重要工具。
初中學生由于道德基礎不同、落實道德內容的能力不同等因素,在學習同樣的道德內容時,會呈現出較為明顯的差異,即有些學生迅速掌握了德育內容的含義與精髓,并嘗試將其應用到實踐中,以便能實現知行合一的學習目標;有些學生礙于各種因素,對于德育內容抱以抵觸情緒,更別提落到實處了。這是一種正常的學習現象,對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應給予學生高度的尊重,并根據他們的實際情況,制定針對性與個性化較強的教育方案。想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就需要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了解他們的多元化需要,然后將這些內容作為開展道德教育活動的核心,確保課堂學習可以充分滿足學生的求知欲,為其掌握德育知識,形成良好的道德觀念創造有利條件。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應充分認識到,道德教育知識傾向于理論,若是采取一味講述的方式,學生不免會有些厭煩,甚至產生厭學情緒,這對于學生的健康成長是極為不利的。其次,部分道德知識相對深奧,憑借學生的認知水平,是遠遠不能體會其含義以及實施的必要性的。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的效果,教師應注重道德理論與道德實踐的結合,既重視理論教學,引導學生切身體會到良好道德品質形成的必要性與重要性;又注重教學實踐,為學生創設更多的實踐的機會,讓他們可以將所學內容用出來,從而獲得更為豐富的學習體驗,為其綜合素質的提升,提供必不可少的支持與助力。
初中學生的閱歷相對較少,理解能力相對較弱,在學習道德內容時,很難獲得深刻的學習體驗,因此學習效果相對較差,不能深及思想品德內容的內涵與精髓。情境教學法的應用則可以改善這種情況,它可以讓學生在身臨其境中獲得較為深刻的感悟。作為學生良好品德的塑造者,教師可以圍繞授課內容,利用各種工具,為學生創設扮演角色的機會,以便學生在實踐參與中獲得思想的洗禮與升華,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效果,為其日后成為品學兼優的人提供必要支持。初中階段的學生思維相對活躍,教師可以從學生較為感興趣的話題入手,引導學生運用語言、動作等將劇中人物的心理活動表演出來,一方面,滿足學生的表演欲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另一方面,促使其形成較為深刻的德育體驗,為其日后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完成德育教育目標創造有利條件。
比如在學習《誠實守信》時,教師可以引入學生較為熟悉的故事《曾子殺豬》,讓學生分別扮演孩子、妻子與曾子,再現故事的內容。期間,學生可以適當加入自己的理解,促使故事在沒有違背核心主題的基礎之上,變得更加有趣更加精彩。起初學生礙于道德水平有限,不太理解曾子的做法。在生產力較為落后的古代,一只豬遠遠要比現代重要。實在沒有必要為了哄孩子,而選擇殺豬。更何況曾子的家庭并不富裕,曾子完全可以告訴孩子,媽媽騙人是不對的,以后他可不能這樣學媽媽;又或者讓妻子日后改正即可,遠遠沒有必要殺一頭豬來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但隨著角色扮演的深入,學生漸漸理解了曾子的行為,他這是在言傳身教,告訴孩子應誠實守信,要么不做出承諾,要么做出承諾之后就要遵守。這些深刻的體驗,會促使學生漸漸明白曾子的良苦用心。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將更愿意以誠待人,約束自己的行為,這對于其形成正確的道德觀是非常有幫助的。
時間允許的情況下,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故事情節做出適當的改編。比如曾子并沒有意識到誠實守信的重要性,而沒有殺豬,他的孩子會怎么樣?又或者曾子選擇殺豬,但妻子極力阻止,兩人之間會有什么樣的對話?再或者孩子意識到殺豬的嚴重性,表示自己懂得了“誠實守信”的道理,日后也會遵守,曾子又會怎么做?這樣一來,既增加了學生對故事內涵的認知,便于其理解“誠實守信”的必要性;又鍛煉了學生的創作能力、想象力、表演能力等,對于其日后綜合素質的提升是非常有幫助的。
