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張村河小學 高 展
批注,是一種傳統與創新兼容的閱讀策略,是傳統讀書方式“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直接體現,是古人評點的表現,讀者可以在文本中添加注釋、評論和問題,以幫助學習者更好地理解文本。批注閱讀可以幫助學生發現自己的閱讀偏好和思考方式,并將其應用于寫作中,提升寫作能力。
批注是一種常用的閱讀方式,《辭海》中針對“批”的解釋為文件或書籍上的評語附注,“注”為解釋性或說明性的文字,“批注”也就是對文章整體或局部的批語、注解。在閱讀中運用批注方式,即通過在文本上做出標記、圈畫、寫評論等方式,來記錄自己的理解、感受、問題,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本內容。
批注閱讀具有自主性、針對性、開放性和隨意性等特點,讓讀者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和參與閱讀過程,提高閱讀效果。
第一,自主性。批注是讀者在閱讀文章之后自發、主動地對文章進行注解與評價的活動,閱讀到一篇好的文章,注意其中一些優美的字詞,在興趣的驅動下進行評價注解。在這一過程中,讀者并未受到外界環境的壓迫,也不是強迫實施的被動閱讀,具有一定的自主性。第二,針對性。讀者在進行批注時會選擇性地注解和評價文章中的重點部分,對自己感興趣或者認為重要的內容進行評判,有針對性的批注讓讀者能夠更好地理解文章,增強閱讀體驗。第三,開放性。讀者在批注過程中可以自由發表自己的觀點和意見,對文章中的觀點進行討論,這種開放性使批注閱讀成為一個互動的過程,讀者可以與作者和其他讀者進行交流與思想碰撞,拓寬自己的思維視野。第四,隨意性。批注的形式和內容沒有規定,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和習慣選擇合適的方式進行批注。有的讀者喜歡在紙質書籍上進行批注,有的讀者會使用電子設備進行批注,還有的讀者會用顏色、符號等進行標記,這種隨意性使批注閱讀更加個性化,符合每個人的閱讀習慣和風格。
批注閱讀教學指的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圈點批注、自學字詞,調動自身知識經驗和生活體驗進行文本內容理解、情感體會、表達鑒賞以及質疑思索。將批注閱讀應用于教育教學中,對教師而言,可以豐富教學方法,有效縮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一言堂”時間,將課堂還給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人翁作用,使他們主動閱讀、主動思考,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對學生而言,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理解對文章進行注解,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讓學生在批注學習中積累更多詞匯,加深對詞匯的理解和記憶。在課文中圈畫批注也有助于學生后續進行重溫復習,便于學生了解之前所想,從而深入閱讀,收獲更多。同時,通過批注閱讀來學習借鑒他人的表達方式,提高寫作技巧和修辭能力。學生在批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跳脫教師原本設定的理解路線,開辟一條新的符合個體特征的理解路線,培養發散思維,讓教師有更多靈感,在師生互助互學中形成良性循環,提升課堂教學效率,進而達到教學目標。
要想發揮批注閱讀的成效,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教師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批注意識,講解批注閱讀的重要性和優勢,讓學生了解批注閱讀對提高閱讀和寫作能力的作用,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同時,教師可以選取一些典型的文本進行批注示范,讓學生了解如何批注,也可以讓學生模仿自己的批注方式進行練習,逐步提高學生的批注能力。
批注的方法和技巧是批注閱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本、提高寫作能力的關鍵,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梳理一些基本的批注方法和技巧,從而保證批注閱讀效率,為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奠定基礎。
