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鑫,王 冰
(南陽師范學院 河南 南陽 473061)
培養合格的教師是地方高師院校的主要任務,要讓學生通過系統的專業知識的學習,掌握教育學、心理學以及其他各類學科的知識。并積極與當地的學校合作,鼓勵師范生到學校實習,學生的實習時間應當不小于一學期。想要將教師教育工作做好,就應當充分發揮出地方高師院校的資源優勢,培養出優秀的人民教師。然而現實中,部分地方高師院校對學生實踐課的重視程度不足,學生自身的教學實踐能力不佳,導致學生畢業后難以勝任教師這一職業,因此如何優化高師院校教師教育實踐課程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當前部分高師院校學生的職業認同感比較低,從教意愿并不十分強烈,而這一問題的出現同校方師德培養力度不足、職業認同廣度不夠有關。師范類專業認證標準要求畢業生踐行師德且具有教育情懷,具體而言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2017 年我國教育部頒布了《普通高等學校師范類專業認證實施辦法(暫行)》,其中明確規定高師院校應當以產出為導向進行專業人才的培養。教師教育課程實踐目標應當同國家師范類人才培養的目標一致,要符合教師的崗位需求,這樣學生將來才能更好地適應工作。高師院校是未來教師的搖籃,師范生的師德修養不但會影響其個人價值觀以及個體言行,其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對我國教師隊伍的整體素養產生影響。所以加強對師范生的師德培養,強化其職業認同感以及職業素養,是高師院校教育教學工作中的重點之一。
“師德”是師范生所應當具備的職業素養之一,學生對教師這一職業的認同感以及對該職業的了解程度都會影響其“師德”。高師院校應當明確人才培養目標中的“師德要求”,并將這一指標作為師范生畢業考核的重要指標,要開設“師德”課程,制訂相關評價標準,確保每個師范生在畢業時都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與道德品質。尤其是在師范生專業認證的形勢下,高師院校更應當培養出符合我國教育需求的“準教師”。
教師是一個神圣的職業,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不單單存在于知識和技能層面,還在精神層面影響著學生的一生。所以教師是一個充滿了道德信仰和職業情懷的工作,教育情懷是每個師范生所應當具備的,這是其未來工作的動力之一。高師院校在進行人才培養時不但要注重知識與技能的教學,還要關注學生的精神層面,尊重學生個體,培養具有崇高理想和良好職業情懷的師范生。
具體而言,高師院校應當在教師教育工作中結合師范生的成長規律、專業發展現狀以及未來職業的實際需求做好人才培養規劃。并重視學生的價值觀、職業認同感、從教意愿,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通過一次次的課程實踐激發學生的職業情感。
以產出為導向就強調以師范生的學習效果為導向,這是對學生核心能力的要求,也是對師范類教學質量進行評價的指標之一。其更加關注學生學習到哪些知識而非教師教了哪些內容,如何通過教師的教學工作促使師范生成為合格的人民教師是當前教師教育課程所需重點解決的問題。
第一,聘請當地一線骨干教師作為師范類院校的兼職教師。在一線工作的教師,其最清楚當前學生的學習特點與學習需求,對當前教育教學工作有充分的話語權。高師院??梢云刚埐糠忠痪€教師作為課程實踐的指導教師,教會師范生如何與學生相處,引導其了解學生的性格特點、認知規律,分享自己最新的教學經驗。此外,通過一線教師的教學演示,讓學生加深對未來工作的了解,增強其職業認同感。教師還可以帶領師范生到學校觀摩學習,這對師范生的專業成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第二,強化高師院校教育課程同“教師”這一職業的聯系。教師教育課程的設置應當建立在對師范生未來職業深度分析的基礎上,對各類知識、技能以及情感等進行科學整合。教師不能將課程內容囿于傳統教育技能培養范圍內,要在傳授理論知識的同時,將一線教學工作的真實案例融入課程實踐中。讓高師院校的學生置身于真實工作環境中,通過案例分析與探討,提升自身的職業能力和專業素養,更好地適應未來的工作崗位。
第一,積極構建遞進式課程實踐教學體系。實踐基地是師范生知識與技能學習的重要場所,是成為“準教師”的最后環節,所以高師院校應當在傳統教育實習的基礎上,對校內外的課程資源進行整合,構建一個“見習、助教、試做、頂崗”的遞進式課程實踐教學體系。首先,組織師范生進行觀摩。即觀察一線教師的教學模式與采用的具體教學策略,學習這些教師是如何解決專業問題的,同時也能幫助學生了解教育場景,對教育形成初步感知。其次,鼓勵師范生做好“助手”,師范生可到基地見習,表現優秀者還可以承擔起助手的角色,為一線教師做好協助工作。再次,師范生應當在校外展開不少于一個學期的實習工作,在一線教師的指導下嘗試做好教學與班級管理工作。最后,獨立實踐。高師院??梢赃x派一些綜合能力表現優秀的學生到各個地區學校進行頂崗支教,深入到一線工作場地獨立完成教學與班級管理的相關工作,促使師范生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切實提升其實踐能力。
