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莉
(江西省景德鎮市第十三中學,江西 景德鎮 333000)
閱讀是初中英語教學過程的重難點,其是學生對英語學習程度的外在體現,對學生的語言應用、文化素養以及學習能力等內容進行了有效融合。教師既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也要培養閱讀興趣,讓其掌握閱讀方法,建立起閱讀與寫作等方面的聯系。互動式教學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運用,改變了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態,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在強化教師英語教學水平的基礎上,也實現了對學生能力的提升,有利于英語教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互動式教學是一種先進的教學模式,從多角度審視,能夠看出該教學模式已基本適應了現代教育思想。在社會等各方面因素的驅動下,教育活動中的自主行為成為當下的潮流,該教學模式秉承這一理念,對教學活動進行滲透,對教師的教學任務與學生的知識接收效率提供了有力保障。但仍有部分學者認為,教師應在互動式教學中占據主導,學生的學習效率才可能達到預期效果,如果教師失去了主導地位,那么學生的學習效率將無法實現最大化。但即使如此,互動式教學的功能性與合理性也不能被社會否認,其實現了師生的平等互動,同時為當前初中教學質量提升奠定了基礎。
因“成績第一”思想始終存在,初中英語教學對閱讀教學缺乏應有重視,未能制定系統化的閱讀標準,僅認為學生只要能夠獲得大題分數,閱讀按照模板答題即可,沒必要單獨開設閱讀課程。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學生也認為閱讀沒有其他項目重要。在教學過程中,教學理念是教學的方向,決定著教學質量的優劣。初中英語教學至今仍停留于傳統應試思維框架內,并被其所束縛,依然將課堂當作人才培育中心,教師在教學大綱與考試要求的引導下,過于關注基礎知識與技能教學,始終將視角停留于成績提高。在這種滯后性的教育思維下,教師忽視了閱讀對語言能力提升的關鍵作用,從而導致閱讀目標無法實現。
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是初中英語教學的主要任務,這個任務的完成還需要英語教師及學生的共同努力。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都較為單一,不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部分英語教師在課堂上采用傳統的“講解+ 練習+ 運用”的教學方法,不利于激發學生主動閱讀的積極性。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由于習慣了上課記筆記、下課做練習的學習模式,通常處于被動接收地位。在課堂上,多數學生很少有機會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也很少提出問題或者干脆不開口,這種現象嚴重影響到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
目前適用于中學生的英語閱讀教材異常欠缺,部分學校所使用的教材多是將閱讀訓練附在聽力訓練之后,有些甚至沒有閱讀訓練。那些處于附屬地位的閱讀練習通常缺乏系統性,內容簡短,缺少相關的指導,難以保證實用性。除此之外,市面部分教材的難度又偏高,往往涉及各種專業領域,嚴重脫離了難易程度,因而這部分教材在指導學生閱讀時并未取得較大成效。
提升師生互動頻率能夠營造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可以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互動式教學中,教師可通過預設問題讓學生在閱讀中尋找答案,這樣既能夠讓學生明確閱讀方向,提高閱讀效率,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活躍教學氛圍,增加學生的參與度。
閱讀既是信息輸入的過程,也是提升綜合技能的過程,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進行互動能夠有效打破沉悶的教學氛圍,還可讓學生在教師引導下掌握更多閱讀技巧,不斷提高個人閱讀能力。此外,師生互動與生生互動也能激發學生的閱讀思維,拓寬他們的視野與想象力,促使其學會以多種視角去理解文本并形成自己的認知。
在教學互動環節,師生的心理距離能夠逐漸減小,學生在此過程中也能更好地認識自我并學會合作學習。所以,教師應在教學中持續增強互動性,除了圍繞教學大綱開展教學外,還應在掌握學情的基礎上對學生有針對性地加以引導,促使其身心全面發展。
在互動式教學中,以“Making New Friends”中的文章閱讀部分為例,需注意以下幾方面內容:1.讓學生理解閱讀材料所要表達的內容與觀點;2.讓學生充分掌握文章講述的知識,并能組織這些知識;3.通過小組閱讀,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4.讓學生明白內容如何用各類語法進行表達。
教師引導學生閱讀“Welcome to China”,當學生閱讀后,教師可通過英語提問,學生在教師提問后進行思考,并舉手回答,但學生此時可能無法做出正確回答,因此教師可對其引導think about what the word“welcome”means?到此,學生便明白“Thank You”的含義,從而理清文章的內涵。
教師引導學生閱讀“Where are you from”,充分展示互動思想,例如,教師可在閱讀中扮演一名角色,與一名學生互動閱讀。
教師:Excuse me,are you Tom?
學生:Yes,I am. What's your name,please?
教師:My name is Tina. Where are you from?
學生:I'm from New Zealand.Are you from New Zealand,too?
教師:No,I'm from Australia.and New Zealand is very beautiful.
