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延青
(中國人民銀行四平市分行,吉林四平 136000)
金融是實現鄉村振興的活水之源。新時代以來,國有大行、城商行等大中型銀行服務鄉村振興力度持續加大,傳統的城市金融服務精準下沉到田間地頭,為農村市場注入大量金融資源的同時,也進一步加劇了農村金融市場的競爭。
一是出臺相關政策,完善推動機制。如交通銀行出臺了《交通銀行吉林省分行2023年普惠金融及鄉村振興業務投向指引》等文件;吉林銀行制定《吉林銀行惠農金融業務管理辦法》等文件。二是成立組織機構,延伸服務觸角。如工商銀行成立了鄉村振興工作小組,并在普惠金融事業部下設鄉村振興辦公室,聯合公司部、結現部、機構部、個金部、個貸部、網金部多部門協同制定“1+6”工作機制;建設銀行確立了以以普惠金融事業部(鄉村振興金融部)牽頭,轄內梨樹、雙遼、伊通三家縣域支行6個營業網點為基礎的三農金融服務構架體系。
一是直接下延,拓展金融服務網絡和服務著力點。如建設銀行通過“裕農通”線上線下綜合服務體系,構建了服務鄉村振興的“裕農通”統一品牌。截至2022年末,四平市裕農通實際覆蓋率75%,服務點活躍率95%,支持民生交易筆數5.49萬筆。二是借助平臺,以金融中介觸角彌補物理網點不足。以“吉農金服”公司為代表的的農村金融服務中介體系,通過對農村客戶的信用評估、篩選、推介,高效的搭建了農戶和農村經濟組織與金融機構進行資金融通的橋梁。交通銀行推出的“吉農E貸”線上產品,該業務完全依靠“吉農金服”公司的基層觸角進行客戶線上篩選和引流,貸款成功率在90%以上。
一是為農業生產提供低成本資金。依據國家產業政策,在支持農業生產的信貸投放方面,大中型銀行普遍使用了較低的利率,如農業銀行服務“千萬頭牛”貸款利率3.85%;交通銀行服務于涉農企業的興農E貸利率僅為3.65%。二是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大額度融資。如吉林銀行服務于從事農業經營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小微企業、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興農陽光貸產品最大額度上限達到1000萬元。
大中型銀行在服務鄉村過程中,打破了原有農村金融市場運行格局,在縣域不同銀行機構中出現了信貸產品價格戰和客戶的搶奪戰,但也帶來了蔥郁的資金和更加優質的產品、服務體驗。例如工商銀行創新推出了“種植e貸”、“畜牧e貸”等涉農產品,解決了農業企業及農戶因有效擔保不足而導致的貸款難問題,有效滿足了糧食種植領域的綜合金融需求。該行近三年(2020-2022)普惠型涉農貸余額、增量款呈現穩步上升態勢。
大中型銀行受制于網點布設和人員配置,普遍實施采取的是對重點客戶群體進行定點突破,以優勢產品和服務吸引農村較大型的優質客戶,以致農村金融市場主體的定位出現了重新劃分。這一過程中,大中型銀行擁有明顯要強于縣域地方法人機構的風控能力,期間所產生的不良資產也能夠實現多渠道、多元化處置。大量優質的金融資產投放到農村金融市場,必然會逐步稀釋和化解縣域金融風險,促進了農村金融市場穩定運行。
大中型銀行在缺乏直達鄉村網點的情況下,通過金融科技賦能和物理協作網點建設有效打通了農村金融服務的最后一公里。這一過程中,所構筑的農村支付渠道、農村信用體系等基礎設施網絡趨于完善,并且這些網絡的構建不僅應用于本行的相關業務,同時為其他機構的產品與服務拓展提供了便利。
在推進鄉村振興工作中,大中型銀行的業務下沉極大地提升了農村金融供給,同時也對原有的以地方法人機構為主的農村金融市場運行體系提出了挑戰。從國家宏觀政策制定的角度,我們應該為大中型銀行業務下沉鄉村明確市場定位和政治定位,既要避免農村金融市場的過度競爭,又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為鄉村振興工作中旺盛的金融需求提供助力。
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是推進農村金融發展的重要抓手,也是實施普惠金融的重要著力點。大中型銀行在加快農村金融礎設施建設中,既要考慮自身的盈利性,也要履行相應的社會責任。這就要求大中型銀行一是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技術優勢,將現代IT技術與農村金融業務進行有效對接,讓金融互聯網走進農村的千家萬戶,實現金融展業與農村生產生活場景充分融合;二是要將自身的產品和服務打造成開放式構架,讓相關金融機構,特別是縣域地方法人機構能夠相互借助大中型銀行的產品和服務通道,開發更為適合自身的服務鄉村的業務產品。
積極對接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助力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金融機構理應承擔起來的政治責任。這里面,就涉及到金融資金的投入和金融要素合理配置,應支持和鼓勵大中型銀行充分利用全國性經營的優勢,將本行成功地區的融資模式、融資案例及操作流程盡快復制到本地縣域鄉村,這樣一可以為本地重點項目單位提供便利快捷的資金,二可以為相關產業資金投放提供方向引導,并為其他金融機構開發同類融資工具提供示范。
受制于監管規則,縣域地方法人機構單筆、單戶信貸投放都是由一定限額的,遠遠不能滿足現代農業規模化的融資需求。這種情況下,大中型銀行應將信貸投放重點轉向高標準農田、智慧農業、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等鄉村振興重點項目。此類項目單筆資金需求量大、投資回收期長,縣域地方法人機構機構是不具備投資管理能力的,只能由大中型銀行機構來承擔。這也要求金融管理當局在相關政策制定上對大中型銀行機構投資于鄉村振興重點項目予以鼓勵,使之在市場與行政合力推動下可持續。
縣域地方法人機構規模小、業務品種單一,風險管理能力相對較弱。大中型銀行在下沉農村過程中,一方面要通過自身較強的風險管控技術,在向農村市場投放金融資源的過程中為縣域地方法人機構起到技術幫扶作用,共同提升農村金融風險抵御能力;另一方面在農村金融市場普遍風險高企,縣域地方法人機構資產質量下滑的情況,更需要加大對農村金融資源的投入,做大農村金融市場總量,以優質金融資產的數量的提升,提振金融體系在農村社會公眾中的信心,進而提振全社會對農村金融市場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