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潤波,熊富強,牛家強,吳慶俠
(1.西藏農牧學院 西藏 林芝 860000;2.南京農業大學 江蘇 南京 210095)
“動物檢疫”是西藏農牧學院動植物檢疫專業的核心課程、動物醫學專業的選修課程、動物檢疫工作的理論課程,其綜合性、實踐性極強。動物檢疫工作承擔著確保肉類食品安全、推動動物養殖產業穩定發展、促進動物衛生監督機構健康發展的任務[1]。動物檢疫以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和國家相關法規體系為基準,對動物檢疫、動物防疫與檢疫管理、動物疫病風險管理、動物疫病防控經濟學評估,以及出入境動物檢疫、市場檢疫的基本理論、法律依據等進行系統闡述,為國家、社會培養和輸送動物檢疫專業人才。
2018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辦公廳聯合提出“新農科”;2019 年,我國高等農林教育改革唱響三部曲,新農科建設從“試驗田”走向“大田耕作”[2]。新農科建設過程中,高等農林教育也迎來了服務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的新使命[3]。新農科建設的提出對高等農林教育的課程體系也提出了新要求。新農科課程體系是一種新型的農業教育體系,它旨在培養具有現代農業知識和技能的農業人才,以適應當今農業發展的需求。在新農科建設背景下,“動物檢疫”課程原有的課程體系不能滿足當今社會對動物檢疫專業人才的需求,深入推動課程教學改革是建設“新農科”的重要舉措之一[4]。
新農科建設將構建農林教育質量新標準,在農業人才培養方面,著力提升學生綜合實踐能力。在此背景下,西藏農牧學院“動物檢疫”課程還存在以下不足。
教材是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才培養的主要資源[5]。優秀的教材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啟發思維能力,培育學生的創新能力。“動物檢疫”課程教材選擇范圍不寬,以往選用《動物防疫與檢驗》教材。但受到教材的編撰到終審出版時間長,知識更新不及時等的影響,教材知識空白時間長,學生無法通過教材了解最新的研究進展、技術方法和相關法律法規。如2018 年非洲豬瘟在我國爆發、2019 年牛結節性皮膚病傳入我國、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自2021 年5 月1 日起正式施行等,均沒有在已有的教材中體現。教材的更新不及時和教師對新知識的汲取不充分,導致沒有汲取到最新知識的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對崗位的適應能力不足,對學生、學校、就業單位三者均帶來不利影響。
“動物檢疫”是一門綜合性課程,課程內容繁多,且要求知識結構具有一定的連貫性。其課程內容與獸醫傳染病學、獸醫寄生蟲學、獸醫微生物學、獸醫免疫學、獸醫臨床診斷學、獸醫法規、獸醫公共衛生學等多門課程的理論和實踐內容均有關聯。這使得在有限的課時量中,將大部分課時分配到理論教學中,期望將理論知識進行有機串聯,以形成理論知識體系。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往往是淺嘗輒止,導致教學內容重點不突出,既沒有形成邏輯嚴密的理論知識體系,也沒有與實踐教學形成互補。同時教師多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授課形式較為單一,學生課堂參與度、獲得知識的渴望性不高,主觀積極性、創新性、開拓性不強,有效教學無法適應新農科人才培養對教學要求[6]。
實踐性教學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是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有效方法[7]。“動物檢疫”課程要求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掌握動物防疫與檢疫的基礎知識和實踐操作技能。我校“動物檢疫”課程早期學時量為48 學時,共計3.0 學分,課程實習3 天,其中理論學時38 學時,實踐學時10 學時,實踐課時比例低于其他院校。同時課程內實踐教學主要在校內實驗室開展,難以滿足新農科建設背景下學生對實踐操作技能訓練的需求,學生綜合實踐能力薄弱,社會認可度不高。同時,實踐教學內容根據已有教學大綱和實驗室條件進行開設,在規范化和體系化培養學生綜合實踐能力方面還有待進一步規劃和加強。
課程考試主要是考核學生理解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及創新思維,是教學活動中不可缺少的環節[8]。“動物檢疫”課程考核以期末考試成績和實驗報告考核作為期末總成績的評定依據,過程中存在方式單一、考核評價機制不夠全面的問題。期末考卷反映出學生更加傾向于客觀題目,如判斷、填空、選擇等,對論述等主觀題目往往無從下筆或者解析不全面。究其原因是學生理論知識體系構建不完整、綜合應用方面鍛煉不足。課程實驗以分組實驗形式開展,考核成績以提交的實驗報告作為憑證。該過程中對個人和小組分工完成情況無法考核,缺乏考核激勵機制。
“動物檢疫”課程原有考核評價機制總體來講,考核評價方式較為單一,無法真實檢驗學生學習效果,達不到訓練學生形成科學嚴謹的學習和工作能力的目的。這與“新農科”背景下,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的要求不相符合。
