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志鵬 張圣
(1.湖南城市學院體育學院 湖南益陽 413000;2.中南林業科技大學 湖南長沙 410007)
在“十四五”期間,我國將全面進入中等老齡化社會。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比例達18.7%。受生育政策調整等因素的催生性影響,我國老年人口流動日漸頻繁,隨遷老人逐步成為我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特殊人群。依據學界觀點,隨遷老人指“跟隨子女或其他親人離開戶籍地、與子女或其他親人在流入地(跨越了地市級行政區劃的改變)共同生活1 個月以上且年齡在60 歲以上的老人”[1]。
近年來,我國隨遷老人的社會融入問題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在學界,隨遷老人的社區融入和城市融入已經成為隨遷老人群體研究的三類熱點之一[2]。社會融入與隨遷老人的整體生活質量甚至是全面健康水平直接相關。相關研究發現,城市包容可以有效緩解隨遷老人城市融入受到的負面影響,提升正向效應[3]。在我國,體育健身逐步成為廣大老年人生活方式的重要內容,對于提升老年人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城市,相對完善的體育場地設施和濃厚的科學健身氛圍為隨遷老人通過體育參與促進自身的社會融入提供了有利條件。在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背景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深入研究體育參與助推隨遷老人社會融入的作用機制與實踐模式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生活場域是人類生活的空間保障,對隨遷老人的體育參與能夠產生直接、廣泛的影響。在我國,傳統倫理道德賦予了家庭對于隨遷老人養老生活的重要性。家庭融入是隨遷老人成功融入社會的關鍵[4]。與此同時,我國生育政策調整、養老服務社會化等因素開始重構傳統家庭生活場域,老年人的生活場域逐步呈現出從家庭向個體聚焦和向社會延伸的新態勢。在此背景下,隨遷老人體育參與的個體參與、家庭參與和社團參與并存格局對隨遷老人的社會融入產生了廣泛影響。
在我國,照料孫輩、打理家務仍然是隨遷老人家庭責任的核心。隨著我國60后全面進入老年階段,個性化的健康生活方式逐步成為很多隨遷老人的生活追求。通過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發現,體育參與是大多數隨遷老人閑暇生活的重要內容。受制于語言溝通、興趣差異等因素影響,個體參與是隨遷老人的重要體育參與形式,并可細分為傳統參與和現代參與兩種基本類型,教育經歷、經濟水平、體育興趣等因素則是隨遷老人選擇不同個體參與類型的重要變量。
隨遷老人個體參與形式的傳統參與類型大多以“飯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等傳統養生觀念為價值導向,以散步、健步走、健身操等為主要活動內容,以居民小區、城市健康步道等便捷性場所為主要活動空間。在科學健身維度,選擇傳統參與類型的隨遷老人群體對于體育健身的科學認知相對缺乏,對“花錢買健康”的體育消費意識也相對薄弱。相比之下,個體參與的現代參與類型體現了隨遷老人的多元化體育健身需求,活動內容逐步延伸到借助智能手機運動APP 等網絡軟件自主學習廣場舞、健身氣功、老年迪斯科等時尚體育活動,活動空間從線下生活場域逐步向線上虛擬空間延伸。在科學健身維度,選擇現代參與類型的隨遷老人具有相對豐富的體育健身知識和良好的體育消費意識。隨遷老人體育參與形式雖然存在傳統參與和現代參與的類型差異,但在價值取向維度均不同程度體現了“運動是良醫”的健康新理念。
在我國,家庭代際支持是養老體系的重要保障,且具有雙向互動特征。對于隨遷老人而言,家庭代際支持主要是來自子女乃至孫輩的支持。通過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發現,隨遷老人體育參與的家庭參與形式是家庭體育的重要內容,賦予了家庭尊老、敬老、愛老傳統美德的新內涵,具有鮮明的后喻文化特征。依據體育參與頻率,隨遷老人體育參與的家庭參與可以細分為常態化參與和選擇性參與兩種基本類型,家庭經濟基礎、子女的科學健身素養和閑暇時間等因素則是隨遷老人選擇不同家庭參與類型的重要變量。
