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 芳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戰略輻射鄉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各個領域, 因此必須要擁有一支知識結構合理、 綜合素質全面的農村人才隊伍。“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是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 青年返鄉就業創業也成為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城鎮化和城鄉均衡發展的重要途徑。聚焦“學習型返鄉青年”這一群體,該群體包含接受過技能培訓的返鄉農民工、 受過高等教育的大中專學生。 他們受教育程度相對較高, 有豐富的城市學習和就業經驗, 視野開闊, 對就業、 創業活動有認知、 有熱情、有干勁。 “學習型返鄉青年” 將成為鄉村振興和農業發展的中堅力量, 也必將成為推動農業供給側改革、實現產業融合的未來主體。
本文通過對天津郊區青年就業創業者的微紀實訪談形成的多個案例進行梳理和分析,發現隨機采訪對象中,大專以上學歷的青年占到了39.1%,接受過技能培訓者約13%。 創業知識的獲得是其就業、創業選擇的重要變量,因此,本文從“學習型返鄉青年”的角度,探尋創業者從學習到實施就業創業行為這一過程的成長脈絡, 構建創業學習與創業行為之間的關系框架。
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涵之一,因此,要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力度, 讓人才能夠逐步掌握現代科學技術, 具備較高的文化素養。 返鄉青年中有很大部分受過系統的知識訓練, 不同于以往的返鄉主體, 他們能夠創新農業生產經營形式, 利用多種途徑踐行產業融合, 是促進鄉村可持續發展過程中人才振興的后備力量,將其界定為“學習型返鄉青年”。調研團隊采用隨機訪談的方式, 對天津武清區和薊州區創業者進行微紀實訪談。 其中年齡在35歲及以下的青年創業者共23位,有過大中專以上學習經歷或接受過系統培訓的青年共12位,剔除掉不合格的調研資料,選取其中10位作為研究樣本,提取與創業學習、初創企業成長相關的關鍵因素, 匯總形成以下基本信息表(詳見表1)。

表1 樣本基本信息表
通過對10 位創業者的訪談梳理可以看出,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活力。 農村基礎設施的改善、 農業現代化的經營模式、 農民思想意識的轉變, 使得在外就業和學習的青年人看到了返鄉發展的機會, 這些青年人也正是在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下成長起來的新型農民。 他們有知識、有技術、有膽識,有的已經建成小規模家庭農場,有的在積極推進和完善當地農民合作社的建設。 人才戰略是鄉村振興的“引擎”,“引才”是基礎,“留才”是根本,厘清返鄉青年的就業創業行為邏輯, 可以更具有針對性地“用才育才”,為農村發展可持續地“引才留才”。
1.創業學習
創業學習是通過在各種積累的經驗中學習, 從而不斷提升自己知識存量的過程。 關于創業學習的內涵有不同的研究視角。 一是行為主義視角。 如Petkova(2008)基于創業學習模型, 提出了產生結果、辨析錯誤、改正錯誤的創業學習過程。Holcomb(2009) 以直觀推斷為核心,構建了一個重在反映直觀推斷、 知識和創業行為之間關系的創業學習模型。 二是實用主義視角。Alegre(2013)提到, 知識是創業學習中必不可少的資源, 創業學習對于新創企業采取創業行動尤為關鍵。 張秀娥與徐雪嬌(2017) 通過識別創業機會,分析了創業學習過程。 三是基于社會網絡視角。 如魏江等(2005)認為衡量企業家學習能力是否提升, 關鍵是看能否獲取更廣范圍信息和資源。蔣劍勇等(2013)、董曉波(2007)都認為農民創業者的社會網絡規模影響資源獲取效果以及物質資源和信息資源的獲取。 四是基于系統論視角。 如Crossan(1999)認為學習活動在個體、 團體和組織水平上都能夠產生, 它是知識存儲和流動的一種整合。五是人本主義視角?;谶@種視角的研究者認為創業學習的范疇比較廣, 包括創業者自信心的提高、 情緒控制能力、 抵抗壓力的水平以及態度的改變等。
