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如雪



[摘 要]深度學習要求教師對學生與教學內容有精準的分析與把握。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為實現深度教學,教師要抓實教學細節:立足學生的認知基礎,架起新舊知識間的橋梁;構建探究活動,促進學生自主探索學習;挖掘現實生活中的教育資源,引導學生遷移應用;課后檢測,查漏補缺。以“平均數”的教學為例,讓學生在思維碰撞中發現數學現象,理解和掌握所學的數學知識,實現深度學習。
[關鍵詞]小學數學;深度學習;概念理解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23)05-0088-03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要強化對數學本質的理解,關注數學概念的現實背景,引導學生從數學概念、原理及法則之間的聯系出發,建立起有意義的知識結構。概念教學需要教師引導學生經歷概念的形成過程,在操作、比較、運用中實現對概念的深度學習和有效建構。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把握好機會及時組織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活動,促進學生深度學習。
下面,筆者以人教版教材四年級下冊“平均數”的教學為例,談談如何引導學生聚焦統計概念理解,以促進學生深度學習。
在與學生和教師的訪談中,筆者發現以下問題:(1)學生對平均數概念的理解是模糊的,把平均分當作平均數。雖然很多學生已經掌握了計算平均數的方法,但是沒有真正理解平均數的意義。(2)很多教師更注重教學平均數的計算方法,而學生對平均數概念的理解很容易被忽視。
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平均數的意義,筆者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四點教學策略。
一、立足學生的認知基礎,架起新舊知識間的橋梁
筆者在教學前對學生進行了測試,學生的表現情況見表1。
由表可知,大部分學生對平均數概念不夠理解。對于第(1)題,大部分學生都選擇“知道”,但是在做第(2)題時錯了,說明這部分學生對平均數概念的理解很模糊,有部分的學生認為平均數就是平均分。
對于第(3)題,部分學生算了總數沒有算平均數,部分學生誤以為求平均數就是除以2,沒有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顯然,學生在學平均數之前已經知道怎么計算平均數了。因此筆者抓住這一點,在課堂中創設學生熟悉的投籃練習情境,在出示男生隊的投籃練習數據后提問:“男生隊平均每人投進多少個球?”直接讓學生用已有的經驗去求平均數,并給學生設計移一移、畫一畫、算一算的學習活動。在此過程中,學生掌握了求平均數的方法。
這樣,筆者利用學校正在舉辦的籃球比賽設計投籃比賽的情境,讓學生在有趣的比賽中體驗平均數產生的背景,激發了學生探究知識的欲望,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構建探究活動,促進學生自主探索學習
在教學中構建探究活動,設計能激發學生內在需求的任務,促使學生主動參與、自主探索、深度思考,從而初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1.設置任務,讓學生主動探索求平均數的方法
根據“男生隊平均每人投進多少個球?還有不一樣的方法嗎?”等問題,筆者設置了學習任務單(如圖1),并提出任務要求:①在學習單上先按照自己的想法移一移、畫一畫;②畫(移)完后列式計算;③和同桌說一說自己的想法。
對于問題“男生隊平均每人投進多少個球”,筆者讓學生邊動手演示邊把整個過程說出來,然后帶領學生總結:“把多的移過來補給少的,這幾個數就變得同樣多了,這個過程叫作移多補少?!?/p>
對于問題“還有不一樣的方法嗎”,筆者出示算式“(8+6+5+9)÷4=7(個)”,讓學生說一說這個算式的每一部分分別是什么意思,然后說明“4個人投進的總數再除以4,得出的這個7就是8、6、5、9這組數據的平均數”,板書“總數÷份數=平均數”。接著筆者繼續追問:“那每個人真的都投進7個球了嗎?”學生經過思考,發現數字“7”不是代表某一個人的投籃成績,而是代表男生隊的整體水平,明白平均數與以前學過的“平均分”是不一樣的。這樣,學生就能夠很好地區分平均數和平均分的不同之處,同時也理解了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
筆者以任務驅動,促使學生自主探索,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其掌握求平均數的基本方法,初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2.設置核心問題,組織小組學習討論活動,引領學生主動參與學習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問題提出應引發學生認知沖突, 激發學生學習動機,促進學生積極探究,讓學生經歷數學觀察、數學思考、數學表達、概括歸納、遷移運用等學習過程,體會數學是認識、理解、表達真實世界的工具、方法和語言。
筆者先出示情境(如圖2),讓學生比較男生隊和女生隊哪個隊的成績好。