現階段,有許多中學生難以將道德知識內化成道德品質,他們在參加《道德與法治》的考試時,可以根據所學過的內容,表達一些較為高尚的觀點,然而在實際生活中卻表現得自私自利,很難做到知行合一。如何才能促使學生發生根本性的改變,體現出《道德與法治》的育人作用,是諸多教師需要注重考慮的事情。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說:“過什么樣的生活就成為什么樣的人。”在滲透德育教育內容時,教師應以學生的實際生活為切入點,構建高效德育課堂。唯有如此,才能調動學生的真實情感,促使其在體驗與實踐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完成“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學習目標。
比如在學習《尊重他人》時,在導入環節,教師可以借助于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樓層保潔人員、公交車司機、導游等工作的照片(全部是沒有做到位的),然后請學生指出他們的不足之處是什么?應該如何改進?如果你在旁邊,你會對他們說一些什么呢?等學生回答完畢,教師可以請學生回憶自己在生活與學習中是否也犯過這樣的錯誤?當時他們是怎么想的呢?以后應該怎么做呢?以便學生通過反思,逐漸體會到尊重他人的意義。等學生具備了一定的基礎之后,教師可以提高問題的難度,比如請學生探究“尊重是不是比幫助更重要”這個話題,要求學生談談自己的理解。比如引入新聞事件:“你如何看待杭州圖書館允許乞丐進去讀書的行為?你覺得圖書館做得對嗎?為什么呢?”又或者“我們是否需要尊重不道德,甚至是違法亂紀的人?我們應該以什么樣的態度面對他們?”學生在回答的過程中,對于“尊重他人”的含義也理解得更為深刻了,這有助于他們真心認同這些道德品質,對于他們日后落實到生活中是非常有幫助的。
初中教師應充分意識到,道德教育僅僅依靠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還應創設相應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得以鍛煉,從而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因此,教師應根據德育目標與授課內容,盡可能為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促使他們將學習到的德育內容落到實處。
比如組織學生前去養老院、孤兒院等地方進行慰問活動。學生在與孩子的嬉鬧中,在與老人的聊天中,會逐漸體會到幫助他人的快樂。尤其是在獲得孩子與老人的認可時,他們會收獲滿滿地成就感,這對于他們形成助人為樂的品德是非常有幫助的。教師可以在旁邊記錄下學生參與慰問活動的全過程,以供日后開展相類似的實踐活動提供相應的參考資料。
比如開展探究性學習活動。譬如撰寫道德論文、完成調查報告等。教師可以根據授課內容,設置相關的主題活動,然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深入一線參與調研活動。例如調查一下家鄉植樹的情況。想要完成這個任務,學生就需要去走訪植樹部門、詢問植樹人員等。起初學生礙于調查經驗有限,可能會遇到許多困難,比如不知道向誰詢問?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問題、無法分辨信息的真假、不知道如何撰寫報告等。但隨著實踐經驗的增多,學生將會漸進掌握調查的訣竅,懂得如何去分析所獲得的數據信息,如何解決調查過程中所遇到的難題,這樣一來,學生既掌握了與植物有關的信息,便于他們切實意識到植樹的重要性,從而形成良好的環保意識;又使探究能力、表達能力、邏輯能力等得到明顯提升,這對于其獲得個人綜合素養的提升是非常有幫助的。此外,學生還逐漸形成了合作意識,在日常學習與生活中,他們將極力消除自私自利的想法,從集體利益、班級利益等角度看待問題,這有助于其擁有合作精神,便于其獲得較為長遠的發展空間。
比如在國慶節到來之際,組織學生用各種形式表達對祖國的熱愛。可以是繪畫,可以是寫文章,可以是手抄報,總之形式不限,只要符合愛國的主題即可。由于沒有統一的標準,學生可以自由選擇自己較為喜歡的方式,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這對于其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是非常有利的。對于較為優秀的作品,教師還可以將其張貼在“優秀欄”中,以供其他學生參考與借鑒。
總而言之,道德教育活動的開展,對于中學生現在以及未來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應充分認識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學中主動滲透德育內容,積極引導學生學習德育知識,以便學生能樹立正確的世界觀,最終獲得道德素養的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