“學習型返鄉青年”創業者與其他返鄉者的不同主要體現在其學習的過程中。 他們一般具有較好的學習經歷, 大部分人都接受過高等教育或技能培訓, 在學校專門化的學習為其后來的創業提供了良好的知識儲備,后期的技能培訓更有利于其知行合一。 創業學習的知識主要分為通用知識和專業知識: 通用知識主要是指一般管理、市場營銷、財務管理等相關知識, 這些知識的學習在此后的創業中能夠轉化為相關創業能力, 如對項目的管理經營, 而且不受行業限制; 專業知識的學習是指創業者所學專業技能的系統化知識, 許多創業者對創業項目機會的識別和選擇, 都與其所學專業知識技能緊密相關。 通用知識和專業知識可以通過個體、學校、社會機構等組織獲取學習資源, 成為就業創業的資本積累。
2.興趣
在創業學習的過程中,興趣起著重要的作用。 許多被訪談的年輕創業者都提到了興趣對其就業創業學習的影響。 在訪談一個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的創業者時, 他就談到了他的創業是從興趣開始的:“我最早學計算機的時候,還沒有摸過計算機,我是當時在賣舊書的地方, 撿了一本《計算機應用》,晚上就一頁一頁看……就是感覺非常有興趣?!绷硪晃粡氖戮W絡電商平臺項目的創業者也談到了興趣對知識學習的影響:“那時候雖然年紀很小,但是幾乎那些年所有與電腦相關的雜志、報紙,我全看了……然后暑假就學了兩個月,徹底讓電腦給改變了,從那時候開始自己只要有時間就去研究電腦, 研究網絡這些東西。 ”
興趣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傾向, 是動機產生的重要的主觀原因, 是對所從事的活動持創造性態度的主要條件。 Dewey 提出建立在興趣基礎上的學習和建立在努力基礎上的學習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Hidi(1990)等人提出作為一種相對穩定的個體傾向, 個人興趣對于創業學習有著更為深刻的影響。 它是創新創業活動發起的原動力、持續的能動力、創造的啟動力。 魏翠妮與沈永健(2015)建立了從創業意識到創業行為的理論模型, 認為創業行為受到創業興趣、創業實踐、 創業支持的綜合影響。 王淑紅(2018)通過問卷法、訪談法等研究方法,得出創業興趣是影響大學生創業動力的因素之一。
個人興趣可以促進學習者對所學知識采用深度加工, 與所學知識建立更多的聯系; 促進學習者對所學知識的深度理解; 提高學習者對所學知識的遷移能力。 由于興趣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的特點, 導致學習者將興趣與知識學習相互作用, 形成較為穩定的興趣認知傾向。一旦年輕人在學習過程中形成了穩定的個人興趣認知傾向, 那么在畢業后的創業選擇上往往就與這種傾向性密切相關, 其所學知識也就更易于轉化為創業能力。
從調研的案例來看,返鄉青年經過學習后的創業有兩條路徑,一是直接創業,另一條路徑是畢業后就業,在獲取了工作經驗后再進行創業。 這些在工作中獲得的就業經驗歸結起來也就是創業者創業的先前經驗。
