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玉穎



摘要:“一帶一路”倡議加速了中國對東盟的直接投資,中國對東盟直接投資的動因包括成本、資源、市場及戰略導向型。目前中國對東盟的直接投資表現出三大特征,一是投資規模不斷增長,以第一產業為主,逐漸向第二、三產業轉移;二是國別差異明顯。對此,中國和老撾應深入貫徹落實“一帶一路”倡議,加強合作;中國應繼續發掘東盟部分國家的投資潛力;同時東盟應完善基礎設施,尋求并充分合理利用外商直接投資。
關鍵詞:對外直接投資;投資動因;“一帶一路”
我國“一帶一路”倡議既給國內的經濟發展帶來了新機遇,也加速了世界經濟復蘇的進程,我國與世界各個經濟體的往來合作愈發頻繁。東盟十國都是我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戰略伙伴合作國家,兩者地理位置相近,并且建立了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經濟合作日益密切,中國對東盟的直接投資呈現出直線上升趨勢。在此背景下,研究中國對東盟直接投資的動因、現狀并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在豐富國際直接投資等理論的同時,也為中國—東盟兩個經濟體之間的經濟戰略合作、東盟更好地利用中國直接投資及中國在東盟形成多樣化的均衡的投資格局等提供實踐支持。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
國際資本流動的重要形式之一就是對外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2019)將其定義為:是一個國家的居民為了建立長期關系或持續收益和控制權,而對另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企業進行的投資。
2015年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帶一路”)倡議由此拉開序幕,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篇章,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尤其是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直接投資成為研究的熱門課題。
王璐、牛希璨(2019)以政治穩定性與非暴亂、政府效率、管理質量、法治程度和腐敗控制作為解釋變量利用因子分析和聚類分析對東盟十國的政府質量進行測度,建立東盟十國政府質量的綜合評價模型,得到東盟十國政府質量的綜合得分和分類表現,并結合模型結果為中國向東盟十國的直接投資提出相關政策建議。陳元清(2019)基于2008~2017年中國對東盟十國的直接投資數據,構建面板數據模型,對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與國內產業升級的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并根據實證結果提出政策建議。郭秦雯(2020)基于地區的投資環境、我國對東盟投資的現狀、動因等具體因素的分析,建立隨機前沿引力模型,研究促使中國在東盟投資的關鍵原因,并通過縱向對比投資效率與潛力趨勢、橫向對比國別差異,進一步剖析我國對東盟的投資潛力,從而提出對優化東盟投資的有效建議。孫穗、朱順和(2021)通過構建東盟國家的政府治理指數,實證分析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東盟國家政府治理對東盟國家經濟增長的影響,指出未來中國對東盟國家的直接投資應更注重長期效應,重視營商環境及國家吸收外國投資的能力,根據東盟國家的政治經濟發展差異,實行“一國一策”的投資策略。朱啟松等(2021)梳理了中國對東盟直接投資與出口貿易的影響機制,運用2003~2017年中國對東盟十國直接投資與出口貿易的面板數據,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分析中國對東盟的直接投資與出口貿易之間的相互關系,認為“一帶一路”倡議下的對外直接投資有利于中國的出口貿易。胡玫、鄭偉(2021)采用中國對東盟十國直接投資的投入和產出數據,通過DEA-Malmquist指數模型進行了投資的效率分析,分析導致效率不同的原因,進而提出建議,以期提高中國對東盟各國的投資效率和優化投資質量。
綜上所述,“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加強了中國與沿線國家的經濟聯系,帶動了中國對沿線國家的直接投資,東盟成員國都為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合作伙伴,研究中國對東盟直接投資的文獻越來越多,但大多數學者偏向于實證分析,宏觀層面的分析反而較少,基于此,本文從宏觀角度分析中國對東盟直接投資的動因、現狀并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實現共贏。
二、中國對東盟直接投資的動因
(一)成本導向型直接投資
近年來,我國經濟飛速發展,隨之而來的就是廉價勞動力的逐漸缺失。東盟國家包含著大量的勞動力資源,其中越南、老撾等不發達國家的人力成本價格遠低于中國,我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開始向鄰近的不發達國家轉移,東盟成員國中的不發達國家成為首選,我國的跨國公司在東盟開辦工廠,能夠通過低廉的勞動力獲得價格優勢,促進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提高產品競爭力,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同時也能解決東盟國家的勞動就業問題,形成雙贏局面。
(二)資源導向型直接投資
盡管我國自然資源豐富,但是巨大的人口基數使得人均資源遠低于國際平均水平,此外我國鉑金、金、銅、鐵等稀缺性礦產資源的種類和儲量都不足,相比而言,東南亞國家尤其東盟國家礦產資源豐富,但是采掘技術有限,為了解決東盟國家資源利用率不高、資源浪費等問題,我國利用先進的技術和優秀的人才與東盟國家進行資源共享,合作共贏。“一帶一路”倡議的支持,為雙方提供了更為堅實的政策保證。