一是拓展批注閱讀角度。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引導學生學習用批注的方法閱讀,在《牛和鵝》這一課,教師帶領學生從疑問、體會、寫法、啟發四個角度批注文章,理解文章內容,體會作者情感。在高年級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在批注角度上引導學生拓寬視角,如古文與科普文都需要借助大量的資料來更深刻地理解文章中心,教師要對資料的篩選和分類進行指導,從而形成與文本關聯密切的“補充式批注”,以便學生舉一反三,自學更多的文章。又如,在學習六年級上冊《草原》一課時,教師可以請去過草原的學生聯想自己的經歷,寫下自己真實的所見所聞,這類“聯想式批注”既讓學生對文本有了更全面的認識,又鍛煉了表達能力。總而言之,“補充”“聯想”“質疑”等角度的批注應隨著知識架構的螺旋上升而層層推進,對學生習作產生更積極的影響。
二是重視寫法的批注。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通常會指引學生關注文章“寫了什么”“為什么寫”和“怎么寫出來的”,與習作緊密相連的是“怎么寫出來的”,這也是語言文字訓練的重點,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寫法進行主動思考。例如,五年級上冊《太陽》一課,教師請學生批注:“作者是怎么把太陽的大介紹清楚的?既然是寫太陽,為什么還要提到地球?這樣寫有什么好處?”學生明白了寫法,才會遷移到寫作中去。
三是總結不同類型文章批注的側重點。小學教材選取的文章大多數是記敘文,習作練習也多是這一方向,因此,在閱讀積累達到一定的程度時,教師可以引導高年級學生對不同類型文章的批注,采取不同的切入點,尤其是寫作手法方面。比如,記人的文章批注重點在于描寫的人物特點是否突出、選取的事例是否典型、細節描寫有何可取之處;敘事的文章則關注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是如何敘述清楚的;寫景的文章需要關注觀察的順序、用詞的豐富、手法的巧妙等,學習如何把景致寫生動;狀物的文章要關注事物獨有的特征,了解作者是如何抓住特點將事物寫細致、寫形象的。這樣一來,學生在鑒賞的同時也在組織自己的表達,創作不同類型的文章時就會有較為清醒的認知。
以讀促寫是指通過閱讀來促進寫作能力的發展,閱讀是獲取知識和語言學習的有效途徑,而寫作則是運用語言和表達思想的方式。教師可以基于批注閱讀活動實施寫作訓練,讓學生寫讀后感、對文章進行續寫或改寫、對某些段落進行仿寫,以加深對文本的理解,提高寫作能力。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就課程內容的組織與呈現方式明確指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內容主要以學習任務群組織與呈現。設計語文學習任務,要圍繞特定學習主題,確定具有內在邏輯關聯的語文實踐活動。”根據部編版教材的編排和《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 年版)》中的“探索大單元教學”,教師應站在單元整體視角創設符合學生實際的情境,設計環環相扣的一系列任務,真正實現讀寫結合。
例如,部編版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四時景物皆成趣”,根據“發展型學習任務群”中“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第三學段第(2)條:“閱讀表現人與自然的詩歌、散文等優秀文學作品,感受大自然的奇妙,體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義;用口頭或者書面的方式表達對自然的觀察與體驗,抒發自己的情感”,再結合單元習作要求“____即景”,教師可以推進以下讀寫訓練:
第一,本單元開展我是小“話”家評選活動,用語言文字描繪眼前的景色及其變化,完成“____即景”習作。學生可以將觀察到的景色及其變化過程進行錄制,與教師和同學及時分享和交流。第二,《古詩詞三首》中,教師可以就詩人王維的“山居秋暝即景”和張繼的“楓橋夜泊即景”引導學生調動五感展開想象,批注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畫面,將仿佛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嘗到的、觸摸到的描述出來,感受即景中的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第三,《四季之美》中則引導學生批注文章結構及動態描寫這一寫法,梳理出動態描寫中優美的疊詞、恰當的動詞和作者當下的感受,這些共同對事物的運動狀態進行了細致描述,從而表達作者對“四季即景”的贊嘆,使文章韻味十足。請學生就之前拍攝的景象運用這樣的描寫方法進行練筆。第四,《鳥的天堂》一文,引導學生以作者為什么感嘆“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為線索,對大榕樹的靜態描寫和鳥的動態描寫進行批注,感受動靜結合方法表達中心的妙處,從而對之前的片段練筆進行內容上的擴充,寫出景物或者景色的不同狀態。第五,《月跡》是“月亮的足跡”,教師引導學生圈找月亮的足跡,對作者細膩的感受和動人描寫進行批注和品評,之后請學生就之前寫的練筆進行修飾,將“太陽的足跡”“雷雨的足跡”“晨霧的足跡”等描述完整,寫出景色的變化。