20 世紀80 年代, 美國學者MacMillan(1986)提出創業者在創業之前獲得的各種知識、 技能以及感性的或理性的觀念等, 都屬于先前經驗的范疇。Cantor(1991)等則將創業者在創業之前經歷的所有事件之和作為先前經驗, 它是創業者內在特質和外在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郭紅東(2013) 等也認為,先前經驗主要表現為知識、技能與經驗, 是逐年累積和沉淀的經歷。 楊學和儒楊萍(2017)通過研究發現,先前經驗中的行業經驗和職能經驗等要素對創業機會的識別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總的來看, 研究者對于先前經驗的認識雖然有些差異, 但都認定了先前經驗對創業行為的影響。 從本研究所調研訪談的案例來看, 創業者的先前就業經驗主要包括行業經驗和職能經驗。
1.行業經驗
行業經驗是指創業者在就業狀態下, 所積累的行業內工作經驗。首先,行業經驗使創業者掌握了關于行業產品或者服務的技術和知識,為將來的創業活動奠定了基礎。其次,相對于非行業內人員來說, 具有行業經驗的創業者所積累的經驗和信息有助于其能夠更為敏銳地發現機會, 并且運用專業知識對機會進行判定, 直至將創業機會進行落實開發, 提升了對行業的預判能力, 降低了不確定性。再次,行業經驗幫助創業者形成了供應商、合作者、 顧客以及其他利益攸關方等關系網絡, 為創業積攢了人脈關系, 使其能夠較快地進入市場。
在對新傳媒案例的采訪中, 創業者大學畢業直接就業,先后在影樓做過攝影、干過微博推廣, 又在電視臺工作過,就業經歷較為豐富,但是基本上都是從事著與傳媒行業相關的工作。 在工作過程中積攢了相關的技術技能和行業知識, 對于其創業選擇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在談到選擇創業項目時, 被采訪的創業者說:“那時候從網上也看了很多傳媒公司,也就是做廣告牌拍廣告的,我覺得那些東西屬于傳統的文化傳媒, 它是一個向下行的發展……, 所以我覺得這種類型的沒必要再做?!边@反映出了創業者之前的行業經驗為再創業選擇時提升了他對行業發展前景的預判能力,避開了一些低端競爭的項目, 降低了創業中的許多不確定性, 提升了機會識別判斷能力。
總之, 行業經驗對于創業選擇有著重要的影響。 具有行業經驗的創業者, 其對行業的發展變化具有更為敏銳的洞察力, 因此在識別機會時更具優勢。 他們在就業的過程中往往熟知該行業內或該領域內的運營規則、上下游供應商特點、 顧客群體特征等, 因而能夠快速識別出關鍵的資源支持者和市場發力點, 創業資源的整合能力凸顯; 在企業具體的運營管理中, 也能夠較為順利地找到問題的關鍵節點, 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2.職能經驗
職能經驗主要是在就業過程中積累職能領域的經驗, 即創業者在創業之前具有的企業管理職能方面的經驗,通常包括一般管理、市場營銷、財務管理、生產管理和技術管理五個方面。 又有學者將職能管理經驗分成了兩大部分: 通用性職能經驗和專用性職能經驗。一般管理、市場營銷、 財務管理這些在各行業中大致相似, 在不同企業中都能夠表現出一定的通用性, 因此這些方面被稱為通用性職能經驗。 而生產管理和技術管理則往往是針對行業或者產品的, 具有行業局限性, 針對其他企業不具有適用性, 因此將這兩方面歸結為專用性職能經驗。創業者在前期就業過程中積累的職能經驗, 特別是通用性職能經驗, 能夠使創業者較為快速和準確地提高創業過程中遇到的瑣細且繁瑣的事務性工作, 并且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 日常經營管理的經驗也有利于對創業機會的識別。
在關于農家院創業者的采訪中可以看到, 創業者大學所學專業是市場營銷,畢業后一直從事市場營銷相關工作, 在就業的過程中積攢了市場銷售的職能經驗,“我也是做了兩年市場營銷方面的工作, 之后開始回到家鄉做農村旅游?!碑攧摌I者開始選擇農村旅游這個行業時,他原有的在市場營銷中積累的通用性職能經驗起了很大的作用, 為其后來的創業解決了許多困難。
由此可見, 具有職能經驗的創業者由于掌握該職能領域的營銷、研發、生產、財務、行政等方面的經驗,對于市場中潛在創業機會的識別有比較敏感的洞察力和整合力, 對于新創企業的經營管理也較為高效。
