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文,張 娟
(紹興文理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浙江 紹興 312000)
有效提問的關鍵之處在于“有效”。從詞源學角度講,所謂“有效”意味著“能實現預期目的、有效果”[1]。而與高中思政課教學實踐相聯系,課題提問的有效或者有效提問指的是教師在課題活動中“提出的問題能使學生產生懷疑、困惑、焦慮、探索的心理狀態”[2]。換句話說,教師課堂提出的問題要能夠觸動學生的靈魂,能夠引發學生去積極思考,在深入思考的基礎上大膽嘗試和探索出答案,進而才能起到啟迪學生心智的作用。在高中思政課教學實踐中之所以仍然存在課堂提問的低效甚至無效現象,究其原因,是部分教學老師缺乏對課堂提問的詳細設計和深入思考,導致部分教師以完成課堂教學任務為目標,沒有做到“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細致的排除,發現無效,刪除無效”[3],其結果自然是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
基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將課堂有效提問界定為:在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基本理念下,通過科學的問題設計和有效的提問環節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相關知識內容,力求學生自主探求問題答案,進而起到刺激學生學習欲望、激發學生學習動力、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教學目的。有效提問具有以下幾個特點:①有效提問是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②課堂氛圍是輕松的、和諧的;③能夠實現預期的目標;④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自主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
因此,有效提問既體現出提問的共性特征,也有其獨特特征,而其特殊性更應該引起我們的關注,因為“成為我們認識事物基礎的東西,則是必須注意它的特殊點”[4]。通過研究我們發現,課堂有效提問的獨特之處在于其能夠“激發學生對課堂提問的主動思維與積極參與”[5],通過問題的科學合理設計,引導學生主動思考、自主探索,并在思考、探求問題答案的過程中尋找到學習的樂趣和興趣,這不僅能夠增強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深層次理解和準確把握,而且能夠培養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水平。
總而言之,我們這里所講的有效提問強調教師以高中思想政治學科課程標準為主要依據,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學情,在課前精心設計問題,教師和學生在輕松、有趣的課堂氛圍下以議題式教學形式創設問題情境并提出問題,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和教學目標的順利完成,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課堂提問的整體質量與課前對問題的設計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但是,現實教學實踐中卻存在著一種現象,即“有的教師在備課時未精心設計問題”[6],課堂上所提出的問題比較淺顯、隨意,問題之間缺乏邏輯性和遞進性。課堂提問不是為了提問而提問,要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進行提問,先易后難、由表及里、逐漸深入、環環相扣,體現知識結構的層次性和科學性,給學生清晰的層次感。但在實際教學中發現,部分教師會一次性提出很多問題,且其中有的問題過于簡單,大部分學生都能回答上來,課堂很熱鬧,但不能取得有效的提問效果。
高中思想政治課的提問有效性需要教師和學生雙方共同配合完成,不能脫離學生。但在課堂教學實踐中,經常會出現提問時冷場的現象,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欠缺,和老師的互動不足。課堂發問應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學行為,強調以學生為主體,這里的學生是指所有的學生,而不是部分學生,“每一位學生面對問題都應思考,應對教師做出應答[7],但有些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往往選擇成績好的學生回答,其他學生參與度很低。
“教學反思是指教師用批判的和審視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教學思想以及參與的教學活動,獲得有關教學的新認識,并使自己更好地成長的一種活動”[8],教師對教學過程中有關課堂提問的問題進行課后反思,如教學中生成性的問題、成功的經驗、失敗的體會等,有利于教學工作改進,促進自身專業發展。但在實踐中,不少教師不知道如何進行教學反思,對反思的具體內容缺乏系統全面的了解,對有關反思的途徑和方法等都存在著困惑,教師在教學反思中容易迷失方向。比如,一些新入職教師教學經驗較少,在教學過程中存在著許多的問題,但是不知道該如何進行反思,應該從何處入手;還有一些教師知道提問存在的問題有哪些,但不知道是何種原因引起的,更不知道如何解決,反思沒有方向,只能擱置。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 年版)》立足于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注重培育學生的必備品質和關鍵能力。部分教師因平時工作很忙或對新課標的不重視,在設計問題時顯得過于隨意,問題本身缺乏深度,問題之間缺乏邏輯關聯性,而且往往忽視對學生自主探索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從而導致學生課堂思考問題不積極、參與度不高。而要提升問題設計的能力,客觀要求教師必須充分理解和深入研究新課標的基本要求和精神內涵,所創設的問題必須能夠準確、恰當地體現新課標的基本原理要求,切實提升學生的政治學科核心素養。
