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清如
習近平在2021 年2 月20 日召開的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講話中指出,“在慶祝我們黨百年華誕的重大時刻,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的關鍵節點,在全黨集中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正當其時,十分必要”[1]。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價值引領的重要途徑,將黨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黨史觀,堅定自信,提升道德素養,主動擔當歷史使命。
1.有助于強化學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認知。將黨史故事作為思政課的生動教材,能讓學生在了解史實的過程中,深化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認知。首先,講清黨史的發展脈絡,用黨史史實內容支撐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能夠由抽象到具體,學生能知曉馬克思主義由理論到實踐再到理論的過程,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的歷史。其次,講清黨引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前因后果,進一步引導學生領會馬克思主義理論照耀中國的背景、對當時以及現在中國的影響,認清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的適用性與必要性,強化學生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崇敬之心,激發新時代大學生傳承與創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熱情。
2.有助于增強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黨史教育融入思政課能夠增強新時代大學生的信念、信仰、信心。“信仰、信念、信心是指引和支撐中國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強大精神力量”[2]。第一,將黨史內容作為思政課的課程資源,能夠為大學生理清國家歷史發展脈絡,看到共產黨人在中國發展中的不易與艱辛,認識到中國共產黨在歷史發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抵消歷史虛無主義給大學生帶來的負面影響,堅定對共產主義和中國共產黨的信仰,更加全面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第二,挖掘黨史文化中的思政資源,將黨史內容融入思政課堂,能引導新時代大學生看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發展歷史,將黨史與馬克思主義理論融合講解,不僅為思政課教學提供豐富的歷史資源與案例素材,而且有助于新時代大學生堅持理論自信、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3.有助于學生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學史力行是黨史學習教育的落腳點,要把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的成果轉化為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實際行動”[3]。黨史教育融入思政課對學生具有現實指導意義,促進學生的知行統一,有助于新時代大學生從自身實際出發樹立奮斗目標。首先,講解黨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工作方法與原則,展現黨能夠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能夠推進新時代大學生將其學以致用,指導其學習與生活,發揮其時代價值。其次,歸納總結黨在百年黨史中呈現的精神品質,為新時代大學生改造主觀世界樹立標準,利于將黨的優秀品質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從而推進新時代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再次,講好黨的革命歷史故事,展現黨員先進事跡,可以促進新時代大學生將愛國情懷轉化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幫助新時代大學生解決好個人理想與國家發展之間的關系,引導新時代大學生強化責任意識,擔當時代重任。
