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在全社會廣泛開展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宣傳教育,普及黨史知識,推動黨史學習教育深入群眾、深入基層、深入人心。”[1]當前,隨著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主題教育在高校政治工作中的不斷深入,培養當代大學生的使命意識和歷史責任感則成為愈來愈重要的育人要求。筆者所在高校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結合理工科高校辦學特色和學校實際開設校級公選課“四史”通識概論課程,重視大學生的歷史責任感養成與時代使命意識培養,正視“四史”育人面臨的問題與挑戰,科學思考解決問題的對策與策略,全方面提升大學生的使命認知、使命情感和使命意志。
使命意識,是一個人、一個團體對自己所從事事業的高度認同和自覺反映。從更高層面的角度講,使命意識則是自己對于黨、國家和社會的責任擔當與忠誠奉獻。深化高校“四史”課程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凝心鑄魂的作用,要在培養大學生使命意識的“知、情、意”上下功夫。
世界觀決定方法論,行為的養成離不開自身的思維與意識認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高等學校政治理論課的任務是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武裝青年,培養堅強的革命接班人。”[2]高校“四史”課程,以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歷史進程作為主線,通過史論結合的學習方式讓大學生真正理解建黨百年偉大光輝歷程,知道黨是怎樣通過一次次會議、重要決策和戰爭領導中國人民求得民族獨立和國家解放歷史偉業的。愛黨必須“知史”,“知史”才能明志。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培養大學生歷史使命意識與時代使命意識,如果沒有扎實的歷史知識尤其是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的歷史知識作為理論基礎,是無法支撐起強大信念的,更無法凝聚意識的動力作用。開設“四史”課程,對于大學生使命意識培養的內在要求,就是使大學生必須先要明晰具體的歷史發展過程和近代以來中國社會逐步走向現代化的步驟與階段,要掌握中國共產黨為什么領導和怎樣領導中國的革命、建設和改革,才能立足歷史,讓大學生的愛國情感更加科學和堅實。
“黨史學習教育既是共青團的一項重大政治任務,更是一次寶貴政治訓練”。[3]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重在“入腦”“入心”和“入魂”。新時代踐行高等教育鑄魂育人偉大事業,必須要注重大學生使命情感的培養,倡導理論教育與學習主體的“情感共鳴”。高校開展“四史”課程,要在學生“知史”的基礎上,把百年黨史進行深入分析,總結建黨百年奮斗路的精神力量,培養學生的使命意識,激發其使命情感。在學習歷次重要會議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知曉黨的重要會議為什么召開、怎樣召開以及會議對中國革命、建設與改革的重要意義,使其在學思踐悟中感受中國共產黨勇于總結歷史經驗的強大智慧和勇于改正錯誤的政治勇氣,感受中國共產黨善于結合社會實際情況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強大本領,激發學生作為一名新時代青年像黨一樣“有智慧”“懂時務”和“有勇氣”的使命情感。此外,教師應采用多媒體手段播放相關影片和紀錄片的教學方式,為學生營造心理環境,烘托情感氛圍,使學生真正在情感上形成向模范學習、向先烈看齊的使命意識,切實達到使命情感的強化。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意志是一種心理品質,是成就事業或者達成理想必不可缺的情感激勵。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不是一帆風順的,這必然有諸多的風險、困難和挑戰。在新時代,大學生做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必須要具備不怕輸、敢拼搏的斗爭意志,必須要有“鐵人”王進喜和焦裕祿那樣“敢碰硬”和“敢拼命”的堅強意志。“知史”和“鑒史”是“明史”的前提,教師要在詳細講解黨史基本理論知識框架和激發使命情感的基礎上,深入強化學生對于理想信念的使命意志。講解黨史必須要貫串中國共產黨的精神譜系這一中心線索,升華紅色精神在新時代的踐行,引導大學生的情感共鳴,讓學生積極發揚“新時代”的“老精神”,煅就使命意志。
