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紅宇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1]。在抗疫實踐中形成的抗疫精神支撐著中華兒女敢于和新冠病毒相抗爭,同時中華民族也被推動著不斷向前發展。抗疫精神的內涵和實質中蘊含著深厚的育人價值,我們可以在平時的疫情防控中,多對大學生進行理論和實踐的教育,讓大學生認識到抗疫精神在的重要地位,引導他們把這種精神融入到堅定自身的理想信念之中。所以,我們不能浪費抗疫精神的寶貴資源,它對于引導大學生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具有獨特的作用。
抗疫精神包含“仁愛精神”“團結精神”“奉獻精神”“創新精神”“擔當精神”,這五個方面的科學內涵是相互聯系的統一整體,每個方面對于大學生都具有教育的意義和學習的價值,這些具體的理念為理想信念教育注入更多的新鮮素材和實際教學的內容。
“仁愛精神”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內容,認為人的生命價值是高于其它一切的。在疫情防控中我們可以深刻地體會到,黨和國家為了保護群眾的身體健康,按下了經濟增長的暫停鍵,調動全國各地的醫護人員和防疫資源趕往疫情區,只為極力保護更多群眾的生命安全,在這期間產生的全部費用國家都會承擔。黨中央在保護人民群眾面前,作出了敢于犧牲一切的準備,因此,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生動地詮釋了“人民至上”理念,它蘊含著中國共產黨人對“仁愛精神”的繼承和發揚。當代大學生的思維活躍,容易受到各種思想的影響,尤其會受到互聯網平臺上輿論導向的影響,大學生可能會出現認知偏差,對價值觀念和根本宗旨可能會產生疑慮。因此,在大學生理想信念中融入抗疫精神,可以培育大學生堅定“仁愛精神”的信念,把人民至上的理念牢記在心中,在未來的實踐中大力弘揚和踐行自己所堅守的初心。
追溯歷史,中國人民在捍衛國家主權面前,始終都是全國人民一條心,表現出團結一致向前沖、向前看的精神氣魄。中華民族一直以來就是一個緊密團結的民族,全體中華兒女的力量匯聚起來勢不可擋,這是我們戰勝疫情的強大力量。在武漢、上海疫情比較嚴重的時候,全國各地的醫護人員和黨員同志以及志愿者們紛紛支援,全國各地的防疫物資和生活物資迅速到達疫區,希望幫助人民早日渡過難關,這充分體現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優越性。將這種精神融人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是引導大學生團結合作的重要力量。
在疫情來襲之時,我國醫護人員和抗疫一線的防疫人員,展現了中國人民不怕犧牲的精神氣魄,他們不是從天而降的超級英雄,而是一個個平凡的普通人,但為了守衛大家的生命和健康,他們偉大的身影隨處可見,醫護工作者始終沖在前線,不顧自己的健康,把疫情作為命令,寧愿冒著被感染的風險,至死不屈的與新冠病毒作戰到底,在工作崗位上默默堅守著自己的初心和使命。醫生彭英華本該在2020 年舉辦婚禮,但當時國內的疫情十分嚴重,她毫不猶豫地延遲婚期,沖鋒在抗疫前線救人,最后不幸感染新冠病毒而犧牲。這種舍己為人的品質是奉獻精神的最高境界。這種無私無畏的偉大抗疫精神,幫助大學生對抗疫精神產生態度上的轉變,然后轉化為情感上的認同,使大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更加堅定無私奉獻的崇高理想信念。
尊重科學、勇于創新是一種科學的態度,更是一種實踐的品質。戰勝此次疫情必須依靠醫學技術的創新和突破,醫學科研工作者堅持著尊重科學的理念,在沒有其他藥物支撐的情況下,經過反復的實驗最終緊急研發出新冠疫苗,這都是“創新精神”的最好詮釋。在醫學領域的新型診療技術,計算機領域的大數據、人工智能監測等各大科技創新成果為有效控制疫情蔓延提供了巨大科技支撐,為取得疫情的勝利提供了有力的武器。因此,將尊重科學的精神融入理想信念教育,教育大學生腳踏實地學習,為將來自己從事科研創新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引導大學生勇做求實創新的新時代青年。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是命運共同體”[2]。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各國的貿易、文化、信息技術都相互交流和融合,所以新冠病毒是全世界的敵人,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置身事外。當我國出現新冠疫情時,我們主動向世界公開我國針對新冠病毒進行防控的方案等一系列重要信息。在新冠肺炎的影響下,我國自身資源缺乏,經濟發展處于低緩狀態的情況下,仍然向許多國家提供防疫物資。因為我們堅信,在這個特殊的時期,唯有堅持命運與共的理念才是戰勝疫情的唯一方法。我國在抗疫中已向多個國家提供新冠疫苗的援助,這體現出中國具有胸懷天下的“擔當精神”,再一次向世界各國人民詮釋了中國理念和中國精神。所以,這有助于大學生形成世界各國人民共生長在同一片天空下的情感共鳴,擴展他們胸懷天下的國際視野。
