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香嬌 李鳳鳴
摘要: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的具體體現,也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文章以大理州劍川縣作為對象來研究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情況,發現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給出相應的建議,為地方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建言獻策。
關鍵詞:農村;集體經濟;調研
一、研究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目的
農村集體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的重要載體,是堅持和完善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的制度基礎。“集體富,村民富;集體窮,村民窮;集體空,民心散?!苯陙?,通過不斷深化農村改革,村組干部隊伍建設逐步強化,農村人才隊伍不斷壯大,農村集體“三資”產權逐步明晰;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各級各部門的共同努力下,村級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對“三農”發展起到了重要助推作用。研究劍川縣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情況,對于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研究結果可以對劍川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有推動作用。
二、劍川縣集體經濟發展的基本現狀
劍川縣轄8個鄉鎮、88個建制村、5個社區。2013年5月,劍川縣制定下發了《中共劍川縣委辦公室 劍川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進一步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實施意見》(劍辦發〔2013〕14號),為劍川縣進一步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提出了5年的目標任務,提出到2017年底,80%以上的村集體經營性年收益達2萬元以上,基本消除村集體經濟“空殼村”。據統計,2013年,全縣93個村(社區)中的村級集體經濟年收入層級占比如圖1所示,收入低于1萬元的村級數量占比最高。578個村民小組中,集體經濟年收入1萬元以下的有556個,年收入在1萬元到3萬元的有8個,年收入3萬元到5萬元的有0個,5萬元以上的有14個。
2014年以來,通過股份合作經濟收益降低“空殼村”的比重、農村基層黨員群眾創業致富貸款引領推動、全省村級集體經濟強村工程試點示范等多種渠道。截至2020年底,村級集體經濟逐步發展壯大全縣88個建制村中,村級集體經濟年收入層級占比如圖2所示,已全面消除了“空殼”村,相對于2013年收入實現“質的飛躍”。其中,年收入最高建的制村是沙溪鎮寺登村(83.05萬元)。目前,收入來源主要為集體資產出租租金、光伏扶貧收益、承包收入、土地租金、產業股份收益等。
三、劍川縣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措施
(一)多舉措盤活利用村級資源
第一,以林權制度改革、劍川縣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試點、農村“三資”清理等工作為契機,進一步明晰各村組的集體產權,為盤活利用村級資產資金和資源奠定了基礎。第二,抓住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和林權流轉的政策機遇,結合村情實際,將村集體的土地以租賃、承包經營、經營權作價入股等方式流轉,增加集體資產收益。第三,以租賃方式,合理利用校舍、村級組織辦公樓門面等閑置集體資產,增加村級集體收入。第四,村集體根據村情,收儲閑置的房產進行“活化利用”,以此為載體進行招商引資,發展鄉村旅游,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帶動鄉村經濟發展。第五,結合脫貧攻堅工作要求,通過建立冷庫、發展種植養殖、實施光伏項目等實體經濟,增加村級集體資產。
(二)多渠道積極爭取發展資金
第一,積極爭取省州專項資金。2018年以來,在省州組織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全縣共完成省級扶持集體經濟項目27個,總投入1750萬元。結合各項目村實際,分類實施了商鋪建設、倉儲建設、空心村改造、農家莊園、股份合作、養殖等多個類型的項目,有效發揮了以點帶面的示范引領作用。第二,積極爭取掛鉤幫扶單位支持。借助滬滇合作、脫貧攻堅等契機,積極協調爭取上級掛包單位支持,2014~2020年期間,中央和省州共有22個部門掛包劍川縣的建檔立卡貧困村,先后有15名干部掛任縣級黨政領導,有11名干部擔任駐村第一書記,直接投入幫扶資金1.85億元,引進幫扶資金3.67億元,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提供了有效資金保障。第三,積極支持龍頭企業發展。積極引入來思爾乳業、滇本草藥業、志磊公司、臻福公司等種養殖龍頭企業,將山區村的土地、人力等資源打包,通過資產租賃、企業幫扶等措施,積極盤活村集體資源,增加收入。
(三)多形式積極探索發展模式
結合縣情實際制定下發了關于開展農村集體經濟“合作股份”試點工作的實施意見,采取“支部+公司(專業合作組織)+農戶”等多種形式,積極開展試點工作探索發展壯大鄉村振興模式。同時,依托金牛農牧公司、江尾農產品專業合作社、馬登鎮蘋果種植協會、老君山青花雞公司等龍頭企業、新型經營主體,采取“龍頭企業+新型經營主體+基地+農戶”等模式,走高原特色生態農業發展之路,整合資金扶持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帶動農戶積極參與,促進增收。