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農業相關專業的關注度有所提高,但第一志愿選擇農業相關專業的學生數量依舊不足,表明學生對所學專業認同感不強[9]。課程教學過程中,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上還需要進一步提高,針對專業人才的“三農”使命教育還不夠。同時,“動物檢疫”課程是動植物檢疫專業的核心課程、動物檢疫工作的理論課程,其在專業學習和專業知識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該課程認識還不充分,以致學習過程中興趣缺乏、學習動力不足。學生在校期間缺乏對專業的認同和思想政治教育引導不充分等問題,導致其對未來職業目標規劃不明確,“學農知農、愛農為農”意識淡薄,這與鄉村振興對專業人才需求的契合度不高。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關鍵在科技、在人才。為更好地開展新農科建設,“動物檢疫”課程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和實踐,以期提升學生專業綜合能力,為鄉村振興輸送更多優秀的動物檢疫專業人才。
不斷強化教材建設和管理,更新或編撰高質量教材,杜絕內容陳舊、低水平重復、簡單拼湊的教材進課堂,是新農科背景下響應課程改革的重要途徑。面對選用教材范圍窄、知識更新不及時、教材知識空白時間長等問題,結合地方高等院校職能和青藏高原地理特色,筆者積極組織西藏自治區14 位主要從事動物疫病防治工作的專家開展研討,并組織編撰《高原動物疫病檢疫技術》一書,并于2021年出版使用。書中積極更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2021 年1 月22 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五次會議第二次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境動物檢疫疫病名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總署公告第256 號)等法律法規;修正檢驗檢疫職責主體單位,如2018 年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的出入境檢驗檢疫管理職責和隊伍劃入海關總署;更新了動物疫病新發信息和檢疫工作要點,如2018 年非洲豬瘟在我國爆發,結束了我國無疫歷史,并介紹了相關檢疫工作內容等;結合西藏實際情況,闡述了西藏自治區動物衛生監督機構現狀;展示了工作實際中使用的審批表、意見書、決定書、通知書等文件表格模板。該教材是結合西藏自治區實際情況出版的有關動物疫病檢疫的教材,內容上更加貼切西藏工作實際,同時一定程度上補充和更新了相關領域知識。目前該教材已被選用為西藏農牧學院動植物檢疫專業和動物醫學專業“動物檢疫”課程教材。
為積極建設“新農科”課程體系,“動物檢疫”課程開展了教學大綱修訂,重新定義教學目標和培養目標,以達到優化課程架構的目的。理論課時教學內容根據最新法律法規,如2022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第573 號公告,修訂了一、二、三類動物疫病病種名錄;西藏動物疫病流行特點,如新發疫病牛結節性皮膚病;兼顧實踐教學內容安排,進行相應調整。特別是對動物疫病檢疫各論內容進行了大幅調整,突出講解一類動物疫病的檢疫和新發疫病檢疫,如口蹄疫、小反芻獸疫、非洲豬瘟、牛結節性皮膚病等。二類動物疫病和三類動物疫病中主要講解臨床影響較大、常見多發疫病,如:炭疽、布魯氏菌病、結核病、豬流行性腹瀉等。在教學內容中,充分結合交叉課程的教學內容,將講學要點和重點放在檢疫要點、檢疫處理和防疫措施三個板塊。同時要求教師積極關注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更新和動物疫病發生通報,及時更新教學內容,有利于提升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興趣,方便學生及時獲取最新的法律法規更新內容、動物疫病發生情況和檢疫要求。
在教學方式上,筆者積極探索討論式、啟發式、參與式教學,結合時代發展產物,積極開發“互聯網+”教學手段。利用學生更容易被多媒體設備吸引的特點,積極利用校內超星平臺,建立線上課程,做到了“停課不停學”,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安排學習任務,可及時在線上平臺留言、討論。面對書本上生硬的教學內容,筆者充分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比如在講授動物檢疫內容時,筆者放映“生豬屠宰檢疫”視頻,讓學生形象生動地理解授課內容。教學方式上的改進有助于我們課程教學內容的及時更新和進一步提升學生自學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學習熱情。
“新農科”課程體系中,其核心和落腳點是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筆者在課程改革中將課程實驗加以規范化和體系化,課程實踐學時增加至16 學時,共計8 個實驗,課程實驗包含了基礎必修實驗和設計性及綜合性必修實驗,涵蓋動物防疫、臨床檢疫和實驗室檢測工作內容。分別是動物疫苗的稀釋與動物免疫、疫苗抗體效價的檢測、畜禽養殖場或養殖專業戶疫情調查問卷設計、消毒藥品的配制與畜舍消毒、發病動物病料的采集與送檢、旋毛蟲的實驗室檢測、非洲豬瘟的實驗室檢測、病死動物的無害化處理。為充分落實“新農科”課程體系改革,筆者要求任課教師積極下基層,在相關單位和企業學習工作流程、先進技術、總結工作經驗,避免教師與社會脫節。
