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知遙
走過20余年的中國非遺保護,基本上形成了一種文化運動,舉國上下對非遺的重視程度與日俱增。在這樣的氛圍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和非遺項目都得到了空前的重視。從非遺的搶救性保護、非遺的有序傳承、非遺保護之后的開發和利用、非遺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這基本構成了20年的非遺保護歷程。中國已經形成了嚴謹的四級保護名錄制度,也形成了相對完備的傳承人榮譽體系。非遺保護的法律法規也在非遺保護中不斷完善并發揮著指揮棒的作用。非遺的保護在最初是對全國上下各類非遺進行地毯式的普查,經過這么多年,基本上中華大地上的非遺項目都增添到了各類的保護名錄中,這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家底的了解,相當于對應該保護的非遺畫了一個圈,接著就是對傳承情況的調查和支持。非遺保護最關鍵的因素是傳承人。因為所有的技藝和記憶都在傳承人那里,只有保證了傳承人的基本生存,并讓他能夠獲得因為承載非遺而應有的權利,才有積極性和傳承的活力。解決好非遺傳承基本上是非遺保護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傳承就保證了非遺的重要特征——活態性。喪失了活態傳承,就等于失去了非遺。所以,在非遺保護工作中,保護好項目,保護傳承的活態性至關重要。有些地方的傳承人年事已高,基本失去傳承能力,而且不開門收徒,這樣的傳承是不成功的,而且帶來的是傳承中斷的危險。一旦傳承中斷,非遺就只能進入博物館,或者成為影像資料,這不是非遺保護的初衷。非遺不能只是專家眼里一廂情愿的一堆文物或者影像資料,或者只是在村落或社區中勉強生存的傳統,應該具有在日常生活中繼續的能力。所以不能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只是坐在家里等待國家的輸血,而是給它自我造血的能力。這個能力需要非遺能夠被開發和利用,在保持根性文化的同時,能夠根據時代需要進行調適性的轉變,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得到更多大眾的認可,尤其在日常的使用中得到認可。當非遺傳承人通過自己掌握的文化獲得經濟來源時,他們的個人價值也得到了提升,自然會產生更大的傳承力量。同樣,在開發利用中需要不斷進行創新,可以在新材料,新內容方面,在保持穩態的文化傳統時,注入新鮮的元素,舊瓶換新酒,讓非遺獲得更大的認可度。當然,在非遺和創意產品中間有一定界限,要掌握非遺保護傳承和創意產品之間的度。
我國畢竟只有20余年非遺保護工作,非遺保護的人才隊伍還需要不斷建設,專業的非遺管理和研究人員還比較匱乏;非遺傳承人隊伍良莠不齊,傳承中斷或者出現偽造現象層出不窮。這都需要注意并改進。改進的辦法其實已經出臺。教育部已經出臺相關文件,本科在藝術學理論一級學科下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方向,在研究生層次也提出在相關學科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學。從教育入手,讓非遺進入中小學和大學課堂,并且作為國家急需建設的學科去努力,必然帶動非遺從業人員的積極性。從小處看,能夠普及非遺的基本知識,培養更多對非遺有興趣的青少年,為未來非遺的發展打好基礎;從大處說,非遺進高校,尤其是職業院校,一方面可以培養很多專業的非遺研究和管理人才,另一方面職業院校針對非遺的專業設置和職業規劃,能夠很好地解決某些類別的非遺傳承乏力和后繼無人的問題。這是非常重要的舉措。此外文旅部舉辦的高校研培計劃,以持續推進的方式也解決了非遺在各地傳承和發展的問題。值得肯定。
