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城中街道新苗幼兒園 朱 丹
時光的車輪流光溢彩,大班的生活精彩紛呈。隨著幼兒慢慢長大,“換牙”事件也在悄然發生。在換牙期,部分幼兒牙齒掉落,他們有的懵懵懂懂,有的興奮不已,有的則心生恐懼。《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指出:“幼兒階段是兒童身體形態發育和機能發展極為迅速的時期。”而5~6歲幼兒喜歡關注自己的身體,作為教師的我們應該支持幼兒的發展,關注其興趣點,及時給予支持和幫助。如何幫助幼兒正確認識換牙問題?“換牙”路上還有哪些值得追隨和關注的問題呢?教師將和幼兒一起在接下來的換牙之旅中逐一探討、解決。親愛的孩子們,不要驚慌,不要著急,一起慢慢體驗成長帶來的快樂吧!
說起“換牙”,孩子們立刻就侃侃而談。《指南》在語言領域指出:“大班幼兒愿意與他人討論問題,敢在眾人面前說話。”從幼兒的描述中教師能夠感受到他們初次換牙時的復雜心情,當然這也讓一部分還沒有換牙的孩子多了一絲好奇和緊張。
換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孩子們在換牙類繪本故事和同伴的討論中逐步了解到,換牙是成長的必經過程,要以積極的心態面對它。
為了讓孩子們對自己的牙齒有更多的了解,我們展開了調查。在小鏡子的幫助下,孩子們一邊觀察一邊用各自喜歡的方式記錄牙齒狀況——上牙有幾顆?下牙呢?有幾顆牙已經換過了?……認真數一數、記一記,最后孩子們還一起做了統計呢!
在觀察統計的過程中,孩子們對牙齒的構造有了基本認識,不僅知道每顆牙的名稱和作用,還知道要換掉的牙叫乳牙。
可是乳牙脫落以后,新換的牙齒叫什么名字呢?帶著疑問,孩子們回家和爸爸媽媽進行了初步探討。在第二天的科學活動中,孩子們又通過觀看各種視頻以及查閱書籍,知道了乳牙和恒牙的區別!
隨著孩子們對自己牙齒狀況的了解和記錄逐漸增多,教師和幼兒們商議將平時對牙齒的觀察和發現及時記錄下來——利用主題墻記錄的“換牙日記”生成了。小米、依依有牙齒開始搖晃了,他們能及時將牙齒信息記錄下來;銳銳喝水時水杯不小心碰到了一顆搖晃的乳牙,有點流血,漱口后他也能及時來到“換牙日記”處進行記錄。孩子們不僅能夠記錄自己掉牙、長牙的過程,還能看到同伴的換牙情況,這也讓一部分還沒換牙的孩子多了份坦然和期待,仿佛自己離“換牙”又更“近”了一步。
《指南》指出:“能用數字、圖畫、圖表或其他符號記錄。”“換牙日記”雖然簡單,但一筆一劃都是孩子們的切身體驗。




教師的思考
換牙是幼兒成長過程中的必經階段,且具有一定的差異性,這需要教師走近幼兒、聆聽童聲,了解幼兒對換牙事件的感受和興趣點,真正從幼兒的角度去分析和探究。在開展“牙齒小調查”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幼兒明確調查內容,支持幼兒對調查結果進行統計與分析、梳理和提煉。基于幼兒興趣和需求所生成的“換牙日記”,體現了幼兒的興趣及學習內容的開放性。當然,在活動過程中又會產生更多的小問題,幼兒解決一個又一個問題的過程就是其主動學習、獲取經驗的過程——這種經驗不是成人給予的,而是幼兒自主獲取的。
這天,熙熙把掉下來的牙齒用紙包起來準備放進書包,她還告訴同伴要把掉了的牙放在枕頭底下,這樣牙仙子就會來了。有的孩子表示贊同,有的孩子表示自己有不一樣的保存方法。接著,孩子們將自己保存掉牙的方法用繪畫的形式進行了分享——有的放在木盒里,有的放在玻璃瓶里,有的放在保險柜里,還有的扔在了床底下。對于“扔到床底下”這個做法,大家很是不解,諾諾告訴大家,這是一種民間習俗,奶奶曾經告訴他上牙掉了扔床底、下牙掉了扔屋頂,寓意著牙齒順利長出。為了讓孩子們了解更多的換牙習俗,我們的社會領域活動“掉牙的習俗”應運而生。孩子們還總結出了各國習俗的相同點——那就是都包含有“希望牙齒健康”的美好寓意。
在了解換牙的同時,也有孩子對蛀牙產生了疑問。為什么有的牙齒黑黑的呢?《指南》指出:“5~6歲的幼兒能通過觀察、比較與分析,發現并描述某個事物前后的變化,并能用一定的方法驗證自己的猜測。”為此,我們在科學區里創設了“雞蛋殼變軟了”的齲齒探究實驗。因為雞蛋殼和牙齒的重要組成成分都是鈣元素,所以用雞蛋代替牙齒最為合適。孩子們猜測牙齒遇酸、遇甜會變黑,于是他們將雞蛋殼分別放進醋、可樂、清水、糖水這四種液體里,究竟會發生什么變化呢?
孩子們分成四組,每天觀察,輪流記錄。實驗中,教師引導幼兒適時交流討論,嘗試用繪畫、符號、箭頭等方法記錄觀察結果。經過一段時間的耐心觀察與記錄,孩子們得出結論:原來酸酸的醋、甜甜的可樂和糖水都能讓雞蛋殼變色,并且醋的腐蝕性更強,它能讓硬硬的雞蛋殼變軟。
通過實驗,孩子們驗證了自己的猜想——碳酸飲料、糖果吃得多了便會引起齲齒。孩子們紛紛表示以后要少吃或者不吃這些食品。
除了探究實驗,孩子們還進行了其他游戲活動——音樂游戲“牙齒大街的新鮮事”、體育游戲“牙齒保衛戰”、角色游戲“牙科診所”、美工創作游戲“好玩的大嘴巴”“牙齒自畫像”、益智游戲“換牙行為對與錯”、戲劇表演“沒有牙齒的大老虎”等,大大豐富了孩子們的學習生活。
教師的思考
在探究牙齒奧秘的活動中,當教師發現幼兒關注掉牙后的處理方式時,產生了該怎樣引導幼兒探究的思考——同伴分享、查找資料、集體活動等都能幫助幼兒很好地積累知識、獲取經驗。當然,游戲活動也是幼兒獲取經驗的途徑之一,幼兒有一定的科學探究能力,能在游戲中主動探究、積極思考,這些學習能力和探究興趣對活動的實施具有推進作用。
隨著幼兒對牙齒關注度的提高,他們又陸續產生了新的疑問:換牙后多久能長出新牙?掉牙后出現的“小肉丁”是什么?怎樣才能沒有蛀牙?……為了得到更專業、更準確的解答,孩子們帶著問題來到了小區里的牙科診所。牙醫叔叔不僅細致地向大家示范正確的刷牙、漱口方式,還一一為大家答疑解惑。最后,牙醫叔叔還講解了每隔3~6個月做一次常規牙科檢查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牙科診所之行”讓孩子們對補牙、拔牙的過程以及如何護牙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大家紛紛表示為了讓自己擁有一口健康的好牙,要養成良好的護牙習慣。