學生給出了兩種不一樣的計算方法:男生隊一共投進9+7+7+9=32(個),女生隊一共投進11+6+6+5=28(個),32>28,男生隊的成績好;男生隊人均投進(9+7+7+9)÷4=8(個),女生隊人均投進(11+6+6+5)÷4=7(個),8>7,男生隊的成績好。既有求平均數的,也有求總數的,這兩種方法都可以讓學生比較出結果。
筆者接著增加條件:“如果女生隊增加1個人參加比賽,男生敢不敢比?”引出人數不同的兩組數據(如圖3)。
筆者提出核心問題:“比較男生隊和女生隊的投進個數,哪個隊的成績好?你是怎么知道的?”然后圍繞核心問題,出示學習任務單(如圖4),讓學生先自己完成學習任務單,再在4人小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
有的學生認為女生隊的成績好,因為女生隊一共投進10+6+6+7+6=35(個),男生隊一共投進10+6+7+9=32(個),女生隊投進總數比男生隊投進總數多,所以女生隊成績好。有的學生認為女生隊比男生隊多了一個人,比總數是不公平的,比平均數才公平:女生隊投進個數的平均數是(10+6+6+7+6)÷5=7(個),男生隊投進個數的平均數是(10+6+7+9)÷4=8(個),男生隊投進個數的平均數比女生隊的大,因此男生隊成績好。因為平均數是把一組數據通過“均分”來反映一組數據的整體水平,所以比較平均數更可以看出組與組之間的差別。
通過小組學習討論活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并在討論中明白用平均數解決這些問題比較合適。筆者重點引導學生明白“不公平”,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平均數的意義,使學生對平均數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從而知道平均數在統計中的意義和價值。
三、挖掘現實生活中的教育資源,引導學生遷移應用
教學的目的不是讓學生會用知識來做題,而是讓學生把學到的知識用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1.設置貼近學生現實生活的情境,深化概念理解
平均數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為了讓學生感受到平均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教師要設置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情境。
筆者先出示生活中野外水池水深安全提示“平均水深120厘米”,讓學生知道野外水池水深并不是處處都是120厘米的,結合防溺水安全教育,讓學生知道野外游泳很危險,體會到平均數在生活中的用處;接著出示肖揚同學一周上學所花時間的情況表(見表2),并提出問題:肖揚每天上學平均要花多少時間?
學生在分析的過程中深入領悟到平均數的含義。
2.設置開放性實踐活動,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發展實踐能力
結合當前“雙減”政策和“五項管理”相關規定,筆者精心設計了一項實踐活動,讓學生統計幾人日?;顒铀脮r間并求平均數。學生從已有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出發,通過對數據的調查、收集、整理、分析,既學到知識,又學會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并懂得珍惜時間,數據分析的能力和應用意識都得到了發展。
四、課后檢測,查漏補缺
為了檢測學生課堂學習效果,筆者對學生進行了課后測試。
這次測試共有三道題,第一題:45、46、47 三個數的平均數是( )。第一題主要是考查學生掌握求平均數方法的情況,結果顯示學生都能寫出正確答案。第二題:紅紅在期末考試中語文成績是 98 分,數學和英語成績都是 95 分,三科成績的平均分是( )。第二題主要考查學生是否會用移多補少的方法來求平均數,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都能通過動手操作找到正確答案。第三題一共有3個小題,把數據分析與解決問題結合在一起,考查學生是否能在理解統計圖的基礎上正確解決實際問題。大部分學生都能夠用求平均數的方法解決問題,逐步形成統計觀念。
通過后測發現,大部分學生都能很好地掌握平均數的知識,深度領悟平均數的概念,達到了筆者預期的效果。
綜上,良好的教學效果來自于教師對課本知識的深入了解和對學生耐心、細致地引導,教師要創設有趣的生活情境,引領學生對平均數進行深度理解,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學生的思維經歷了從實際意義到數學意義、從具體形象到抽象邏輯的過程,發展了數學觀察能力、數學思維能力、數學表達能力以及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達到了深度學習的目的。
[ 參 考 文 獻 ]
[1] 江保成,朱瑰麗.打造生長課堂 發展關鍵能力:“平均數”教學片斷與思考[J].小學數學教育,2021(21):41-43.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責編 楊偲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