在抗疫防疫“戰爭”中,無數黨員同志和人民群眾挺身而出,每一個積極投入“戰疫”的英勇“戰士”,心里都裝滿堅定而崇高的理想信念,這種信念支撐著他們敢于同病毒作斗爭,為了保護人民的生命安全甚至可以犧牲自己的生命。這種精神的價值意義重大,在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觀念的同時,使理想信念教育取得實效性、針對性、實踐性的良好效果。
大學生的思維比較活躍,對事物的發展充滿著好奇心,如今,我國與其他國家的思想交流更加頻繁,一些國家和陣營以各種途徑滲透著自己本國的價值觀念,而大學生尚未形成系統的價值觀念,他們在瀏覽一些信息的過程中,思想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和影響。抗疫精神中包含著奮不顧身、勇往直前、胸懷天下等具體內容,結合抗疫過程中的感人故事,把這些講授給新時代大學生,在潛移默化過程中,引導大學生把這些內容真正地內化為自己的思想,幫助大學生在實現自己理想的過程中樹立與祖國的前途命運緊密聯系的正確價值觀念,引導大學生以集體利益和國家利益為重的大局觀念。此外,大學生還可以把個人價值融入到集體和社會發展之中,不斷提升理想信念教育的實效性。
習近平指出:“對新時代中國青年來說,熱愛祖國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3]。
難以想象,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祖國都不維護和愛護,則永遠都不會闖出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當代的大學生身處繁華盛世年代,要盡自己的努力為祖國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愛國主義自始至終都是鼓舞人們不懈向前奮斗的精神旗幟,抗疫精神中包含著許多感人的愛國故事。武漢疫情最嚴峻的時候,醫生李文亮為了挽救更多同胞的生命而不幸離世。愛護骨肉同胞也是熱愛祖國的表現,鮮活的愛國主義教育素材在抗疫精神中被表現的淋漓盡致,所以抗疫精神可以培養大學生熱愛強大祖國的深厚情感。在理想信念中融入抗疫精神,能幫助大學生提升愛國主義的情懷,增強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的認識,使理想信念更加具有針對性,不斷豐富大學生的愛國之情和愛國之行。
幸福的生活需要我們去奮斗,我們的民族是具有偉大奮斗精神的民族,自從疫情發生以來,醫護人員和疫情防控前線的工作人員秉持新時代奮斗的幸福觀,發揮能吃苦、能戰斗的奮斗精神,冒著隨時被感染的風險,克服一切困難與新冠疫情做斗爭,救治了許多人的生命,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人間奇跡。在疫情的大考驗中,大學生也展現出了勤于奮斗的精神品質,積極參與到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實踐中,他們堅定理想信念勇擔重任。因此,將抗疫精神融入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可以引導大學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奮斗觀,向英雄模范人物學習的信念。盡管前方的道路充滿許多的挫折,也依然可以選擇奮斗,讓自己奮斗的青春在實踐行動中得到認可。
習近平講到:“我們要在全社會大力弘揚偉大抗疫精神”[4]。抗疫精神的時代價值和實踐價值對于我們整個民族的發展具有非凡的意義,只有全社會齊心協力地展開抗疫精神的學習,它的精神內涵和價值才可以被更多人熟知,這既是我們弘揚抗疫精神的理論需要,也是提高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現實需要。
大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學習的主要渠道就是高校思想政治課程,思政課教師要利用好思想政治教育的課堂,積極主動地將抗疫精神融人到課程體系里面,讓大學生在課堂上學習最新的理論知識,發揮偉大抗疫精神在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首先,教育者要充分發揮作用,踐行自己的使命擔當。大學生思想成熟,具有較強的判斷能力和理解能力,這就需要教師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觀點,對大學生進行更有深度和高度的抗疫精神的科學內涵及其他內容的講解,講好中國的抗疫故事,讓大學生真正地入耳、入腦和入心,通過理性的分析來激發大學生學習和弘揚抗疫精神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其次,榜樣的力量是巨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入挖掘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的英雄故事,積極引導大學生向先進榜樣學習,學習他們為了國家利益犧牲個人利益的大局意識。