上文已就“四史”課程對于大學生使命意識培養的內在要求進行了具體概述。理工科學生作為科技強國和制造強國建設的未來主力軍,對其進行使命意識培養是當前工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由于學科等各方面的特殊性,當前對理工科學生使命意識的培養也存在著諸多現實問題,需要科學分析。
當前,理工科高校開設“四史”課程,實效性拓寬理工科學生歷史維度和視野,保證“四史”課程在理工科高校上得好、上得精,就必須要從主體根源發力,重視“四史”課程教學各方主體的融入度與參與性,有機提升課程各方主體的融入意識,才能切實加強“四史”課程的育人實效。但是,目前部分理工科高校開設“四史”課程是以校公選課的形式開課,由此在主體問題上存在著一些問題。
首先,“四史”課程的授課主體——教師的融入意識不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才培養,關鍵在教師。教師隊伍素質直接決定著大學辦學能力和水平。”[4]筆者通過對所在學院承擔“四史”公選課的教師進行詢問和調研,并形成匯總報告。調研發現大部分教師對公選課的主體認識度不高,融入意識有待進一步強化。目前,“四史”課的開課方式是校級公選課,授課時間多在周六、日和晚課期間。基于此,往往部分理工科學校教師對于文科公選課抱著不重視、走形式等消極態度,對于授課過程也存在著念課件、不與學生互動等情況,師生間存在“文理科”思維鴻溝。由此,本來活靈活現的歷史課難以發揮其學科優勢,變成了枯燥無味的“水課”,教師對待課程教學的融入意識不強,嚴重影響課程對于學生使命意識的培養。
其次,作為學習主體的理工科學生的融入意識不強。理工科學生往往對于理工類課程充滿興趣與熱情,對于文科類尤其是歷史類課程興趣不高。筆者在所在高校承擔“四史”公選課教學任務,在每學期首次上課前,筆者均對學生的選課原因進行詢問調查,其中發現大多數學生的選課目的并不是出于興趣愛好和思政育人的向往,而是“上課教室距離寢室較近”“學分好拿”“陪同男/女朋友”等原因。據統計,遼寧某石油化工類高校2023年春季學期公選課“四史通識概論”選課學生僅為29人,嚴重低于理工類公選課選課人數。此外,學生培養計劃中“四史”課程等公選課的學分偏低,再加上上文提到的教師主體融入意識不強,由此使得參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生主體融入意識有待提升。
理工科高校開設思政類和歷史類等文科課程對于培養新工科人才是必要的。將“四史”課程的知識結構和理論體系完整地教授給理工科學生,這對于長期接受理工學科思維的大學生來說必然具有挑戰性。可見,高校開設“四史”課程培養理工科大學生的使命意識,解決理工科學生文史理論素養薄弱問題是極其關鍵的。
首先,理工科大學生的文科學科理念尚未成型。學懂一門新學科,首先要夯實在思維層面和觀念邏輯層面的學科理念基礎。引導理工科學生學習“四史”課程,絕不能以傳統的“填鴨式”教學那樣進行簡單、生硬的知識灌輸,那樣不僅不能讓學生感受課程的情感感召,反而會使學生被動性地厭煩“四史”。根據筆者在課余時間對選課同學們的學情調查,當前理工科大學生自中學開始就選擇理科學習方向,文科課程在中學課業所占比重極小甚至于沒有,由于從未接觸過文史課程知識,更很少與文史課程教師深度溝通,所以,理工科學生并不具備文科的基本思維理念,在大學接受文科課程則更顯無力。
其次,理工科大學生的文科知識基礎比較薄弱,在高校學習高層次文科課程的難度和壓力較大。由于當前高中時期理科學生并無額外精力學習文科課程,學校也并未重視理科生的文科學習,這就致使理工科大學生的文科知識基礎相當薄弱,思政和歷史知識僅停留于初中水平,這使其在大學時期學習“四史”等文科課程比較困難。“四史”課程重在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史觀闡述相關歷史事件的階級性質和哲學性質,理工科大學生難以理解其課程內在奧義,大學生使命意識培養較為艱難。
在教師課程設計的層面來看,教師對于“四史”課程豐富資源內核目前還發掘的不夠深入。理工科大學生在學習思政類、歷史類文科課程上,注意點和興趣點比較偏重于其故事性、具體性和生活相關性上。而目前部分教師講授“四史”課程并未針對理工科學生實際而轉變授課方式,仍然以“生硬”的講授方式予以授課,課程資源挖掘不夠深入,這顯然與理工科學生心理特點是相矛盾的。
首先,“四史”課程中與理工科相關的歷史資源挖掘的不夠深入。理工科大學生長期以來涉及文史類學科范圍知識較少,天然地對文科課程存在著距離感與迷茫感。筆者根據大多數同學的課后反饋發現,理工科學生在高校學習“四史”課程,更希望在“四史”課程學習中尋找到與自己理工科專業存在關聯和聯系的點,這樣才能提升其對于歷史的興趣,達到對“四史”課程的認同。例如在給石油化工類專業學生講述新中國史時,要充分挖掘鐵人精神、大慶精神等,這就需要教師合理導學,充分備課,挖掘教學大綱中與工科相關的知識要素。
