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偉
(天津市寶坻區第八中學,天津 寶坻 301800)
2022 版新課標頒布后,家國情懷作為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在初中歷史學科教學越來越注重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背景下,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初中生應該具備的核心素養之一。當下,家國情懷有了新的發展,包括家國同構、共同體意識和仁愛之情等內容,其實現路徑強調個人修身、重視親情、心懷天下,與民族精神、愛國主義、鄉土觀念、天下為公等傳統文化有重要的聯系,并對這些傳統文化進行超越。家國情懷是一種責任和擔當,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是促進民族發展的力量來源。所以,教師在注重學生掌握歷史基礎知識的同時,還要充分認識到家國情懷教育的重要性,深入挖掘教材的家國情懷內涵,并在教學中融入家國情懷教育,促進學生全面健康成長,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和歷史觀念。
家國情懷的培養,不僅是歷史教學中的人文目標,也是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師關注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這能讓農村學生從歷史觀出發,理性看待國家和世界,從而養成正確的思辨力和認知力。家國為一體,有家才有國,國在家才在,每一個小我的成就都促進了國家的發展和壯大。正如顧炎武所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幾千年,正是因為不管在什么時代,都會有一批又一批的仁人志士為了國家和民族的發展而殫精竭慮。所以,教師要牢牢抓住家國情懷這個核心素養,讓學生認識到自我在當今的價值,發掘學生的愛國情感和為國奮斗的意識。基于此,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歷史學科知識的歷史性、文化性、教育性以及工具性。這不僅能夠促進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還有利于學生健全人格的養成。
當農村學生在學習歷史時,了解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后,必然會被這些傳承千年的文明所震撼。這些浩瀚如海的歷史文化,不僅會沖擊到學生的思想,還有利于在學習中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心,增強民族自豪感。當今社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越來越受到世界的關注,家國情懷影響下的初中生更有文化傳承意識,他們在學習中會自然而然地深入了解、探究傳統優秀文化,進而更好的傳承文化。在當今全球化時代,在國家日益強大的今天,在不斷凸顯文化軟實力,外來文化不斷沖擊國人的今天,如何有效傳承傳統文化,弘揚紅色文化,樹立文化自信等家國情懷教育,讓每一個農村學子的家國情懷種子生根、發芽、長成參天大樹相當重要。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可以通過對比中西方文化差異,讓學生更深刻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文化自信,從而更投入到學習中,既提高了課堂效率,也有利于家國情懷的進一步增強。
因為時空的阻隔,大多數初中歷史學科知識都離農村學生的現實生活久遠,加之老師授課方式也會影響學生對歷史價值和意義的理解。因而如果不深入挖掘,學生很難深入了解知識背后蘊含的歷史價值和意義。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則能夠很好地解決以上問題,當學生在情感上生產生了共鳴,就會有強烈的深入學習歷史的欲望,從而不論是課堂還是課余都會不由自主地去學習和思考,主動地去挖掘更多的歷史文化知識。例如,在進行七年級中國古代史的教學時,可以讓學生在了解兩晉南北朝發展歷程的基礎上,再具體學習東晉王朝北伐失敗的原因。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肯定會受到歷史人物的感染,產生繼續學習的興趣,進行深入學習。這不僅能加強學生的家國情懷,也能讓學生更全面深入地掌握各類歷史知識。
歷史課堂教學是家國情懷教育最直觀、最重要的途徑。教師要不斷挖掘教材中家國情懷的內涵和精神特質,不斷積累、長久堅持。家國情懷的教育,要達到潤物無聲。課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查閱與本課相關史料信息,進行選取、甄別、思考,從教材中去積極挖掘、認真提煉其中深刻的文化內涵,優化歷史教學的內容。而無論是章節安排還是內容選擇,部編版初中歷史教科書與其他歷史書籍相比較都更加客觀、真實,能夠給教師教學提供更多的思考角度和方向。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時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內涵和資源,并提取出來,融入到教學設計中。這不僅能讓學生更直接感受到歷史文化中蘊含的家國情懷,還能讓學生對歷史有更深刻的認識,促進責任感的養成。例如,在對八年級上冊五四運動進行教學時,教師首先可以引導學生了解五四運動發生的直接原因和間接原因,然后讓學生排練巴黎和會情景劇。學生在排練情景劇的過程中,會更加深入地體會當時的屈辱經歷,從而迸發出更強烈的愛國情感。教師在學生表演完之后,適當總結引導,讓學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弱國無外交”,激發學生的民族責任感。初中歷史教材中每個板塊的內容都蘊含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教師要引導學生走進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從歷史興衰、王朝更迭、人事變遷中體會家與國的關系,增強家國情懷。
