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俊華
非遺及其保護概念的提出是以非遺持有人、傳承人的文化自覺為前提的,某種文化形態能否被其持有人、傳承人“視為其文化遺產”是其能否被稱為“非遺”的基本前提。非遺保護的核心就是激發人們的文化自覺。由此看來,保護、傳承、利用、創新是一組有內在聯系的關鍵詞,聯系的主線就是非遺持有人、傳承人的文化自覺,保護是國際組織、政府等外部力量激發非遺持有人、傳承人文化自覺的實踐,傳承、利用、創新三個詞語依次遞進,則強調有了文化自覺的非遺持有人、傳承人要通過自覺傳承、合理利用、不斷創新來確保非遺生命力的,要把自身的命運與非遺的存續緊緊聯系在一起。
如果從我國首個非遺項目昆曲藝術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算起,我國開展非遺保護工作已經有20多年了。回顧這20多年我國的非遺保護工作,我認為成績是十分顯著的。一方面表現在保護理念、理論層面,如“以人民為中心”“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見人見物見生活”等理念和理論,確定了我國非遺保護工作的基本方向。為建立中國特色非遺保護理論體系奠定了基礎。另一方面表現在保護工作的方法、技術層面,如非遺保護法規政策體系、名錄體系、組織機構體系、方法措施體系等的建立,確保了非遺保護工作的順利開展。最為突出的表現則是激發文化自覺、營造氛圍方面的成績、成效,它大大激發了我國各族人民對世代傳承的非遺的高度自覺,增強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心,形成了人人參與非遺保護、爭當非遺傳承人的濃厚氛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創造了條件。
當然,非遺保護工作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化、專業化工程,不僅需要有理念、有技術、有熱情,更需要高素質的復合型的人才,以及培養人才的學科。盡管我們在這方面也有了許多探索,在一些方面已經走在國際前列,但與非遺保護工作的需要還有很大差距。因此急需加強非遺學科的論證和建設,從根本上改變長期正規教育中缺失非遺人才培養的問題。
非遺保護的核心是激發非遺持有人、傳承人的文化自覺。具有高度文化自覺的人,往往是最有智慧和創造力的人,也是最能傳承好、保護好非遺的人。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定義,保護非遺就是采取各種措施以確保非遺生命力。非遺生命力的核心就是非遺持有人、傳承人的文化自覺性、自信心以及傳承力、傳播力和創造力,非遺保護的所有方式、措施(如三大方式及九大措施),只有轉化為非遺持有人、傳承人的“三力”以及自覺、自信的行動,才能真正發揮作用。
“三大方式”是我國提出的搶救性保護、生產性保護和整體性保護三種保護方式,是根據非遺保護工作實際需要提出來的。搶救性保護主要針對已經不能適應現代生產、生活方式,傳承人補足或喪失能力,但仍然有重要價值的非遺,主要通過記錄、建檔等物化手段來加以保存,是一種應急性保護方式。生產性保護就是以非遺自身所有的方式不斷進行非遺自我生產的保護方式。我贊同蕭放老師的觀點,生產性保護不應局限在傳統技藝、美術和傳統醫藥等容易產品化、商業化的非遺項目,而應包括所有非遺項目。要充分尊重非遺項目的生產規律,把非遺項目置于自身生產實踐中,才能真正實現非遺保護的自我良性發展。整體性保護是一種以恢復和重建非遺生態系統來確保非遺生命力的保護方式,每種非遺都與周圍環境構成了自我生態系統,非遺生命力大小不僅取決于非遺自身實踐能力,還受制于內部各要素協調能力及其與周圍環境的互動能力,整體性保護就是保護非遺內部系統、外部系統的整體協調平衡能力。