(三)市場導向型直接投資
2021年年末,東盟人口總量約為6億,國土面積為443.56萬平方千米,經濟穩定增長,市場潛力巨大。新加坡為旅游國家,游客消費是新加坡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且東盟成員國家,發展中國家和不發達國家居多,而這些國家正向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邁進,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數據,東盟的消費需求逐漸向房地、汽車、高等教育、醫療保健、金融服務等方面轉移,如此巨大的消費潛力吸引了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個國家的直接投資。
(四)戰略導向型直接投資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貫徹落實,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直接投資不斷擴大,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宗旨下,東盟與其他經濟體一樣,搭乘上了我國高速發展的列車。中國加大對東盟的直接投資,尤其是基礎設施方面的直接投資,不僅能夠解決東盟的基建需求問題,也減少了中國與東盟經濟貿易之間的運輸時間、空間、成本問題,能夠加快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一帶一路”倡議對于中國和東盟戰略意義深遠。
三、中國對東盟直接投資的現狀
(一)投資規模不斷增長
根據圖1,2014~2020年中國對東盟的直接投資流量雖然有所波動,但整體仍是上升趨勢,2020年的投資流量已經是2014年的兩倍,根據圖2,2020年的投資存量幾乎是2014年的三倍。2015年是“一帶一路”的開局之年,故2015年對中美的直接投資流量接近2014年的雙倍,此后投資力度有所滑落,一直保持在100億美元以上。2019年和2020年受世界新冠疫情的影響,各國經濟均受到或多或少的影響,但是中國對東盟的直接投資仍處于一個較為平穩的上升狀態。
《2020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公報》顯示,到2020年,中國對東盟的直接投資流量為160.63億美元,同比增長23.3%,占當年流量總額的10.4%,占對亞洲投資流量的14.3%;年末存量為1276.13億美元,占存量總額的4.9%,占對亞洲投資存量的7.8%,由此可見“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在政策上促進了中國對東盟的直接投資,在中國“十四五”規劃的助力下,未來中國對東盟的直接投資與雙方之間的經濟合作將會持續增長,構建經濟合作發展新團體。
從表1來看,我國對外投資前十五的國家中,東盟成員國就占了6個,中國已經成為東盟第一大貿易伙伴,相比于貿易,投資流量和存量占比明顯偏小,在對東盟各國的直接投資中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未來可期。東盟應充分利用自身地理、經濟、政策優勢吸引中國的外商直接投資。
(二)以第一產業為主,逐漸向第二、三產業轉移
2014~2020年,我國對東盟的直接投資屬于成本導向型投資,以期尋求東盟較為廉價的勞動力。《2020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公報》顯示(見表2),從存量的主要行業構成看,投向制造業324.23億美元,占25.4%,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亞、越南、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柬埔寨、老撾等;租賃和商業服務也200.11億美元,占15.7%,主要分布在新加坡、老撾等;批發和零售業188.35億美元,占14.8%,主要分布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老撾等。按照占比從大到小的行業分別為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建筑業、采礦業、金融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農/林/牧/漁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房地產業。對比2014~2020年的投資行業構成,制造業占據絕對的主導地位,即中國對東盟的直接投資以第一產業為主,而近年對第二、三產業的投資亦逐漸增加,說明中國開始向第二、三產業投資轉移,轉向市場導向型投資。
(三)對東盟直接投資的國別差異明顯
東盟各國的經濟發展水平、政治文化背景等均有所不同,我國對東盟的直接投資國別差異明顯。根據圖3,從投資存量看,截至2020年年末,可以將中國對東盟的直接投資分為四個層次:第一,中國對新加坡的直接投資位居首位,總金額為598.6億美元,占比達到49.6%,幾乎是半壁江山。新加坡是東盟成員國中唯一的發達國家,可見中國偏向于對發達國家的直接投資;第二,投資存量超過100億美元的國家有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老撾;第三,對泰國、越南、柬埔寨、緬甸的直接投資在30億~90億美元之間;第四,我國對菲律賓和文萊的直接投資較少,分別為7.7億美元和3.9億美元,主要是因為菲律賓和文萊經濟結構單一,吸引中國投資的能力有限。
總體來看,我國對東盟直接投資的國別差異明顯,對唯一的發達國家新加坡的直接投資幾乎占據了一半,而對菲律賓、文萊等國則存在投資不足的現象。東盟仍有巨大的投資潛力,對菲律賓和文萊的投資潛力有待發掘。文萊是以原油和天然氣為主要經濟支柱的國家:文萊的石油儲量和產量在東南亞僅次于印尼,石油和天然氣收入占文萊國內生產總值的67%和出口總收入的96%,中國可加強對此行業的直接投資。