若學生未能理解教師表述的內容,教師可進行適當翻譯,但翻譯后教師要提出要求,學生在此時應如何作答。該問題提問形式能夠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與想象力,并鍛煉學生的口語能力,從而直接提升閱讀能力。此時學生也會進入思考,并舉手提出自己所想,認為自己應回答“Australia is beautiful,too”。此時,教師應發揮互動式教學的靈活性,再次設問:“If someone praises your country,how should you thank them now?”在明確教師想法后,學生便會意識到真正的答案,并根據教師的詞匯引導再次回答“thank you. Australia is beautiful,too”。當得到教師認可后,學生便會產生成就感,自信心由此提升,但教師此時并不能放棄繼續激發學生思維,并據此提出下個建議:讓學生分小組討論根據文章形式,兩人此后還可如何進行對話。由此,學生的創新思維得到了有效激發,學生之間的團隊協作能力也相應提高。
從上述兩單元的實證教學可看出,互動式教學為初中學生英語閱讀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這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是無法看到的,靈活的互動氛圍與傳統僵化的教學形成了強烈反差。除此之外,如果繼續遵循傳統教學思想,那么教師在文章結束后會讓學生分組閱讀,但這種形式無法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力,固化的閱讀對學生提高閱讀能力也毫無益處,嚴重者會削弱部分學生的積極性。
興趣是支撐互動式教學的根基,但學生在英語閱讀方面并不會快速產生學習興趣。而能否讓學生形成興趣,對于教師則是一個巨大挑戰。因此,引導學生形成閱讀興趣與發展方向,是教師應首先要考慮的關鍵問題。
要想實施有效的互動式教學,教師應大致了解學生的興趣點在何處。教師可私下調查,了解每位學生的興趣,并深入挖掘學生中占比最多的興趣,將其運用到閱讀教學中。例如,若本課程內容與繪畫具有聯系,那么教師便可設計相應的教學環節來激發學生興趣,并在教學活動后,要求學生用英語對名畫進行評價。此外,學生也可選擇自己喜愛的繪畫流派來學習并講述,也可在課堂中與同學進行分享,從而實現集中學生注意力的教學目的。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為學生提供的閱讀文章內容整齊劃一,簡單句式多,復雜句式少,學生不能進行有效的情感投入,文章空洞且缺少內涵。鑒于此,閱讀教學應始終圍繞核心素養培育目標,使課堂更具趣味性,讓學生能在開放性的閱讀空間中思考與表達,由此拓展閱讀范圍,提高閱讀質量與效率。例如,在“My friend”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及時轉變教學身份,將課堂交還于學生,讓學生聯系個人生活,圍繞“如何交朋友?如何與朋友相處?”等進行思考討論。這樣就確定了如何讀,明確了閱讀思路與閱讀內容。將閱讀與學生真實生活聯系在一起,有利于情感滲透。
部分學生在閱讀時不能“走心”,或是拿起書本就盲目閱讀,既無感情投入,所讀內容也十分混亂。面對此情,可通過思維導圖來進行閱讀梳理,補充閱讀內容,優化閱讀細節,從而形成較為完整的閱讀框架。例如,在進行主題“Happy weekend”的閱讀時,教師可通過思維導圖串聯分散知識,對 library,Playground,Children's Palace 等內容進行整合。教師再將每項內容當作核心進行拓展,形成一個層次化的框架結構。此后,再運用長短句的形式表達觀點,合理運用短語,改變閱讀散亂的問題。這樣,在思維導圖的幫助下,學生的閱讀思路更加明確。
基于核心素養培育要求,應經常開展課外閱讀,將閱讀與學生生活融合,由此提升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讓學生獲得與眾不同的閱讀體驗。教師還應關注學生的個人生活,聯系學生的個體認知,堅持由淺入深的原則,讓學生在練習中提升語言應用能力。首先,教師應充分利用學校資源,聯系教學內容創設閱讀計劃,例如,在完成“My home”教學后,教師可在課下指導學生圍繞“My Classroom”進行閱讀訓練。另一方面,有效利用家庭資源完成課外閱讀訓練。例如,在完成“My home”教學后,教師讓學生介紹家庭成員,圍繞家庭生活嘗試閱讀。
在英語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緊密聯系教學內容創設合理的互動情境,以此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促使其以更好的狀態投入進閱讀學習之中。在創設互動情境時,可通過情景對話的方式,這也是較好的互動教學方法,既能夠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與口語水平,也能加深他們對文本的理解。例如,在閱讀“Wetland protection”文章時,教師可創設一個濕地環境惡化,亟待生態保護來解決動植物滅絕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扮演自然保護區管理者、游客、社會志愿者,從自身出發多角度來審視問題,這樣不僅能發散學生的思維,也能深化他們的情感體驗,強化環保意識與社會責任感。
在英語閱讀教學應用互動式教學,既能夠塑造良好的師生關系,也可促進學生之間的有效互動。與此同時,小組合作模式作為一種能夠顯著提升教學質量的方法,與初中學生的心理特點相符合,還可推動互動式教學的深入開展。教師應根據學生的整體情況合理進行分組,讓學生在該情況下開展可做探討,在培養學生合作能力的同時,也全面發展了學生的各項能力。教師可在教學時給各小組設置問題,因每個學生存在特殊性,生生之間也存在差異性,所以可獲得多種解決方案,這樣能夠顯著提升學生的問題分析能力以及團隊學習效率。在小組學習階段,學生在合作中克服了種種困難,培養了團隊間的合作精神以及自主探究的精神。除此之外,在各小組的學習競爭過程中,學生的競爭意識與求勝意識也得到了增強。例如,在“teenage life”教學時,教師可制訂“學生應提倡何種健康的生活方式”教學主題,讓學生根據該主題及掌握的日常生活知識開展討論,在討論結束后,學生可向其他同學展示個人觀點,并據此闡述論據。在各組均展示完畢之后,再讓所有學生選擇出答案最為合理的小組,教師對其進行物質與精神方面的小獎勵。通過開展這類活動,能夠顯著提升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與表達能力。與此同時,在小組合作的基礎上,教師還可開展多樣化的趣味活動,例如辯論大賽、趣味問答等,以此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合作意識,在閱讀學習中快樂成長。
綜上所述,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是基礎教育階段的重要內容。對于初中英語教師而言,閱讀互動式教學是一項語言輸出素養,核心素養培育更是對閱讀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鑒于此,初中英語教師應深入學習核心素養的內涵,立足學生閱讀問題,不斷優化閱讀教學模式,提升自身職業勝任力,在多元化的閱讀教學中提升學生閱讀水平,為英語教育現代化建設貢獻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