從學習到創業的整個過程中除了先就業再創業以外, 還有一種是畢業后直接創業。 根據深度訪談的案例來看, 關系網絡對于直接創業有著直接影響, 關系網絡可以分為家庭環境的影響和社會關系的影響。 家庭環境是指一個家庭所處的情況和條件,包括生活條件、家庭結構、家庭關系等行為因素;社會關系則是指與個體存在較密切交往的朋友或是個體所處的社會組織 (這些組織并不一定和創業活動或商業活動相關)的情況。
1.家庭環境
Aldrich,Cliff (2003)較為系統地總結了創業者的家庭系統對于創業活動的影響,如家庭的變化、資源、規范、態度和價值觀等。秦芳等(2018)研究了省外務工經歷對家庭創業的影響, 發現省外務工經歷能顯著提高家庭創業的可能性。 謝西金(2018)發現家庭背景越優越的大學生, 個人支持創業的意愿越強烈, 創業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總之,家庭是個人學習、 成長和獲取文化知識的一個重要場所, 家庭作為個體和社會文化的中介,不斷將社會文化內化為個體的涵養。 不同的家庭環境會導致大學生對于社會文化的理解以及吸收程度的不同,同時也會造就不同的創業觀。
在深度訪談的案例中,那些沒有經過就業階段直接進行創業的年輕人受家庭環境的影響較大。 例如進行水果銷售的26 歲創業女孩的案例中, 她畢業后直接進行創業實踐, 在沒有就業經驗的情況下, 她的創業能力受到家庭環境的影響就更為顯著。 她說:“我們家本身就是開水果店的,從小耳濡目染,拎出來就能進貨賣貨?!庇捎谙惹肮ぷ鹘涷灥娜狈?, 導致其創業能力尤其是經營管理能力的不足, 為了彌補這種不足, 她充分利用了家庭關系的力量。 在關于創業團隊的建設中, 這一點能夠明顯體現出來:“現在團隊里有五個人,都負責不同的環節,有的負責采摘,有的負責包裝,有的負責運輸。 因為目前規模相對較小, 主要還是親戚朋友的資助。 因為我父親他本身就是做水果銷售的,因此進貨、 銷售由他負責管理。 ”
同樣在對養蜂創業的年輕人采訪案例中, 家庭環境的作用比較明顯。 在問及創業者選擇創業動機時,他說:“其實就是子承父業,大概是從我爺爺開始的……, 我整個家族都是在做這一塊,我有兩個哥哥, 也是主要從事生產蜂蜜的……, 對一個行業的感情是受到小時候環境影響的,耳濡目染。 ”
無論是從事水果銷售還是養蜂, 這兩個創業者明顯是受到家庭環境的影響,并且選擇了家庭中原有的經營項目作為自己的創業起點。而且在這兩個創業者身上還顯示出了年輕人創業中的另一種特質,那就是創新因素。在繼承的基礎上自我創新,在家庭環境影響下學習創業的同時,又在不斷自我成長,顯示出不同于父輩創業的特征。
在具有創業意識或者本身就在創業的家庭中長大的年輕人會耳濡目染, 感受創業氛圍, 家長也會有意無意地教授孩子們相關的技能、價值觀, 這些重要的因素都會影響他們將來的創業意向。 因此,在這樣家庭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年輕人更傾向于直接創業, 而不是走先就業后創業的路子。 同時,這樣的年輕人在創業項目選擇上,往往與家庭原有經營的內容有較大關聯性,但是又在繼承的同時表現出了創新性發展的意識。
2.社會關系
在選擇直接創業的年輕人中, 除了家庭環境影響之外, 還有一種就是社會關系對創業的影響。 在沒有創業相關的家庭環境下, 年輕人選擇直接創業往往與其外部社會關系有著緊密聯系。
人在社會中的存在不是孤立的,而是社會性的存在。關系又是中國特有的一種人際交往形式, 中國的社會關系是行動者之間特殊的、帶有情感且具有人情交換的社會紐帶。 如親屬關系、家族、地理關系、 工作關系、 戰友等, 有著一定的功利主義或是變現主義的成分, 人際支持以及慷慨大方則是他們期望回報的形式。 關系是一種特殊的資源, 因此擁有的關系越廣, 就意味著掌握的資源越多, 也就越有利于創業機會的識別與實施。