有效提問符合新課改的發展理念,即以提問為橋梁,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營造輕松、民主、愉悅的課堂氛圍。正如奧喬阿·貝克所指出的,“民主的學校和課堂環境可能與正式的課程一樣重要”[9]。融洽、輕松、自由的課堂教學氛圍有利于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回答問題。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提出:“我們的課堂之所以有這樣那樣的困惑或者失敗,大多數情況下是因為教師忘記了和諧的師生關系是進行正常教學活動,提高教學效率的保證。”[10]基于此,如何營造愉悅的課堂氛圍就成為對教師的一項基本技能考驗,這需要教師課前精心設計問題,并在課堂上循序漸進地提出問題、循循善誘地啟發學生積極參與、深入思考,使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感受到獲取知識的快樂和滿足感,才能使課堂教學效果實現最大化。
高中思想政治課應注重教會學生獨立解決問題,解決問題的前提是具有問題意識。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的一個問題就是學生參與度低,在課堂上主動提出疑問的學生比較少。事實上,獲取知識的最好方式是自主探究,學習者“應該是知識獲得的積極參與者、探究者”[11]。但高中生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的表現卻并非如此,歸根到底是問題意識不強。教育心理學上認為學生思維發展通常是從問題開始的,“前輩謂‘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12],強調了讓學生更多地參與到課堂提問中來,勇于表達,自主學習并發現問題,深入思考,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教師課后反思有利于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促進教師專業能力的發展。但目前教師反思形式單一,成了有效提問實施發展的阻礙之一,造成課堂提問的實際效果未能達到預期。撰寫教學反思是教師最常選擇的反思形式,教師在寫教案時通常會有一個反思的部分,在課后根據上課的具體情況進行總結,尤其是有關教學設計和實施情況的方面。因此教師在課后將存在的問題和出彩的地方及時記錄,對其進行分析和思考,有助于教學能力的進一步提升。
課后的有效提問反思是教師對預設問題的落實情況和生成性問題的解決的審視,比較滿意的部分就繼續保持,針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改進和優化,在反思的過程中總結經驗教訓,實施應用到日后的課堂提問當中,切實有效的提高思想政治課提問的有效性。教學反思的特征之一便是具有實踐性,教學反思的目的就是能夠借助反思行為,對自身的教學活動進行掌控和調整。那么對有效提問的反思也是同理,教師課后對有效提問進行反思與總結的最終目的是要落實到實際的教學當中去,促進提問的有效開展。無論是促進反思主體的多元化,還是全面性的反思內容,抑或是采用多樣的反思形式,其目的就是要將反思成果落實到課堂教學中,更好地促進有效提問的順利實施。
為了切實保證反思成果應用到課堂教學中,防止出現反思成果停留于理論上、反思執行力不落實的情況,教師可以從兩方面入手解決。一方面,可以專門設計一個“有效提問反思成果實踐記錄本”,將反思成果寫到該記錄表中,制定執行計劃,并且對落實的實際情況進行相應的檢查,將反思成果落實到具體的教學中,促進教師形成經常性的反思意識和習慣,將其成為一個良性循環,不斷優化提問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檢測反思成果落實情況的直接方式便是教師的課堂提問技能,可從量性標準和質性標準兩個角度進行自我審視。量性標準是指教師提問數量、問題難度級別,學生回答問題、提問的次數等,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還需從質性標準角度來看待,如學生參與課堂提問的進步和取得的努力、課堂提問的過程中對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落實情況等。
總之,課堂提問是一個古老的課題,延續至今,古今中外的無數學者對此展開了研究。當前我國強調思想政治課的重要性,突出了該學科的思想性和科學性,注重知識、能力和情感的統一發展。無論是在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方面,還是在提高教師教學技能、豐富教學經驗方面,課堂提問都有著其他教學方式所不能代替的獨有優勢。對高中思想政治課有效提問的策略研究是為了主動適應新課程改革要求的必然道路,而課堂提問方面存在問題卻制約了學生的發展,妨礙了教師教學技能的提高,既不利于學生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和主動思考問題、研究問題、自主尋求問題答案的能力提升,也不利于教師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增強課堂教學的駕馭能力和本領。本文從課前、課中、課中三個環節中有效提問存在的問題,分析出存在問題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對應的優化策略,希望能夠為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課提問的有效性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