例如張定宇院長的妻子受感染需要他照顧和陪伴的時候,他毅然選擇留在醫院和護士們并肩作戰,起到穩定軍心的重大作用,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值得我們敬佩,像張定宇院長這樣為抗疫勝利作出貢獻的模范英雄有很多,教師可以把這些英雄的事跡融入到自己的教學內容之中,引導大學生堅定自身的理想信念。最后,要將抗疫精神融入其他課程,與思政課共同發揮育人的作用。習近平強調,要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當前,抗疫精神的宣傳不能僅僅局限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中,而是要融入到高校任何一門課程中,這就需要發揮教師的力量,教師根據自己教學的實際需要將抗疫精神融入到自己的課程內容之中。醫學教師可以把抗疫精神融入到醫學倫理學課程中,這門課程具有顯著的價值引領功能,可以幫助醫學生在醫患關系方面形成正確的認識,不斷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而抗疫精神中所闡述的生命至上、命運與共等內涵,二者在一定程度上相得益彰,醫學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課協同發力,幫助醫學生樹立崇高理想,擔當起時代的使命。因此我們要發揮主渠道及其他方法共同擔當大學生培育抗疫精神的功能,讓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深度逐步提升。
校園是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教育的關鍵場所,是傳播和弘揚抗疫精神的重要空間。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園環境,為大學生創建一個濃厚的校園文化平臺,讓學生為之鼓舞與震撼。首先,要將抗疫精神融入到平時校園文化的建設中。在大學生經常去的地方介紹抗疫英雄事跡,校園宣傳欄中展示抗疫英雄的經典話語,讓大學生能夠在校園中隨時感受到抗疫精神的熏陶,讓抗疫精神融入到大學生的頭腦當中。其次,要將抗疫精神融入到具體的活動之中。例如,通過主題班會、學院舉辦的團體活動等形式組織學生學習、交流和分享抗疫精神的心得感悟;通過學生團體的講解、觀看抗疫報告會等方式讓大學生近距離感受偉大的抗疫精神;通過征文比賽、演講比賽等形式,讓大學生在具體的校園文化活動中深刻感悟其中的內涵,用一種無聲的力量幫助大學生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最后,要將抗疫精神融人到校園的學術活動之中。高校通過舉辦抗疫英雄報告會和座談會,讓學生有機會接近英雄們并與他們進行交流并向他們學習,學生會在分享和研究中真正領悟抗疫精神對自身成長成才的巨大作用,切實增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力度。
弘揚抗疫精神的最終目的是要在實踐教學中去踐行抗疫精神,不斷拓寬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廣度。首先,合理運用新媒體網絡資源。高校可以合理運用校園微信公眾號和校園網等媒體平臺,對抗疫精神進行大力的講解,并結合線下的各類弘揚抗疫精神主旋律的活動,通過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不斷激發大學生學習抗疫精神的興趣。其次,大力開展實踐活動。高校可以邀請抗疫英雄人物,開展與抗疫相關的講座,用真實案例激發大學生的愛國熱情,激發學生的共鳴,同時,還可以組織大學生參觀革命烈士陵園和博物館,讓學生從實際教學中感受到崇高理想信念的重要意義。最后,開展創新創業實踐活動。生活在新時代,創新是國家富強的第一動力,所以要讓大學生認識到創新的重要性,在這次抗擊疫情中,人工智能、大數據檢測創新對于疫情防控發揮了重大的作用。總之,將抗疫精神融入實踐教學,是鼓勵大學生勇于投身到實踐創新創業之中,為國家科技進步做貢獻,在增強大學生實踐教學創新能力的同時,也使得他們理想信念教育的廣度得到擴展。
抗疫精神中蘊含著崇高的理想信念教育,將其融人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之中以增強它的育人價值,因為它對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所產生的巨大影響,會得到時間的驗證。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切合實際需要多角度闡釋抗疫精神,深入挖掘其中寶貴的素材,加強理論性學習,在提升自己教學水平的同時,幫助大學生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致力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