1.對黨史教育理解淺層化。首先,不乏有些學生為了應付考試與比賽等活動而學習黨史,學習黨史的功利性較高,學習目的僅僅停留在文字表面,難以理解文字背后的意義。學生學習黨史更多在于了解理論,能將黨史學習成果應用到生活與工作中的機會有限。要考慮如何通過課堂提高黨史教育的實效性,如何在理論學習中培育學生對國家的深愛情感,提高學生的家國意識,以及怎樣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將自己的感受轉化為行動,達到有效落實課程育人的目標。其次,學生在閱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過程中,閱讀質量與效果無法保證,無法把握學生能否真切地感悟先輩們建設與發展國家歷程的艱辛。所以需要教師將黨史融入思政課堂中,來保證學生對黨的歷史與國家的發展史有正確認知。
2.黨史文化活動建設力度不足。首先,黨史文化活動需要形成周期性,也要形成經典的“活動名片”。學生面對不定時安排的活動:收聽或觀看學校組織的黨史教育專題講座時的質量無法把控,黨史文化主題班會的參與效果無法衡量,因此高校對于黨史教育的普及宣傳力度需要加強以及細節有待完善。其次,學生的黨史知識僅靠課堂教學內容所習得是不足夠的,校園文化活動對于校外現存的黨史物料等資源利用度還需提高。檢驗教學效果的載體與渠道也單一,開展文化活動所依托的新媒體平臺大部分為校園組織的微信公眾號,未充分利用微博、抖音等多種網絡渠道進行宣傳。再次,黨史文化主題屬于專業性較強的活動,缺乏黨史專業的教師指導活動,難以讓學生透過活動感悟黨史文化的內涵。無論活動形式多么新穎與豐富,學生難以對此有真情實感,學校舉辦的黨史文化活動難以達到理想效果。
3.忽視學生的教學主體性。在教學手段豐富的課堂中,聽故事、看材料的課堂角色不能滿足新時代學生的全面發展,新時代學生更加需要能夠進行主體參與和情感體驗的課堂。首先,學生需要能自由表達觀點的課堂,更加需要教師圍繞學生開展的課堂活動。其次,學生需要的不僅是在課堂理論講解中系統地了解黨史,更重要的是如何能從中感悟情感,并融入到生活與學習之中,所以學生也需要講故事、寫材料的舞臺。最后,參觀紅色文化資源不能等同于參觀景點的活動形式,重要在于如何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去探尋紅色文化資源中的教育價值。所以學生也需要參與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的機會,展現從紅色文化資源中挖掘的歷史經驗以及表達對黨史的真情實感。
1.從“知”入手,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主渠道作用。教師要挖掘黨史文化中的思政資源,將黨史融入思政課堂。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靈活使用史實材料作案例或課前導入,對應比較符合的課本知識進行講解,在隱性教育中潛移默化地讓學生了解相關歷史。為學生理清歷史脈絡,讓學生了解革命歷史故事、典型人物和先鋒模范,以及歷史發展中形成的紅船精神、建黨精神、延安精神等偉大精神內涵。對歷史事件中的英雄人物加以細節描寫,讓學生看到先輩的付出,看到黨始終以人民為中心,起到榜樣激勵的作用,吸引更多的新時代青年投入黨的事業之中,將個人理想與國家未來聯結在一起,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教師要擺正學生對黨史中一些重大歷史問題的錯誤認識和片面認知,同時教師要充分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對學生進行黨史教育。
2.從“情與意”入手,加強校園文化活動建設。首先,思政課不僅局限于課堂之上,通過學生參與性強的活動形式,能更好地引導廣大學生進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從理論到實踐,采取文化實踐活動的方式,依托校外現存的黨史資源,帶領學生到紅色實踐基地進行實地的探訪學習,參觀紅色實踐基地或是聯合場地舉行活動。其次,如果不具備校外實踐活動的條件,也可以在校園里舉辦相關的黨史文化活動。優化校園文化活動環境,營造學習黨史的良好氛圍,要考慮學生多方面的需求,定期開展多種形式的黨史文化活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系列文化活動,形成有特色的品牌活動。最后,相關活動的指導教師在黨史文化活動中運用黨史資源時需要理解的是: 應用黨史資源的目的是引領學生了解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奮斗的艱辛與不易,引導學生體會當時中國共產黨的愛國情懷。為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與黨史觀,通過實踐對學生進行理論灌輸,增強學生對中國共產黨精神的理解。
3.從“信與行”入手,發揮教師的積極性與創造性。教師可采取能夠引起學生共鳴的話語體系以及教授方式。如影片覺醒年代能在青年一代中廣受歡迎,說明新時代青年是愿意接受黨史教育的,樂于了解英雄前輩們的歷史事跡的,教師在開展黨史教學的過程中要學會去貼近學生,使得學生既了解黨史知識又能領悟其價值意蘊。教師要豐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渲染力,增強學生的參與感。新時代青年有必要了解黨的發展過程,要主動深入挖掘事件與細節。教師可以翻轉課堂,讓學生講解其中的重要歷史事件,鼓勵學生課后搜集學習資料,主動了解更多史實細節,同時老師可以針對學生未提及和未掌握的事件進行補充,促使學生成為課堂學習中的主角,由被動“聽故事”轉為主動“講故事”,從而做好學生思想上的領路人。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寒暑假期間參加志愿服務活動,引領學生由知識的接收者轉向實踐參與者,幫助學生提高黨史教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