常態化參與類型大多以強身健體為價值取向,強調了體育對于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作用。隨遷老人體育參與的常態化家庭參與形式在活動內容、活動空間等維度與個體參與沒有顯著差異,但更重視體育健身的時間、頻率等運動負荷要素,居家健身開始成為隨遷老人體育參與的重要內容。相比之下,家庭參與的選擇性參與類型主要集中于節假日的家庭休閑、家庭旅游等活動安排,呈現出“體育+”的新型消費理念。體育參與的常態化和選擇性家庭參與類型對于隨遷老人優化消費結構和提升消費質量均具有積極作用,體現了全民健身助推健康老齡化的養老新理念。
隨著我國社會治理進程的穩步推進,社區服務的活動內容逐步豐富,社區服務的覆蓋人群逐步廣泛。從社會支持維度看,日益完善的社區服務逐步成為我國隨遷老人體育參與的重要保障體系。通過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發現,隨遷老人體育社團參與形式主要來自社區體育服務和社區養老服務,可以細化為體育社團參與和非體育社團參與兩種基本類型,隨遷老人的興趣愛好、養老方式等因素是隨遷老人選擇不同社團參與類型的重要變量。
體育社團參與類型主要存在于廣場舞、腰鼓舞、健步走、騎行、健身氣功等自發性體育草根組織中。在體育社團參與類型中,隨遷老人體育參與的活動時間較為固定,主要集中于晨練和晚練時段;組織體系相對松散,積極分子較為固定但參與成員流動性較大;社團成員包括單一的老年人群體和跨齡群體,前者主要集中于廣場舞、健身氣功等傳統體育健身項目中,后者集中于騎行、登山、冬泳等時尚體育項目中。相比之下,非體育社團參與類型體現了鮮明的“體育+”特征,養生、旅游、攝影、音樂、養老等社團組織為隨遷老人的體育參與提供了多元化選擇?;顒觾热莘秶鸀轲B生、旅游、攝影、音樂、養老等領域,活動時間缺乏固定性,參與人群的年齡跨度也相對較大。在中醫藥助力健康中國建設的政策導向和實踐引領下,隨遷老人對于“體育+中醫”防治骨質疏松癥、心肌纖維化、關節勞損等運動處方治未病類養生活動具有強烈參與意愿。體育參與的體育社團和非體育社團參與類型均有效延伸了隨遷老人體育參與的活動空間,體現了運動助力大健康的生活新理念。
體育參與不僅能夠使隨遷老人強健體魄,還能為隨遷老人搭建平臺,促進隨遷老人改變習慣、適應新場域[5]。個體參與、家庭參與和社團參與等不同體育參與形式為隨遷老人的社會融入提供了空間保障,體育的健身、教育和娛樂功能夠從心理、生活和文化等作用機制維度有效促進隨遷老人的社會融入。
在隨遷老人的社會融入問題中,與子女關系、人際幸福感和生活質量屬于可干預影響因素[6]。與子女關系、人際幸福感和生活質量均屬于主觀感受范疇,與隨遷老人的心理健康密切相關。不同體育參與形式均涉及隨遷老人社會融入問題的可干預因素,能夠從心理融入作用機制維度有效促進隨遷老人的社會融入。
在隨遷老人的體育參與形式中,個體參與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隨遷老人對于適應新環境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子女乃至孫輩為隨遷老人體育參與的個體參與提供的精神鼓勵、物質支持和安全保障,能夠在心理層面強化隨遷老人的個體存在感;家庭參與形式體現了家庭成員對于隨遷老人家庭角色的尊重,并在心理層面強化了家庭帶給隨遷老人的歸屬感;社團參與形式體現了社會力量在養老服務領域的獨特優勢,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區養老活動和社區體育健身活動,能夠在心理層面強化隨遷老人對于城市生活場域的認同感。
身體運動有助于隨遷老人身份和話語權的重構,從而接納新的自我[7]。體育參與屬于身體活動范疇,能夠從健康生活方式的作用機制維度有效促進隨遷老人的社會融入。
在隨遷老人的體育參與形式中,個體參與形式能夠讓隨遷老人在體育健身活動過程中逐步形成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最大程度減少子女乃至孫輩對于隨遷老人的牽掛和顧慮,消解隨遷老人與子女、孫輩對于代溝的認識誤區;家庭參與形式能夠讓隨遷老人通過體育參與廣泛融入子女的家庭生活,最大程度促進隨遷老人與家庭成員的生活和諧,提升隨遷老人的生活幸福感;社團參與形式能夠讓隨遷老人通過體育參與熟悉新的生活場域和接受新的生活方式。隨著數字技術全面融入社會生活,智能手機的微信群、公眾號、抖音等APP軟件能夠為隨遷老人的體育參與拓展人際關系、學習健身知識和展示個人形象提供技術支持,通過培養數字生活方式有效促進隨遷老人的社會融入。