為切實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將“動物檢疫”課程實習單獨從課程中分離出來,開設“動物檢疫大實驗”實踐課程,課時由以前的3 天變更為2 周,實習學時為32 學時,2.0 學分。實習內容包括屠宰場參觀、入場檢疫、駐場檢疫、送宰檢驗、屠宰檢疫、匯報討論等6 部分內容。為更好地保障實踐教學工作的開展,筆者積極集成優化實踐教學資源,建設綜合性實踐教學基地,走訪和調研當地農業農村局,并與之簽訂實習基地協議,同時在牛羊定點屠宰場和生豬定點屠宰場分別建立實習點,拓展和豐富教學場所,強化耕讀實踐教學,促進校地合作。課程實踐學時的增加和實習基地的建立大大提高了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鍛煉了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做到了理論聯系實際,培養了實用技能型農林人才。
為適應“新農科”課程建設的需要,本課程的多元化考核評價體系建立后,既注重學生的理論知識的考核,也注重實踐能力綜合素質的考查。既要考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又要考核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體現“講一學二考三”的思想。注重過程性考查和結果性考核的有機結合,應用筆試、小組匯報、非標準化實驗報告等多種形式,促進學生知識體系的形成。本課程考核評價體系改革后,期末成績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期末閉卷考試、試驗完成和平時表現三個方面。“動物檢疫”課程改革后考核制度變更為期末考試成績×50%+實驗報告×20%+小組實驗匯報×20%+綜合考評×10%。《動物檢疫大實驗》實踐課程考核方式為:實習報告×40%+小組匯報×40%+綜合表現×20%。同時在理論學習過程中為更好地促進學生把握課程重點、難點,筆者利用超星平臺建立了線上課后習題庫。習題既包含了課程重點問題和難點問題,還包括實時更新的課外知識點。題型既有客觀題型,也有主觀開放題型。在保證對理論知識考核的同時,增加了學生總結反思課程實踐環節,既鍛煉了學生動手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也鍛煉了學生歸納總結和反思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積極參與課堂、主動學習,提升了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新農科建設要培養知農愛農新型人才,也是高等農林院校的責任與使命[10]。動物檢疫工作,對預防、控制和撲滅動物疫病,促進養殖業健康發展,保護人體健康,以及維護公共衛生安全方面均具有重要意義。教育教學過程中對動物檢疫工作的意義進行積極引導,加強了學生職業價值的認同,加深了學生對“動物檢疫”課程的認知,有助于學生提高學習動力,進行自我定位和專業學習規劃,以獲得學業成就感。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要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11]。在課堂上全面加強知農愛農教育,結合授課內容開展課程思政教育,如屠宰檢疫內容中講述非洲豬瘟在我國的發生和發展,講述動物檢疫工作的重要性和意義,增強學生對專業的認同感;豬旋毛蟲的檢疫內容中,講述2009 年云南蘭坪旋毛蟲病群發事件,培養學生的防疫意識、良好的生活習慣及嚴謹的工作態度。我們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課堂中,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轉變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興趣,增強對學生對專業的認同感。
加快新農科建設,可有效推進高等農林教育創新發展,更好地支撐服務農業強國建設。“動物檢疫”課程是動物檢疫工作的理論課程,在“新農科”背景下,我們主動對接鄉村人才振興新要求,積極改革課程體系,著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實用技能型農林人才和知農愛農新型人才。我們在加強教材建設、優化課程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式、增加實踐學時、拓寬實踐環節培養途徑、建立和完善多元化課程考核和評價體系、強化學生職業價值引導、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方面開展了改革與實踐,增強了學生對專業的認同感,增強了學生對服務鄉村振興的熱情,拓展了學生課程學習知識面,提高了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為鄉村振興輸送更多的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