其次,“四史”課程教學設計與理工科大學生生活聯系度不強。目前,“四史”課部分主講教師較少走近學生,與學生存在著代際隔閡,難以尋找“共同語言”,這就必然使得教學設計仍停留在傳統階段,不能將歷史知識轉化為貼近學生實際的“活知識”,使得理工科學生積極性不高,學生使命意識培養目標難以達到。
基于“四史”思政課程的使命意識培養的內在要求,筆者立足于問題與困境,創新性探尋了“四史”課對理工科學生使命意識培養的有效路徑,從主體融入意識、課程資源挖掘和實踐機制入手,切實提升課程使命意識培養的實效性。
基于教學主體融入意識不強的問題,有效突破“四史”課程育人瓶頸,必須要強化主體參與意識,增強學生融入意識,讓理工科學生感受到“四史”課程與自己并不遙遠,使其深入體會課程的深度與溫度,切實形成育人合力。
首先,要強化教師對于“四史”課使命意識培養的主體參與意識。教師要提高認識,將講授“四史”課作為政治工作來抓,提升政治引領和思想引航作用。教師要增強主體自覺性,將“四史”課當作思政必修課和專業必修課來上,內心強化課程等級,重視并打磨“四史”課教授的全部過程和各個環節,善用課程資源,切實強化對理工科學生注意力的吸引,積極引導理工科學生聽黨史、愛黨史和想黨史,以“愛學”來帶動自身使命教育培養。
其次,要強化理工科學生學習“四史”課的認同感。”學生們“應該充分認識學習‘四史’的重要意義,通過學習和研究‘四史’這門‘必修課’,讀懂‘四史’中的道路邏輯。”[5]提升學習主動性。“四史”課教學的根本落腳點在于“學”,要充分發揮理工科學生的主體積極性,對于提升自身的使命意識培養意義重大。理工科學生要充分樹立“新文科”觀念,正確認識“四史”課程的育人作用,摒棄“文科無用論”思維,在教師引導下提升對于思政與歷史的興趣,探尋與自身專業相關的思政知識點,在“四史”中尋找“工科”歸屬感,在光輝黨史中尋找激勵自己為理工專業學習與科研接續奮斗的力量。
教師在前期要充分做好課程設計,挖掘資源,尋找理工科學生的心理關注點與興趣點,讓“四史”課的知識內核與理工科學生達到有機的精神契合,在課程設計上突破純理論教學,樹立“新文科”教學觀念,重視挖掘工科相關的課程資源,做到課程設計“不得搞任何形式的‘低級紅’‘高級黑’”。[6]
教師要充分挖掘“四史”課中與工科相關的歷史文化課程資源,讓理工科學生對于“四史”課有認同感與歸屬感,增進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協同育人效度。例如,在給石油石化類專業學生講授新中國史中關于發現大慶油田和開展“油田大會戰”的歷史時,教師可以充分延伸和拓展課程內容,以詳細生動講解的方式介紹為什么中國被稱為貧油國,將屬于石油石化專業的“海相生油”和“陸相生油”等工科知識帶入到“四史”課程的講解中,充分引起理工科學生的“學科共鳴”。在講述“鐵人”王進喜為了制止井噴不顧個人安危跳進油井之時,富有激情地闡釋鐵人精神和大慶精神,引起理工科學生的情感共鳴,讓學生自覺與“工科工程前輩”看齊,切實培養理工科學生的使命意識。
“理想信念教育問題不僅僅是思想認識問題,更是一個實踐問題”。[7]在“新文科”教學背景下,對理工科大學生進行“四史”課教學,尤須注重實踐育人的作用,創新“四史”課的課程實踐機制,促進學生以實際行動升華使命意識。
首先,要創新教學方式的實踐機制。對于工科大學生而言,學習思政課和歷史課最有效率、最能共情的教學手法是直觀性教學和演示性教學。授課教師要積極利用各種實地或實景教學資源,通過直觀的方式讓學生置身于其中,使工科生更好、更易理解“四史”知識體系。據悉,遼寧省某石油化工類高校的校公選課“四史通識概論”中,教師深化實踐教學機制,把課堂帶到學校“四史”教育文化長廊,以“實景游學”的形式讓學生浸潤于黨的百年偉大光輝歷史之中,激發其自身的使命意識。
其次,要創新學生課程學習的實踐機制。工科生學習“四史”課程,要堅持實踐導向,學深悟透,從“四史”中汲取歷史自信。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可以根據課程內容充分發揮理工科學生的主體創造性,通過編演歷史情景劇等方式將自身帶入到“四史”中。也可以充分發揮理工科學生的專業方向技能,學生們通過制作AI歷史繪畫、制作歷史游戲編程等形式,將工科特點與“四史”課深度融合,以實踐促進自身的使命意識培養。
本文就“四史”課程對理工科學校大學生使命意識培養的內在要求、面臨的困境與挑戰以及解決對策進行了充分的思考與探究。可以看到,理工科學校開設“四史”課程教學,對于進一步提升新時代大學生政治擔當、責任情感和使命意識有著重要作用,切實將“學黨史、強信念、跟黨走”的時代號召落實落細。今后,更要堅持將“新文科”理念有機融入到理工科學生的思想政治教學中,多維度、全方位培養和提升他們的使命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