在幼兒園里,孩子們每天都能認真漱口,那在家里也能認真護牙嗎?孩子們打算和爸爸媽媽一起制定護牙計劃表,并如實記錄自己每天的完成情況。相信有了爸爸媽媽的監督,孩子們會順利渡過換牙期并養成良好的護牙習慣。
教師的思考
養成良好的護牙習慣是幼兒自我保護的方式之一,而換牙期更是不能松懈。我們利用社區資源,帶領幼兒走進牙科診所,和牙醫叔叔聊一聊換牙期的注意事項;在家長的指導下,幼兒在護牙事項中根據自身的生活習慣自主設計護牙計劃……在多種途徑的推動下,幼兒護牙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這也充分說明:良好的家園共育方式,能夠有效幫助幼兒保護好自己的牙齒。
在查閱相關資料時,孩子們發現不僅人類會換牙,大部分動物也會換牙。這一分享激起了孩子們的好奇心,他們紛紛回家搜集更多有關動物換牙的資料。在分享中孩子們知道了有的動物不僅會換牙,還會換很多次牙,比如鯊魚就是動物界換牙次數最多的動物。
教師的思考
在“換牙”主題活動實施的過程中,教師了解幼兒的學習興趣和過程,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學習狀態和隨機產生的新問題,通過對幼兒的觀察來動態調整活動方案,引發幼兒展開深入探討。
本次課程活動以幼兒自身成長中的身體變化為教育契機,通過生活課程的形式將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等多領域教育綜合起來。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教師以幼兒為主體,關注幼兒的學習興趣和經驗——從幼兒分享初次換牙的感受中發現問題,隨后通過牙齒小調查、換牙繪本分享、了解掉牙習俗、記錄換牙日記等一系列活動的開展,讓幼兒知道換牙的過程是奇妙的、有趣的,雖然掉牙過程中會有很多“小插曲”,但這也是幼兒成長的最好證明。

《指南》指出:“要充分尊重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幫助幼兒逐步養成積極主動、認真專注、不怕困難、敢于探究和嘗試、樂于想象和創造等良好學習品質。”大班幼兒正處于換牙期,班級里掉牙事件頻發,他們對掉牙既有困惑也有探究的欲望,于是,教師引導幼兒通過調查記錄、傾聽感受、深入探究等方式,逐步支持幼兒走進“換牙”活動。
提出問題就要解決問題。既然幼兒對牙齒有深入探究的興趣,那么,教師作為幼兒成長道路上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首先要了解有關牙齒的知識內容,將復雜的理論知識轉化為易于幼兒理解的語言,并借助視頻、圖片等多媒體工具幫助幼兒習得知識,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換牙是幼兒成長里程的階段性標志。教師依據《指南》挖掘出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等相關領域大班幼兒的發展目標,引導幼兒在趣味化的活動中進行自主學習,提升幼兒用自己的方式設計、統計、觀察、記錄的綜合能力。
通過“換牙”課程活動的實施,幼兒對換牙這件事又有了新看法——現在,幼兒對換牙不再恐懼,能自然地接受換牙過程,對生命的成長有了正確的認識和期待。當然,關于牙齒值得我們探究的內容還有很多,比如人類牙齒和動物牙齒有什么區別?植物有牙齒嗎?讓我們跟隨幼兒的腳步繼續去探索、去尋找答案,讓課程真正回歸生活,讓學習成為幼兒喜歡的一種充滿生命力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