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旭東
ChatGPT的出現引發了媒體和大眾的強烈關注,也引發了教育和學術界的一些焦慮與擔憂。人工智能和數字技術的進步的確帶來很多便利,也會從多方面影響人的生活、學習和工作。但技術和機器的進步與人的創造性密切相關,沒有人的創造精神和創造力,就不可能有科技進步。ChatGPT盡管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尤其在一般的寫作方面給人提供某種便利,但卻無法取代人的創造性。
創造性不是技術概念,而是存在于人的有目的的行為中。教育主要就是培養學生的創造性能力,即有目的地去追求、去學習、去創造的實踐能力。這對教師的能力和品質提出了比較高的要求,因為擔任教書育人的角色,教師至少在知識和思想方面更有先知性、超越性。同時,教師也應該具有與學生一起學習、共同進步的心態和能力,且有更為豐富的社會經驗和實踐經驗。
陶行知認為,教育就是社會改造,教師就是社會改造的領導者。按照他的觀點,教師不但要有專門的學科知識,還要了解社會和現實,有召喚學生、引領大眾的精神力量。陶行知的這種教育思想今天依然值得領悟。教師不是象牙塔里的知識分子,教師的身份也決定了他必須與廣大學生和家長緊密聯系;學校是社會的一部分,學校的課程教學不能坐而論道,而應該緊密結合實踐,與現實社會的需求和學生的成長緊密對接。教師的知識結構要不斷優化,精神層次要不斷提升,才能扮演好陶行知所說的“社會改造的領導者”的角色。
新時代教育面臨很多機遇和挑戰,特別是新技術新媒介的介入,導致了教育工具和教學方法發生較大的改變,但無論環境如何變化,創造性人才的培養始終是教育最重要的目標。因而教師在知識更新和能力提升方面更要有自覺的意識。無論如何,創造性教育呼喚強師,而強師勢必引發教師的自我革命和教育的價值重構。
(作者系上海大學文學院教授,創意寫作、兒童文學專業博士生導師,上海大學語文教育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