第二,實行雙導師制。為了更好地提升高師院校學生的職業能力,可以實施雙導師制度,即師范生的教學工作除了由高校教師來承擔之外,還可與實習單位合作,由其派遣業務骨干作為教育實踐指導教師。教育實踐指導教師要對師范生在實習期間的表現進行科學客觀的評價,并對其進行針對性指導,切實提升師范生的教學能力,促使其成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師范生教學能力的提升,其關鍵在于要讓學生在真實的環境中感受教學工作是如何開展的。學生只有親身體驗才能感受到作為教師的責任感,意識到自身的不足,感受到何謂“教學相長”。所以高師院校要注重現場教學,讓師范生到一線觀摩、實習,觀察合格的教育工作者是如何引導學生思維的,學習一名優秀的教師在遇到問題時是如何妥善解決的。助力師范生形成豐富的策略性知識和實踐性技能,讓其職業能力有進一步提升。
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同其在接受教育時所采用的教學方法有密切關系,高師院??梢圆捎谜n外互動小組教學的模式展開實踐訓練。例如師范生在實習期間,需要學習如何展開課堂教學,首先就需要備課,進行教學設計,一堂課是否生動有趣,是否能取得預期效果,教學設計是關鍵。教學設計對師范生而言也是學習難點,所以學校有必要展開專題訓練,鼓勵學生以小組互動的形式進行教學設計。首先給師范生布置任務,要求其按照教學內容,對教學過程、教學組織以及教學案例等進行設計,然后采用隨機抽取的方式要求小組進行現場匯報。其次,在小組匯報之后,各個小組實習生進行交流、探討,在教師的指點下優化和改進教學設計。采用小組互動的教學方式,作為教師要注意幾點,其一,以問題為導向,讓學生在任務驅動下展開主動探究;其二,小組成員既要完成自身的任務,還要同其他成員協作,團結互助共同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其三,引導學生進行經驗分享,學會反思與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升其教育教學能力。
不同層級的師范類專業認證對高師院校畢業生的教學實踐能力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想要讓學生在畢業后成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高師院校就應當以專業認證為標準,優化自身的考評體系。專業技能訓練不單單是教師教育重要的課程內容,也是培養一名合格教師的必經之路,教師應當對師范生的專業技能水平有動態化的了解。這樣其才能結合學生實際發展水平,展開針對性指導,既能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還能切實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具體而言,高師院校應當在學生走向實習崗位之前,對學生展開嚴格考核,具體考核內容包括教案撰寫、說課、微課、課件制作、評課,考核合格后方可進入實習階段。學校需要根據實習生實習學校、實習崗位來確定其實習期間的考核內容,但是每個學生都要通過教師儀態與表達技能、課堂教學能力測試、多媒體課件制作技能測試。師范生通過以上考核后才能順利畢業,學校這樣嚴格的要求才能培養出優秀的教育工作者。
第一,細化考核標準并建立相應的獎懲制度。要確保學校所規定的每一項考核要求都落實到位,客觀反映出學生的真實水平。如果發現在這一過程中存在作弊或弄虛作假的行為,涉事師生都需要接受相應的處分。
第二,強化學生實習期間的過程指導,學生在實習期間與本校教師的溝通較少,學校與教師很難了解到學生的實習動態,所以可以開啟跟蹤式指導模式,構建一個高校教師―實習生―實習單位教師的協作平臺,多方聯動,幫助實習生解決問題,提升其實踐能力。
第三,端正學習態度,注重學生體驗。學生實踐能力的優劣同學生自身的學習態度密不可分,教師要引導學生正確看待實習工作,對教師這一職業有深度認同感。引導其擺正態度,抓住實習機會,認真學習,從每一次的教學體驗中反思自己,提升自己。
地方高師教育不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教學水平,同時對我國未來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也有著重要影響。教育發展教師為先,今天高師院校的教學質量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明天教師的專業素養,也影響著我國教學改革工作的開展。而在高師教育中,課程實踐能力是很多學生所缺乏的,這不利于學生的職業發展,因此本文建議高師院校應當以畢業課程為依據,完善課程目標、以產出為導向,實現課程內容的優化、以學生為中心,完善實踐教學方法、以專業認證為標準,優化高師院校考評體系。如此才能從多個方面優化教師教育課程實踐工作,提升師范生的職業素養與專業能力,促使其成為合格的準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