經過多年的摸索和發展,目前,我國非遺的保護方式已經有了相對固定的模式。比如“生產性保護”“整體性保護”“文化生態區保護”“市場性保護”等。這些保護模式不同程度的都是非遺保護在針對不同的情況采取的方法和思路,也取得了比較滿意的效果。可以說,每一種保護模式都不是萬能的鑰匙,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局限。比如“生產性保護”對本來就具有一定商業價值,有市場應變能力的傳統技藝類和民間美術類非遺,就有一定效果。通過小規模的學習培訓、集體生產,然后形成一定市場,于是就有了自己的生存空間。但非遺并不是只有這些,一些沒有市場能力的非遺,比如地方小戲,民間故事和民間音樂,如果在當代沒有特別大的使用和欣賞價值,消費者就會很少,靠他們進行生產性保護和開發,基本不能帶來收益。這時候還需要從國家文化遺產保護的長遠目標出發,給予他們特殊的保護政策,讓他們在當代還有延續下去的可能。
有些專家認為,非遺隨著時代發展要自然消亡,最后只能讓它們進入博物館。這樣的主張不在少數。保護非遺的本質是為了人類文化的多樣性,但非遺任何時候都有自己發展、消亡的規律,非遺更是因為和人類的生活共處才會有不斷生長的可能,如果遠離了人類生活,遠離了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那只有消亡一條路可以走。所以,真正有生命活力的非遺總是不斷地在和現實生活融合的過程中尋找新的生長點,那些消極的沒有多少生命活力的非遺,最后走進博物館的確也是非常無奈之舉。進入博物館的非遺,其實就不算是非遺了,它們必將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單上去除,因為喪失了活態性。所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瀕危優先的原則不能丟。就是為了盡可能多地讓更多的非遺在當代繼續獲得生存的可能,不是為了等著看他們壽終正寢成為博物館里冷冰冰的遺留物。從這個角度說,盡最大可能地讓現有的非遺在當代煥發生機,重新得到更好更大的發展是非遺保護工作應該努力爭取的,不到萬不得已不能放棄非遺的生長。目前一些非遺成為寵兒,一些非遺卻被遺棄。隨著國家各級部門對非遺保護力度的加大,各種非遺的紅利也在非遺項目和非遺傳承人那里得到呈現。國家級和省級的項目有補助,有些市級、縣級項目也有補貼。一些干得好的項目可以得到政府各部門的重視,也成為宣傳的重點。如果仔細分析一下目前傳承比較順利而且具有自我造血功能,且有了較大聲譽不斷得到政府部門資助和政策支持的非遺項目,大多是傳統技藝類和民間美術類的非遺,它們本身在成長過程中就具有較為強烈的商業屬性,而民間舞蹈、民間音樂、民間體育和游藝類非遺并不能成為非遺關注的焦點,也許非遺項目太多了,人們只能關注本來就吸引觀眾的非遺,尤其是受到國家關注的一些非遺項目,比如各地的年畫、一些地方的民間花會等,因為資金缺少、人員老化,年輕人學習的少,開始面臨沒有國家輸血就只能被淘汰的命運。一些非遺最終只有進博物館,如果這是大多數非遺的宿命,那么這樣的非遺保護一定出現了問題。非遺不是給傳統文化續命,而是煥發出其活力,進行“活態”傳承。目前受寵的傳統技藝類和民間美術類非遺因為市場化運作,有了自我造血功能,那么那些本來就缺少市場能力的,純屬于精神文化創造的精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該怎么辦?是否應該有幫扶思路,是否該在市場化保護一些非遺的同時,適當反哺那些無力市場化生長的非遺,讓非遺的保護盡量均衡化?這是需要尤其關注的問題。
目前,我們也能看到非遺從申報傳承項目到傳承人,全國各地基本上成為一種常態化的工作,傳承人的積極性也得到很大的提高,國家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待遇也有所提高,各省市根據地方財政力量也對各級傳承人有著不同程度的資助。政策的支持,經濟的資助都讓非遺項目的傳承有了較大的發展。但仍舊能看到不少非遺項目瀕臨滅亡的地步。一方面是非遺項目本身在時代發展中脫離了大眾需求,或者已經不再能夠在人們的關注視線內。有些是因為生存環境發生了改變,有的是項目本身已經不再符合當代審美要求,有的是傳承乏力,找不到熱心非遺事業的接班人。