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業梅,劉秀芳
(廣西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廣西桂林,541000)
英語教師要深入挖掘各類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把課程思政整合融入課堂教學,要把落實立德樹人作為英語教學的根本任務,全面把握英語課程育人價值。人教版《新目標初中英語》包含中西文化、道德品質等內容,英語教師應該對教材內容進行二次開發,充分挖掘教材內容、補充課外相關背景知識,從深度和廣度上拓展教學內容,將課程思政理念與英語教學靈活地結合起來。英語課程的目標不只是傳授學生英語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活用英語講述中國故事的能力,擔負起傳播中華優秀文化的責任,讓中國優秀文化走向世界,因而在英語教學中整合與開發教材內容并融入思政理念十分有必要。本文以人教版《新目標初中英語》為例,挖掘初中英語教材中能夠與課程思政理念相融合的內容,以更好地實現立德樹人教育目標。
課程思政,即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知識、價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各門課程,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思想意識、行為舉止產生影響。[1]與其他的課程相比,在英語課程中學生能夠接觸更多元的文化和思想,因而在初中英語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對初中生進行思政教育十分必要。
教材是實現英語課程目標的重要材料和手段。[2]教材的二次開發是指以課程標準與學生學情為依據,對教材隱含的、能夠促進學生發展的元素進行重組和拓展,并加以經驗化和體驗化的學習設計。[3]英語教師在教學時,可以結合實際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增補、刪減、調整順序和重新整合,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學習。
在課程思政理念下,英語教師應深度挖掘教材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將這些元素融入課堂教學,使知識性、專業性與思想性有機地結合起來。英語教師除了要教會學生應用英語,還要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用英語向世界傳遞中國優秀文化,展示中國的形象與魅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
課程思政強調要充分發掘各學科課程中的德育資源,發揮好其育人功能。[4]對中學英語教師來說,開設英語課程不僅需要傳授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使學生在外語學習過程中汲取世界文化精華,增強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在英語教學中挖掘或開發思政教學內容,有助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教師對教材內容進行二次開發,能更有效地將學生的特點及生活經驗結合起來,助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實施。同時,貼近生活的教育能使學生對中國優秀文化有更深刻的認識,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使學生能在教師的引導下敢于用英語向世界展示中國,傳播中國優秀文化。
人教版《新目標初中英語》涵蓋多個主題,涉及眾多語言知識內容。教材內容豐富多樣,包括日常學習、生活情境、國外文化、中國節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道德素養等,在內容編排上循序漸進,遵循學生的認知特點。課程思政改變了課程教學中以知識傳授為主要目的的原有路向,需要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學的各維度。[5]因此,英語教師應該合理開發教材,在英語課堂中有效實施課堂思政教學。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教材編寫的總目標中明確指出,要培育文化意識,文化意識的培育有助于學生增強家國情懷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涵養品格,提升文明素養和社會責任感。[6]初中階段的英語課程要能夠讓學生透過書本看世界,要能夠讓學生對不同地區和國家的文明成果和文化有更廣闊的認識,能夠認識到中國文化和外國文化的差異,從而培養學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加深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堅定文化自信。
課程思政與外語教育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外語課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能夠更好地培育學生的文化意識,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及道德素養。在挖掘課本中的思政元素時,教師要根據單元主題,確定思政教育的切入點,對課程相關模塊進行二次開發。
第一,文化意識方面,七年級下Unit 6“I’m watching TV”涉及粽子、賽龍舟等端午節內容,教師可以通過端午節讓學生體會屈原的愛國情懷;八年級上Unit 5 “Do you want to watch a game show?”提到了花木蘭的故事,八年級下Unit 6 “An old man tried to move the mountains”包含了西游記、愚公移山、后羿射日、女媧補天、美猴王等中國神話故事,Unit 9 “Have you ever been to a museum?”提到了杭州茶葉博物館、兵馬俑、長城、鳥巢和故宮等中國著名旅游景點,九年級全一冊Unit 2 “I think that mooncakes are delicious!”中學習了許多中外節日如端午節、春節、元宵節、中秋節、圣誕節和萬圣節,教師可以讓學生用英文分享節日活動,在學習英語的同時激發學生對中國節日的喜愛,并比較中外文化的異同,感受中國優秀文化的源遠流長;Unit 5 “What are the shirts made of?”提到了剪紙和陶藝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Unit 6 “When was it invented?”講述了茶的發明,九年級Unit 9 “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講述了中國民間音樂。這些內容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能夠作為思政元素的切入點。
第二,思想品德方面,七年級下Unit 4 “Don’t eat in class”涉及規則意識,八年級上Unit 6 “I’m going to study computer science”講述了人生目標,八年級下Unit 1 “What’s the matter?”提到了志愿活動及幫助他人,教師要引導學生以書本中的人物為榜樣,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堅定學生的理想信念,加強學生的道德觀與社會責任感。九年級全一冊Unit 13 “We’re trying to save the earth!”講述了愛護環境、保護地球的故事。這些內容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社會公民意識和助人為樂的思想品質,激勵學生樹立遠大理想。
在這套教材中,有些單元較為注重語言知識,較少涉及思政元素。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單元主題,結合時事政治、中國文化和道德觀念等,補充相關的思政元素。