(四)多措施積極鼓勵產業培植
拓展“縣校合作”成果,積極鼓勵村級組織結合劍川高原特色農業優勢。創辦生態農業、觀光農業、特色經濟、林業產業和林下資源產業等示范項目,帶動農民發展優勢明顯和特色鮮明的主導產業,推進農業規?;?、集約化、產業化經營新趨勢,構建公益性服務和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業服務和綜合服務相協調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四、劍川縣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成效經驗
(一)強化組織保障
成立了縣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項目組,負責統籌村級集體經濟項目申報、組織實施、協調管理、督促指導等相關工作,確保項目有規劃、有督促、有跟進。
(二)抓實試點項目
結合村級集體資源資產狀況、區位條件、脫貧攻堅項目、基層黨建示范點創建等情況,在鄉鎮申報的基礎上,由縣級組織、財政、農業農村等部門對各鄉鎮上報實施方案的可行性、效益性、風險程度等進行初步評估,認真研究確定項目。2016年至2020年,全縣共實施省級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項目27個,總投入1750萬元,為全縣村集體經濟發展起到了較好的示范帶動作用。
(三)加強資金整合
通過引進龍頭企業、股份合作等方式,借助滬滇合作、脫貧攻堅等契機,縣鄉兩級合力統籌,切實加大項目資金整合力度,著力推動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例如:依托滬滇合作,成功爭取項目扶持資金150萬元注入甸南鎮白蠟村村集體經濟項目,有效解決了項目資金缺口問題;結合老君山鎮美水村、杉樹村的村情實際,將老君山鎮政府所在地收儲的土地無償劃撥給美水村、杉樹村,用于共同集資建設鋪面,以出租方式有效解決了美水村、杉樹村村集體經濟項目供地難、實施難、收益難的“三難”問題,實現了資金的有效整合和兩村“抱團取暖”;羊岑鄉金坪村將項目資金50萬元和村集體自籌資金10萬元共計60萬元入股鄉內龍頭企業頁巖磚廠,以資產份額8%的方式合作經營,按收益比例分紅,同時,金坪村委會聘請第三方對頁巖磚廠土地進行資產評估,將土地資產作為風險抵押,有效規避了投資風險。
(四)注重因村發展
劍川縣在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項目安排中,充分考慮各村村情實際,并結合農村經濟發展規劃和發展需求,加強對村級申報項目的指導,近年來,重點實施了商鋪建設、倉儲建設、空心村改造、股份合作、種植養殖等多個類型的項目。例如,馬登鎮塔登村針對仁和超市和阿寶生態食品加工廠物流配送倉儲需求實際,實施了農特產品加工倉儲項目,初步探索村企聯建發展模式;甸南鎮白蠟村與劍川縣中科養殖場合作,村集體投入設備、廠房及資金,合作實施肉牛養殖項目,既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也有效帶動了村內肉牛養殖業發展;馬登鎮新華村結合農特產品銷售和市場需求實際,實施新華村紅米及農特產品倉儲加工項目,有效促進了產銷對接,不僅增加村集體收入,更有效帶動農戶收益。
五、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通過多年來的努力探索,尤其是脫貧攻堅期的大力支持發展,劍川縣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縱向比對,2013年,88個村中只有30個村實現3萬元以上的集體經濟收入;2020年,全縣88個村均已實現集體經濟收入3萬元以上。但從發展方向、發展規模、發展理念、帶動效應等方面來看,仍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發展結構不平衡、規模小
從2020年全縣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統計情況來看,2020年全縣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共計1492萬元,收入類型金額占比如圖3所示。村集體經濟收入在10萬元以下的村,收入主要以土地租賃、鋪面出租、山場或果園承包等收入為主;收入在20萬元至30萬元左右的村,收入的三分之二基本為光伏發電收益??梢?,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結構性還不平衡,資源效益發揮不充分,村級主動發展的動能還不足。在村集體經濟項目中,除光伏發電收益較高,收入少的村收入約9萬元,收入多的村有30多萬元,其余產業項目收益基本在5萬元以下。產業發展基礎仍然薄弱,加之農業扶持項目發展周期長、見效慢、風險高,村級資金投入能力又有限,總體上村集體經濟發展規模較小、收益少、抗風險能力弱、引導農戶參與的吸引力不夠。
(二)帶動“三農”的效應不足
目前,各村都有一定的村集體經濟收入,對基層黨組織建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積極助推作用,但因受地域、人才、資金、技術、市場等因素影響,而作為農業縣,鎮、村種養殖產業較散小弱,相應地村集體經濟項目對產業發展的帶動效應不足,農戶參與度不高,在推動“三農”發展方面還有較大差距。
(三)發展能動性不強
村組干部有農村工作經驗、有農業發展基本技能,但普遍發展理念較傳統、市場經營能力水平有限,加之村級事務繁雜、人手不足,要完成上級各項業務工作已焦頭爛額,多數村組干部已習慣于被動接受任務,對主動創新和探索發展的積極性不高。而受政策、融資、市場風險等因素影響,目前,村級發展項目對人才引進、招商的吸引力還不夠,難以激發社會力量的投入。
(四)配套政策措施不完善
通過不斷深化農村改革,各級黨委政府不斷出臺政策措施,改進工作舉措,強化“三農”發展,但具體到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還缺乏指導性、系統性、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在政策不明確的情況下,村干部自然會有“有多少錢辦多少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