更主要的是,當地政府和非遺傳承人自身沒有在非遺未來的發展中主動尋找出路,一味坐等地方政府的輸血,沒有更多的方法使得自己在適應時代的發展中獲得造血能力,只能在時代的大潮中被淘汰。從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看到政府管理部門,缺乏真正有效的方法幫助非遺傳承人在傳承中解決困難。更多的地方政府為了政績,重申報,輕保護,項目申報下來可以獲得國家資金,而這些資金又都用來資助那些獲得國家或省級的少數項目,使得生存境遇好的越來越好,本來傳承就不行的,越來越差。非遺保護和傳承的兩極分化也越來越嚴重。
我國一些非遺產品正走向奢侈品。在一些非遺大展中,傳承人們利用自己的身份推介自己的作品,無可厚非。正是通過展會這樣的各類平臺,非遺傳承人拉近了和普通百姓的距離,宣傳和推廣了非遺,得到了更廣大民眾的認可。但一些非遺因為一躍成為國家承認的項目,就自己提高了身價,提高了市場價格。一把壺,過去百姓當做日常可以使用的物品,價格親民。而在展會上買,價格高達幾千到幾萬不等;一些非遺傳承人有很強的商業頭腦,在有了國家級的非遺頭銜后,意識到了其背后的無形的文化附加值,于是專門走高端收藏路線,動輒價格在幾萬幾十萬以上,美其名曰只提供精品。這些現象不是少數,正傳達出一種不良的傾向,非遺正偏離文化保護的初衷或者非遺的本質。從非遺本質上說,它們是中華民族寶貴的傳統文化一部分,同時它們又具有實用性。過去大多數是在百姓的日常使用中獲得聲譽和價值的,如果價格過高,以所謂“曲高和寡”的方式生存,勢必自斷生路。
一些非遺傳承人正在為非遺制作“新非遺”。隨著非遺申報工作的逐步成熟和推進,一些人開始打起非遺的歪心思。在調查中常可發現一些傳承人總是打聽,怎樣才能評上非遺,這本來是一種文化自覺,但一些傳承人的做法不得不引起警惕。因為在一些申報者中不乏一些投機分子,他們知道了申報中需要具備的關鍵內容,因此按照要求去制作相關條件。比如傳承譜系可以去編造,沒有師傅可以立刻認一個師傅,或者按照傳說編造一個家族傳承的過程。因為需要至少三代以上傳承,于是可以立刻再找到一個徒弟。有的項目從外地傳入不足三代不足百年,也可以在申報書上進行文字游戲,故意模糊化年代,為的是騙過評審,進入名錄。豈不知,如果評審再受到外界干擾,不對該項目深入調查,通過申報書就進行評審,那么不知道有多少非遺項目正在以訛傳訛的方式進入更高一層的評審,最后獲得更高規格的保護。這種現象不是少數,非遺打假在當前尤其顯得重要。
非遺的存續力是我國非遺保護和發展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需要未雨綢繆。需要在非遺發展的過程中給予更多前進的能量,而不是靠非遺項目自生自滅。因此至少應該做好幾方面的努力。
1.培養更多的掌握非遺的真正的傳承人,而不僅僅是了解和熱愛非遺的傳播者,高校的職業化教育能夠解決這個大問題;
2.培養更多專業的有職業操守的非遺工作者,及時對非遺項目的生存跟蹤管理,適時關注并提供政策和經濟支援,高校的非遺學科建設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3.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到國家的非遺保護和傳承發展的工作中,讓更多養在深山無人識的非遺走近千家萬戶,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讓傳承人獲得更為體面的生活;
4.政府出面建設非遺就業崗位,讓更多年輕人投入到非遺保護和生產中來,并積極開發非遺的銷售渠道和銷售平臺,讓非遺發揮更大的作用。
總之,讓非遺傳承人有比較牢靠的飯碗,讓他們依靠自身承載的文化遺產謀生,不必為“老無可依”憂愁,積極愉悅地把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當做自己的事業去做,才能讓中國的非遺保護和發展“長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