文化融入是隨遷老人提升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的必然選擇[8]。在日常生活中,以語言為載體的人際交往和以飲食為支撐的生活維持是隨遷老人文化融入的具體表征,文化接納和文化傳播是隨遷老人文化融入的重要路徑。體育參與能夠消解隨遷老人在人際交往領域的語言障礙,通過文化融入維度的作用機制促進隨遷老人的社會融入。
在隨遷老人的體育參與形式中,個體參與形式能夠讓隨遷老人在體育健身的文化接納和文化傳播領域中,最大程度追求個性化生活。在智能時代背景下,隨遷老人數字素養的整體性提升,為他們開辟多元化文化融入路徑提供了可能,如依托抖音、視頻號、微信群等數字平臺的在線健身互動拓展了隨遷老人的人際交往形式,拓展了隨遷老人的人際交往對象;家庭參與形式能夠讓隨遷老人在體育健身文化領域得到后喻文化的反哺性支持;社團參與形式能夠讓隨遷老人在體育健身文化傳統領域發揮同喻文化的獨特效能,借助數字技術的各類社區組織(或社團)為隨遷老人健身文化的線上線下混合式互動性交流提供了廣泛支持。
根據人們在參與體育活動中的不同社會關系(即“緣”),可以將草根體育組織劃分為地緣型、業緣型和趣緣型草根體育組織[9]。非正式組織(或草根組織)是體育參與通過心理融入、生活融入和文化融入等作用機制促進隨遷老人社會融入的重要組織載體,形成了體育參與促進隨遷老人社會融入的血緣驅動、地緣驅動和趣緣驅動等實踐模式。
隨遷老人體育參與的家庭參與形式屬于典型的血緣驅動模式?;趥鹘y家庭倫理的血緣驅動模式對于體育參與促進隨遷老人社會融入提供的支持具有以下特征:體育參與的內生動力源于家庭親情和敬老、愛老等傳統美德,體育參與的活動內容具有典型的生活化特征,體育參與的活動頻率具有相對穩定性,體育參與的價值取向涵蓋治未病和治已病,體育參與的實踐效果兼顧隨遷老人的身心健康和家庭代際關系的融洽和睦。
隨遷老人體育參與的個體參與形式和社團參與形式屬于地緣驅動模式?;谏钊谌氲牡鼐夠寗幽J綄τ陔S遷老人體育參與促進社會融入提供的支持具有以下特征:體育參與的內生動力源于隨遷老人的社會交往需求,體育參與的活動內容呈現多元化、動態化特征,體育參與的活動頻率缺乏應有的穩定性,體育參與的價值取向強調隨遷老人的社會適應能力,體育參與的實踐效果聚焦于隨遷老人社會交往的互動空間。
隨遷老人體育參與的個體參與和社團參與形式同樣與趣緣驅動模式密切相關?;趥€性追求的趣緣驅動模式對于體育參與促進隨遷老人社會融入提供的支持具有以下特征:體育參與的內生動力源于隨遷老人的健康生活方式追求,體育參與的活動內容呈現時尚化、互動性特征,體育參與的活動頻率缺乏應有的穩定性,體育參與的價值取向聚焦于隨遷老人的健康養老追求,體育參與的實踐效果聚焦于生活方式的觀念轉變。
體育參與已經成為隨遷老人生活方式的重要內容。隨著“運動是良醫”健康理念漸入人心,體育健身已成為廣大老年人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選擇。隨著我國的60后群體全面進入老年階段,隨遷老人的體育參與對于我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體育參與能夠有效促進隨遷老人的社會融入。體育參與作為一種主動性、交互性和融合性身體活動,為隨遷老人的社會融入提供了強大支持。個體參與、家庭參與和社團參與等多元體育參與形式能夠從心理融入、生活融入和文化融入促進隨遷老人的社會融入,并逐步形成了血緣驅動、地緣驅動和趣緣驅動等實踐模式。
一是家庭成員需要為隨遷老人的體育參與提供全方位支持。發揚我國的敬老、愛老美德,家庭是引導隨遷老人通過體育參與促進社會融入的核心保障體系。在“少子化”社會背景下,家庭成員需要在隨遷老人體育參與的器材設備添置、健身方法指導和健身活動陪伴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
二是居民小區需要為隨遷老人體育健身搭建活動平臺。全面推進我國養老服務社會化,社區將逐步成為隨遷老人通過體育參與促進社會融入的主要保障體系。在我國大力發展社區服務背景下,社區體育服務、社區養老服務、社區醫療服務領域需要在隨遷老人體育健身、體育康復、體育休閑等活動領域加強服務協同和資源共享。
三是社會組織需要為隨遷老人體育健身提供活動指導??v深推進社會治理,社會力量是隨遷老人通過體育參與促進社會融入的重要保障體系。在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社會背景下,體育、旅游、藝術、醫療等領域的社團組織需要為隨遷老人的多元化、差異性體育參與提供精細化“體育+”活動指導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