在退伍軍人轉業回鄉創業的案例中, 創業者是一個退伍軍人, 由于一直在部隊生活,缺乏對市場的了解。他既沒有就業的經驗積累,也沒有家庭環境的創業影響,因此在創業機會的識別把握時, 其社會關系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2007 年退伍回來之后在家里呆著, 后來通過朋友介紹, 才接觸到這個行業……”,朋友作為一種創業者的熟人關系, 對其進行創業項目選擇和機會把握上起到了關鍵作用。
總之, 社會關系是創業中重要的資源, 它能為創業者提供必要的支持和鼓勵。年輕人創業通常會以最低的成本方式獲取各種資源,社會關系恰巧滿足了創業者低成本、快速度的要求,創業初期機會的識別選擇、 資金資源、物質資源、人力資源等都可有效獲得。
通過對天津郊區返鄉青年的微紀實訪談, 勾勒出了這一群體的鮮明特征: 這一群體大多都接受了系統的校園學習或社會再繼續教育,通過學習掌握了一定的知識,在這個過程中,興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而且會直接影響其就業創業方向的選擇。學習結束之后,部分年輕人選擇就業, 在就業過程中掌握了行業經驗或者職能經驗, 這轉化成了其就業創業的能力。 部分年輕人由于家庭環境或者社會關系等關系網絡的原因, 沒有就業而是選擇了直接創業, 在創業的機會識別等方面, 關系網絡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根據以上創業學習的分析, 繪制出返鄉青年就業創業的行為邏輯模型(如圖1 所示)。

圖1 “學習型返鄉青年”就業創業行為邏輯模型
對于“學習型返鄉青年”,創業學習一直貫穿于就業創業行為的實施, 興趣是持續探究的源泉, 是繼續學習的動力, 也是就業創業方向選擇的引導。 創業行為發生后,創業學習正向作用于創業能力,有利于精準識別創業機會以及對項目的具體運營和管理。如做新媒體公司的崔先生和做網絡科技公司的李先生,都是在興趣的指引下,堅持專業領域的學習,對行業認知產生了較為準確的把握, 識別機會,實施創業行為。
就業經歷正向作用于創業行為, 學習結束之后的就業能夠帶來較為完整的知行合一的體驗, 深入了解所在行業以及鍛煉一般性的職業能力, 是從知識到行動的飛躍。 而且可以積累豐富的創業資源, 尤其是在調研過程中,發現多數“學習型返鄉青年” 將前期資本用于學習或培訓費用的支出, 創業資金的缺乏是普遍問題, 因此就業經歷成為創業經驗和創業資本的雙重積累過程。
部分返鄉青年在創業學習結束之后,不選擇就業,而是直接創業, 導致這類創業者選擇直接就業的因素主要是關系網絡的介入, 即家庭環境和社會關系。 原有家庭創業的繼承性會解決前期創業資金缺乏的問題, 良好的社會關系會減少職業技能經驗缺乏的困境, 沒有良好的關系網絡, 返鄉青年必須經過就業階段才能降低創業實施后的風險。 關系網絡越強大,創業風險就會越低,如做水果電商和農產品電商的于女士和蔣先生, 在面臨創業困境時, 是家庭環境的力量幫助其渡過了難關。
鄉村振興戰略不僅僅是調整經濟結構, 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抓手, 也是實現我國人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手段。通過對“學習型返鄉青年” 就業創業行為邏輯的質性分析, 發現創業學習是新時代對返鄉青年的要求, 同時也是鄉村振興戰略對新農村建設人才的要求。建議發揮天津高等教育豐富的培訓優勢, 以開設特色創業班等多種形式, 助力農業人才培養,加強對“學習型返鄉青年”的吸引;結合天津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企業資源, 以技術供給帶動創業項目,為“學習型返鄉青年”的創業行為提供可持續發展的平臺;建立鄉村振興人才培訓基地,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能創業”的人才,促進創業行為的實施和創業風險的降低,助力“學習型返鄉青年”為鄉村的發展創造更多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