有了一課一批注,一批一練寫,學生再進行“____即景”的創作就水到渠成了。
以寫引讀是一種通過寫作來引導學生進行閱讀的方法,旨在培養學生的思維表達能力和閱讀理解能力。在具體實踐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需要選取適合的材料,讓學生進行寫作,寫作內容包括對文本的理解、對作者觀點的評價以及對文本主題的探討等。通過寫作,教師可以了解學生對文本的理解程度和思維表達能力,從而為學生提供針對性的指導和反饋。
以部編版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寫人”單元為例,整個單元可以開展“尋找風云人物”活動,匯編班級或者級部“風云人物錄”。活動伊始,教師請學生從課間摔跤、足球、拔河、跳繩等活動中觀察一位同學,捕捉一個瞬間,試著用學過的方法寫一寫這位同學。
學生帶著原創進入“人物描寫一組”中《摔跤》的學習,將自己寫的文章與《摔跤》進行對比閱讀,批注兩者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從而發現“課堂生長點”。比如,有的小組探究出“塌著腰,合了襠,鼓著眼珠子”中運用了連續性動詞,寫出小胖墩的力氣大、沉著冷靜,還將“塌著腰”與“彎著腰”進行了比較,感受到作者用詞的精準。還有的小組發現,作者不止一次運用了“比喻加動詞”的寫法,將人物形象呈現得更加活靈活現,比如“公雞掐架似的對起陣來”“圍著他猴兒似的蹦來蹦去”“兩人走馬燈似的轉了三四圈”……有了這些發現,學生修改自己寫的文章就知道要斟酌用詞,要加上比喻的修辭,從而將人物特點描繪得更突出。
《他像一棵挺脫的樹》引導學生批注領悟“根據人物的特點選取和精準描述外貌”的寫法,注意外貌描寫在精不在全,要自然穿插在其他細節描寫中;《兩莖燈草》引導學生領悟“典型事例”就是能突出特點的,人物在特殊時刻的獨特表現;《刷子李》引導學生領悟“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手法使人物形象更立體。
整個單元的學習,學生通過自己的文章和課文的對比,探索徐光耀、老舍、吳敬梓、馮驥才這些大家的寫作思維,更是將課文當作習作的工具,努力運用方法重新選材也好,多次修改文章也罷,真切找到了寫作的差距,拓寬了“寫人”文章的思維表達空間。
在寫作教學中,生生互評是一種非常實用的方法,學生以讀者的身份來閱讀同學的作文,并進行批注和評價,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會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同時可以從同學的作文中學習到很多新的知識和技巧。
比如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學生習作“讓真情自然流露”之后,根據閱讀教學梳理出的評價標準(把印象深刻的內容寫具體,可以運用一連串的問句描寫內心獨白;通過環境描寫寄托真情實感)交換文章,互相批注。比如,張同學寫道:“哎,考砸了,我也聽不進老師的講解了,窗外的花兒不笑了,鳥兒不唱了,連樹都不擺弄它的枝條了。”李同學批注:“融情于景的景物,最好是眼前的真實景物,你坐在離窗戶較遠的位置,怎么能看到窗外的景物呢?”后來,張同學修改為:“唉,考砸了!看著卷子上一個個的紅圈圈,就像一塊塊的千斤巨石砸在我的心里,老師的講解聲似乎也越來越遠,越來越模糊。啪嗒一聲,手中的筆滑落至地上,竟是連它都不愿意理我了!”
學生的習作更接地氣,在習作賞評課中更容易引起其他人的注意,教師引導學生將同學的作文當成教材課文來研究,讓習作能力的提升更有效。
總而言之,批注閱讀能夠有效促進小學高年級學生寫作能力的發展,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提升寫作表達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還能夠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此外,批注閱讀還能夠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增強他們的寫作動力。因此,在小學高年級的寫作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批注閱讀這一有效的教學手段來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