每個具體非遺項目的保護,究竟采取什么方式來保護,既取決于該項目是否順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又取決于其持有人、傳承人的意愿和能力。外部的干預措施,只有內化為持有人、傳承人的自覺行動,才能真正發揮作用。
非遺主要是通過代際之間口傳心授等精神交流方式傳承的活態文化實踐。非遺的代際性、活態性、精神交流性,導致了非遺自身帶有傳承難、易變異的風險。失傳是非遺天生風險,如影隨身。周圍環境的肯定、持有人的自覺主動及其傳承能力是非遺克服這種天生風險的良方,但不是絕對的和萬無一失的。其中任何一方面出現問題,都會導致非遺傳承的失敗。所以在保護過程中,部分非遺項目出現一些問題是正常的,也是不足為奇的,關鍵是傳承人能否始終保持對非遺保護的初心,保持不斷適應環境變化而創新發展非遺的自覺和能力。
發明并利用工具來滿足自己的需求,是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非遺就是人類適應、改造環境創造出來的精神文化,包括利用制造工具和利用工具的知識和技能,所以利用現代工具傳承、發展非遺本身無可厚非。人們之所以對非遺傳承人利用現代機器開展非遺產品生產持不同態度,不是這個行為本身有問題,而是人們對非遺傳承認識有問題。本人曾用本生態與衍生態兩個概念來分析非遺傳承中的肯定性和否定性狀態,這兩種狀態都不是絕對的,而是不斷變化和互相轉變的。當下,人們對非遺傳承人利用現代機器批量化生產非遺產品持否定態度,是非遺發展歷史中的衍生態現象,遲早會轉變為本生態的。
多數非遺是在傳統社會中創造并傳承至今的,主要采用非正規教育的方式傳承。高校是伴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正規教育,與非正規教育有很大區別。尤其我國高校教育體系,受西方影響較大,對我國非遺較少關注,造成了高校教育與非遺傳承的分離,也造成了大學生與自己家鄉文化傳統的分離。近幾年,隨著非遺保護的發展,許多高校開始開設課程、設立專業開展非遺教育,大大推動了非遺傳承與高校教育的融合發展,也為高校學科教育改革發展和非遺學科建設創造了條件。高校非遺學科建設和非遺教育不僅為非遺傳承開辟了新的道路,有利于培養大批高層次的非遺人才,而且為正規教育與非正規教育在高校的融合發展創造了條件,有利于推動高校教育的創新發展。
非遺學科是個新型學科,它是在對傳統學科、傳統知識結構重新劃分后而產生的學科。從客觀對象看,非遺學具有跨學科性,與傳統學科似乎都有交叉。但從非遺學學科性質來看,非遺是與傳統學科并行的一個嶄新學科。它的新,主要在于它關注的問題很新,它把人與其所創造、傳承的文化表現形式一起作為問題來研究。傳統學科把民俗、舞蹈、音樂、文學等非遺對象視為一個純客觀的現象來分析、闡釋,而非遺學則把這些非遺對象及其傳承人作為一個整體來分析、闡釋,研究這些對象如何被它們傳承人視為遺產并自覺傳承的以及如何被傳承的,并為他們的未來傳承發展提供方案建議。所以,非遺學科不是冷靜旁觀的學問,而是充滿人文關懷的學問。
非遺在本質上是人類在處理人與自然、人與人關系中創造并傳承的知識、技藝、民俗、藝術等精神文化。固然,它們當中一部分能夠轉化為商品,獲得市場價值,但并不能改變其精神文化的本質。我們可以利用非遺商品利潤來獲得非遺傳承經費,但這只是手段,非遺保護真正目的是保護這種精神文化,保護人類創造各種財富的能力,這才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真正動力。所以,市場化、賺取商業利潤,盡管對非遺保護十分必要,但不是非遺保護直接目的,我們應該用“無用之用”的視角看待那些不能直接產生經濟效益的非遺項目。
非遺保護工作最突出的成就就是激發了人民群眾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這是非遺保護和發展最根本的力量。我們要呵護好這種力量,保護好人民為追求美好生活中創造和傳承非遺的愿望及其能力,這是我們在未來非遺保護中要重點關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