四、政策建議
結合前文的分析,本文提出以下相應的政策建議,以期促進我國對東盟直接投資的進一步發展。
(一)深入貫徹落實“一帶一路”倡議,加強合作
“一帶一路”倡議在國際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東盟有著天然的地理、市場、資源優勢,中國與東盟應增強政治互信,深入貫徹落實“一帶一路”倡議,構建穩定的雙邊政治關系,為雙方經濟合作夯實政治、政策基礎。
在穩定的政治關系的基礎上,加強雙方的經濟合作,中國是東盟的第一大貿易伙伴,而東盟亦曾經超越美國,成為中國的第二大貿易伙伴,中國與東盟的經濟早已密不可分。中國在“一帶一路”倡議下,加強了對沿線國家的直接投資,以期促進我國經濟發展,而東盟國家也在積極尋求外商直接投資,穩定的政治、經濟關系能夠促進中國對東盟的直接投資,對中國和東盟來說,都應抓住此次歷史性的機遇,加強合作。
(二)繼續發掘部分國家的投資潛力,優化投資結構
總體來看,東盟市場仍有巨大的投資潛力。如緬甸自然資源極為豐富,緬甸的翡翠聞名世界。雖然翡翠產自緬甸,但是緬甸的開采技術、雕刻技術、打磨拋光技術遠低于中國,且翡翠尤其受到中國人民的青睞,中國可加強對緬甸翡翠行業的投資,使緬甸的翡翠資源得到合理充分的利用。再如,新加坡作為國際航運的重要港口之一,擁有東南亞最大的修造船基地、世界第三大煉油中心、世界最大的燃油供應港口,新加坡通過200多條航線連接著世界600多個港口,中國仍可繼續加大對新加坡的市場導向型投資。
我國對東盟第二、三產業的投資雖然有所增長,但是仍是成本導向型的投資,增加對第二、三產業的投資,優化投資結構,逐步走向市場、戰略導向型投資,有利于帶動東盟國家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我國對外直接投資亦能得到合理利用。
(三)完善基礎設施,尋求并充分合理利用外商直接投資
對于東盟整體來說,除了新加坡等少數國家擁有較為完善的基礎設施外,老撾、越南、緬甸等不發達國家基礎設施薄弱,空運、陸運、水運設備亟待完善,應積極尋求包含中國在內的外商直接投資,為雙方的便利交通提供基礎,減少運輸成本,減少提高產品的價格優勢。如印尼國土呈帶狀分布,東西國土之間的直線距離為5000多公里。海洋的阻隔使各島嶼之間的交流受到非常大的制約,由于各板塊各自為政,所以始終很難形成合力。如果印尼的交通運輸設施能夠達到完善,對印尼的經濟發展將會形成較大助力,同時也能夠加強我國與印尼的經濟政治合作。
參考文獻:
[1]王璐,牛希璨.東道國政府質量對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影響——基于東盟十國的實證分析[J].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學報,2019(03):105-113.
[2]陳元清.中國對東盟十國直接投資的產業升級效應分析[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42(06):115-123.
[3]孫穗,朱順和.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東道國政府治理與經濟增長——基于東盟國家的經驗證據[J].工業技術經濟,2021,40(04):110-118.
[4]朱啟松,邱麗,陳露.中國對東盟直接投資的出口效應研究[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21,35(04):80-91.
[5]胡玫,鄭偉.中國對東盟直接投資的效率研究——基于DEA模型[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44(03):142-152.
[6]邱龍宇.東盟制度質量對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影響研究[J].學習與探索,2020(12):154-161.
[7]徐洋洋.東盟十國投資便利化與中國對外直接投資[J].甘肅金融,2020(09):57-62.
[8]朱順和,孫穗.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投資效率與經濟增長——以中國-東盟國家為例[J].工業技術經濟,2019,38(09):140-148.
[9]譚姊燁.江蘇省對外直接投資與對外貿易的關系的實證研究[J].時代金融,2017(03):36-37.
[10]姜海燕,文納斯.中國對西亞直接投資的貿易效應研究——基于2009-2017年面板數據[J].內蒙古財經大學學報,2020,18(02):67-71.
[11]任雪梅,陳漢林.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直接投資貿易效應的實證[J].統計與決策,2020,36(03):97-99.
[12]魏銘,曹俊杰.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影響因素、問題及對策研究[J].金融教育研究,2020,33(04):13-21.
[13]劉方,王仕婷,趙依琳.“一帶一路”背景下東道國金融發展與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來自東盟國家的經驗證據[J].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1):3-19.
[14]周鑫.“一帶一路”戰略下中國對東盟十國對外直接投資布局現狀分析[J].新經濟,2016(26):40.
*本文系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江蘇省對外直接投資的時空特征及區位因素選擇分析——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為研究對象”(項目號:2021SJA229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南京財經大學紅山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