家國情懷教育的實施過程,不僅要有理論知識的引導作用,更要有實踐活動的強化作用。如果僅僅只是空洞的說教,既會讓學生覺得無趣、乏味,還很容易讓學生產生厭煩情緒。歷史情境的構建能有效解決這個問題,讓學生進入到情境中,和人物對話,理清事件發生的過程。例如教師可以在八年級上冊甲午中日戰爭與瓜分世界狂潮這個內容的課堂導入環節播放《甲午海戰》的電影片段,給學生視覺沖擊,更加直觀的感受這段歷史。然后開始構建情景,讓學生將自己代入到鄧世昌,小組討論“如果你是鄧世昌,你會怎么選擇?”這一刻,學生仿佛跨越了百年歷史,變成了鄧世昌,想他所想,做他所做,還感受到了他身上的英雄氣概和舍生忘死的大無畏精神。接著教師可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和討論,在分享中進一步豐富學習體驗,加深理解。與此同時,教師可以播放電影《八佰》的剪輯片段,讓學生體會到即使彈盡糧絕也絕不投降妥協的無畏精神,感受到戰爭的無情,現實美好的生活都是由無數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青春拼搏出來的。在這樣的情境構造中,學生不再局限于書本上一板一正的歷史知識,而是感受到中國人民不屈的靈魂,不朽的豐碑。教師再適時引導學生珍惜當下,美好的生活背后是先烈們的鮮血,從而珍惜生活、感恩付出,樹立永遠都要堂堂正正做人的信念。
歷史故事背后不是簡簡單單的誰干了什么,而是涵蓋了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知識,對于當下的學生成長有很重要的作用。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不斷了解時間變遷背后的歷史故事,不僅能豐富知識,還能在故事中獲得經驗和啟發,更深入地了解家和國之間的關系。而且,歷史故事富有趣味性,講課時穿插一兩個歷史故事,既能激發學生興趣,也能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在聽故事中接受家國情懷的熏陶。此外,除了課堂,課余時間也是一個非常好的學習時間,教師要引導學生充分利用這個時間,把在課堂上對歷史故事產生的興趣延伸到課后,發揮主觀能動性,從老師說變成我要知道,發掘生活中隱藏的歷史故事。例如:在進行辛亥革命這段歷史的教學時,就可以采取小組合作、自主發現的方式。教師先把學生平均分成幾個小組,然后引導學生通過查閱相關資料、上網搜索相關內容、走進社區追尋英雄足跡等多種多樣的方式完成初步的預習任務。然后,以小組形式在班上進行匯報,將預習過程中了解到歷史故事、印象深刻的歷史人物或者現實生活中發生的一些相關事情和同學們一起交流分享。這樣不僅能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知不覺就學到了知識,避免了課堂授課的乏味,還能讓學生對辛亥革命這段歷史有更深入的了解,從而增強民族責任感和愛國情感。而在進行八年級上冊工農紅軍長征歷史的學習時,教師就可以充分利用歷史故事的吸引力,在教學過程中加入經典的英雄故事——強渡大渡河。紅軍長征已過去近百年,離學生的生活遙遠,所以教師在上課時要先交代清楚故事背景,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大渡河》影視片段,讓學生直接感受到故事背后的悲壯。當學生融入到故事中時,自然而然就會被17 名勇士的英勇無畏、無私奉獻的精神所感染,產生共鳴,達到共情,由內而外迸發出愛國護國建設國家的力量。此外,教師要挑選感染力強的歷史故事進行穿插,只有激發學生共鳴,才能真正發揮作用,真正讓學生體會到何為家國情懷。
培養家國情懷,學生首先要明確自己中國人的身份,形成正確的國家觀,然后再放眼世界,世界是民族的,民族也是世界的,從而感悟具有中國特色的家國情懷。因此教師需要不斷增強家國意識,提高認識水平和教育能力,只有具有一定水平和能力的教師,才能做好引路人,開闊學生的視野,增長學生的見識,做學生感悟家國情懷的窗口、與世界對話的橋梁。此外,當今世界發展和而不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越來越受到全世界的重視,也被越來越多的實踐證明,人民命運共同體是大勢所趨。基于此,每一個中華兒女,尤其是作為民族未來的學生,更應該在培養家國情懷的前提下,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充分認識世界發展格局,做時代的接班人,而不是民族的淘汰者。例如,教師在教授九年級下冊明治維新的內容時,可以先師生共同回顧中日兩國在十九世紀時的歷史,學生回顧后就會發現兩國都曾遭受到侵略,可是卻在之后走向了不同的道路。不同的發展走向,必然會引起學生的疑問和探索的欲望。在這個基礎上,再去學習明治維新運動,兩相對比之下,學生對明治維新運動對日本發展所帶來的巨大影響就會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也會再度思考推動中國發展的運動和變法所帶來的影響。中華民族是一個堅貞不屈的民族,回顧幾千年歷史,尤其是近代的侵略史、屈辱史,無論遭受多大的磨難,總會有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為了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拋頭顱灑熱血,不斷為國家的發展和建設而上下求索。甲午中日戰爭到洋務運動,再到戊戌變法,世界各國日新月異,中國人也從未停止過救亡圖存的腳步。世界在發展,中國也在發展,在這樣對比思考下,學生的思辨力得到了鍛煉,認知水平也得到了提高,能夠更理性的看待人類命運共同體之下國家和國家之間的關系,與此同時更堅定為國建設的情懷。
例如,教師在教學辛丑條約這段歷史時可以先讓學生了解辛丑條約簽訂的內容和簽訂的過程,對比清政府的屈辱和美方代表的傲慢,能讓學生產生強烈的憤怒之感。接著教師再講述在那個年代國人為之做的努力,從1901 年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到1911 年爆發辛亥革命,再到1921 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在混沌黑暗中點亮一簇希望的火光,為整個國家整個民族帶來希望。然后再讓學生反觀當下中國的強大和在世界上的地位,讓學生在對比中明白,只有自己不斷奮發向上,不斷努力拼搏,國家才能發展,社會才能進步,人們才能幸福。學生在這樣強烈的家國情懷熏陶下,在中外對比的思辨下會更加明白,自己作為學生要傳承這種精神和意志,進而發奮學習,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奉獻自己的力量,從而實現家國情懷的升華。
讀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鑒今。學習歷史對于一個民族的未來尤為重要,而在初中階段的歷史學科教學中滲透家國情懷教育對于培養一個具有健全人格的人來說也尤為重要。這是立德樹人的教育總目標的體現,也是新課標開展素質教育的良好途徑。因此,每一位歷史教師都應該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明確家國情懷教育的重要性,不斷學習、創新教學模式,開展更高效的教學活動,促進學生體悟和踐行家國情懷,提升歷史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