例如,在討論長大后想干什么的單元中,涉及學生的職業規劃與人生目標,教師要對學生有正確的價值觀的引導。在教學中,教師要尋找與本課密切聯系的思政元素,例如,可以選取年度感動中國人物,用英語講述他們的故事,在學習新單詞、新語法的同時讓學生感受每一份職業的崇高,感受每一個人物對祖國建設的辛苦付出,培養學生的愛國意識,激發學生的報國愿望,為祖國的建設添磚加瓦。在旅游文化與飲食文化的單元中,教師可以結合《舌尖上的中國》《大美中國》等紀錄片,呈現我國各地的美食與美景,使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我國文化,主動了解中華優秀文化,主動傳播中華優秀文化。在有關道德情感的內容中,教師可以結合社會熱點,例如,保護環境、參與志愿活動、遵守規則等,引導學生關心身邊的社會時事。學生在關心社會現象的過程中能夠感受更多向上的力量,學習到積極的價值觀,努力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1.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故事內容
在教授初中英語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拓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故事內容,讓學生更充分地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愿意向大眾傳播中國故事,向世界傳播中國聲音,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這套教材有許多內容涉及中外節日、講述節日習俗、中國神話故事等。例如,在九年級全一冊Unit 2 “I think that mooncakes are delicious!”中,教師在講國外圣誕節時,可以融入中國的春節,介紹我國傳統的農歷新年活動,將兩種文化進行對比,培養學生對不同文化的尊重和包容,加深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此外,教師還可以拓展其他中國傳統節日,例如,中秋節與嫦娥奔月的傳說,讓學生了解我國獨特的傳統節日與文化習俗。在教學時融入生動有趣的中國元素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在增強學生學習英語興趣的同時,學生能夠了解到更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更有利于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培養。[7]
2.融入中國人物形象
中國英雄輩出,每個時代都有偉大人物。英語課本中也有許多英雄人物,學生在學習名人事跡時,教師可以拓展我國的偉人故事,讓學生不忘我國偉人,增強學生對我國文化的認同。在初中英語教材中融入我國英雄人物形象能夠為學生樹立學習的榜樣,教師可以在相關單元講述中國的時代偉人、“共和國勛章”獲得者和中國感動人物等,鼓勵學生學習偉人的崇高品質,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樹立其愛國意識。
3.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學生不能只學習書本知識,更應通過知識明事理、學做人,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適當融入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單元主題和課文內容,引入社會熱點問題和時政內容,讓學生在學習知識時加強道德修養,提高思想覺悟。例如,在教授有關志愿活動和幫助他人的單元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別人遇到困難時要積極伸出援手,主動幫助他人,關注并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
4.豐富教學形式
課程思政教學目標是要把人文情懷、道德教育、時政專題、愛國情懷等思政元素融入教學活動。[6]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對教學形式進行創新,實現對思政元素的開發。第一,針對有關思政內容的閱讀段落設置情境化的學習任務,注重對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第二,根據教材內容將學生分組舉行辯論比賽,以此提升學生的英語口語表達和邏輯思維能力。第三,組織開展用英語講述中國故事的演講活動,讓學生自己深入了解我國的歷史文化,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第四,鼓勵學生自制英文海報或小視頻,利用自媒體及其他網絡平臺等對外宣傳中國優秀歷史文化。[6]
下文以九年級全一冊Unit 2 “I think that mooncakes are delicious!”為例,探討基于課程思政理念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按照新課標要求,落實新課程理念的路徑。
在實施教學之前,教師挖掘單元包含的思政元素,找出與教學內容高度相關又銜接自然的思政元素。教師在撰寫教學目標時,將這些思政元素顯性地表達出來,作為設計具體教學任務的參考。[8]
本單元圍繞“節日”這一主題,選取Section A閱讀語篇“Full Moon, Full Feelings”,設置了聽、說、讀、寫等內容。這一部分主要講述了中秋節與和其相關的神話故事《嫦娥奔月》。結合課文內容和課程思政理念,將教學大目標確定為“讓學生能夠用英語介紹中國的傳統節日及背后的文化故事,培養學生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提升其跨文化交際能力”。具體目標拆解如下:第一,學習并理解本單元中的節日及其文化內涵;第二,了解中國其他節日的文化意義和價值,增強文化自信;第三,能夠較為客觀地比較和分析中西方節日的異同,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第四,能夠大膽說,提高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能力,敢于向他人展示中國優秀文化。
播放英文版《水調歌頭》歌曲,結合蘇軾的古詩名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導入。古詩詞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在課堂中融入中國文化元素,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在閱讀之前,結合詞義在不同國家的文化含義講解詞匯,例如“moon(月亮)”一詞,月亮在中國的象征意義是相思和團圓,在西方文化中則象征著浪漫,以及滿月在西方文化中象征狂躁的一面。通過對比和分析詞語含義,學生初步了解不同文化的差異,對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產生興趣。在閱讀中,教師要讓學生理解和掌握文章的主要情節,了解《嫦娥奔月》的故事。此時,補充中秋節的其他風俗活動及其他中外節日,讓學生更深入了解中國的節日文化。通過挖掘課文中的思政元素和補充拓展相關知識,學生能夠熟悉掌握我國的節日文化并適當了解外國文化,有助于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和樹立文化自信。在學完這篇文章之后,教師應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話復述中秋節的故事,鍛煉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培養學生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課后,教師創新課堂形式,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呈現文章內容,或選擇學生當主持人進行節目解說等,用更加有趣的課堂活動形式鍛煉學生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向世界傳播中國優秀文化。
初中英語人教版《新目標初中英語》教材內容形式多樣、編排合理,英語教師在教學中要適當融入思政元素,基于課程思政理念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借助各種活動及線上線下資源,基于教材內容,深挖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并對教材中缺失的思政元素進行補充,讓學生在豐富的教學活動中,潛移默化地提高英語學科核心素養,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以實現課程思政與外語課堂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