六、劍川縣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策略
以上問題既是劍川縣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有些也可能是其他地區同樣存在的共性問題。針對劍川縣集體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有幾點建議:
(一)大力培植產業拓寬產業結構
1. 抓實縣域主導產業發展,以高原特色優勢產業、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豐富的人文資源為依托,著力加大縣域主導產業培育,推動村集體經濟和主導產業點面結合,互推互促。2. 加大招商力度,切合實際制定相應優惠政策,積極引進社會資本投入鄉村發展,同時,規范和嚴格落實政策和制度,嚴防以投資開發名義侵占農村集體產權、侵犯農民權益,防止農地非農化。
(二)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加大幫扶力度解決“三農”的效應不足
發揮黨建引領作用:第一,加強基層黨組織書記隊伍的教育培訓,進一步統一思想認識,提高政治站位,提升基層組織帶頭人的政治素養和專業素養,充分發揮“領頭雁”作用。第二,扎實做好農村黨員發展工作,不斷完善規范發展程序,健全工作機制,積極引導愛家鄉、有理想、有文化、懂經營的優秀人才向黨組織靠攏,為鄉村振興助力。第三,借鑒黨建扶貧的成功經驗,積極探索“黨建+”發展模式。第四,加強基層黨建陣地建設,營造黨建引領濃厚氛圍,激勵黨員干部進一步堅定信念,踐行宗旨,砥礪前行,模范帶頭發展家鄉事業。
加大幫扶力度措施:第一,加強東西部協作。結合劍川實際,滬滇合作、中央單位定點幫扶為劍川縣城鄉統籌發展給予了強有力的資金、項目、人才、信息、市場資源等方面的扶持,有力促進了脫貧攻堅目標的順利實現,因此,建議繼續加強東西部協作,服務指導西部鄉村加快集體經濟發展步伐,進一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第二,加強教育幫扶力量。中央美院、云南農業大學等高校,結合院校實際和劍川發展需求,從文旅融合、科技推廣、產業培植、人才培養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是劍川加快發展的重要引擎,因此,建議進一步加強教育幫扶力量,深化縣校合作關系、合作領域、合作機制,為鄉村經濟發展提供智力動能,助力鄉村振興。第三,激勵社會力量投入。政府有限的財力投入難以滿足鄉村發展需求,需進一步健全社會力量投入的激勵機制,鼓勵更多的社會力量投入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項目,促進集體經濟和非公經濟融合發展,優勢互補。
(三)加強人才培養提升發展效能
第一,加強本土人才隊伍的教育培訓。進一步完善農村人才培養制度,重點加大鄉村干部外出輪訓、考察學習力度,在實踐學習中不斷拓寬鄉村干部視野、提升能力水平,增強他們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信心和決心。第二,加強優秀人才的引進。從鄉村干部隊伍建設、農村專業服務組織創建等方面入手,引導愛農業、愛農村、懂市場、懂技術的青年人才和社會力量加入鄉村振興隊伍。第三,用好用活下派干部資源。多年來,黨中央高度重視駐村干部下派工作,為鄉村發展注入了強有力的人才力量和社會資源,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銜接鄉村振興中,他們仍然是基層一線的生力軍,是連接鄉村和幫扶力量的橋梁和紐帶。第四,加強農村教育發展。教育是長期的基本國策,扶智和扶志仍然是農村當前的重點工作。要大力倡導崇文重教、耕讀傳家的思想,從村規民約、家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入手,加強素質教育,營造良好風氣,塑造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四)強化政策保障
第一,出臺優惠政策。針對西部鄉村干部思想觀念較保守、農村經濟較落后、發展底子薄、村級項目缺乏吸引力等實際,需在用地保障、項目審批、稅費減免、金融支持等方面給予更大的優惠政策,吸引各個渠道資金項目投入。第二,完善配套措施。結合各地發展實際,進一步細化和完善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相關政策配套措施,為基層具體操作提供依據、明確標準。同時,要建立健全監管機制,確保政策落實不走樣、集體利益不受損。第三,加強試點示范。縣鄉村各級投入村集體經濟發展資金有限,難以達到預期效果,建議結合鄉村振興、深化農村改革等戰略部署,以及國家和省州加大對集體經濟試點示范項目的投入力度,加大以財政資金投入力度,撬動社會資本,以點帶面推進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第四,加強業務指導。實行駐點服務,確保每個鄉鎮及重點發展村至少有1名專業技術骨干,每個村配備1名集體經濟指導員,并實行相應的考評獎懲制度,確保指導服務工作落實到位。
參考文獻:
[1]彭驥.宜昌市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對策研究[D].宜昌:三峽大學,2011.
[2]高頌.農戶使用電子商務銷售農產品的意愿及影響因素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19.
[3]彭海紅.中國農村集體經濟的現狀及發展前景[J].江蘇農村經濟,2011(01):25-26.
[4]孫敏.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思考[J].農業技術與裝備,2018(04):34-35.
[5]羅梅珍.劍川縣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實效分析[J].南方農業,2020,14(02):88-89.
*基金項目:麗江文化旅游學院校級課題“鄉村振興戰略下民族地區產業發展研究——以大理劍川為樣本”(2022XY01)。
(作者單位:麗江文化旅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