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程

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中國經濟的鮮明特征。
在這一背景下,《小康》雜志邀請來自不同行業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就這一問題及其實踐開展了廣泛的調查、討論,很有意義。記者們從不同層面出發,通過調查珠三角地區、粵西地區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的實踐,呈現各地在高質量發展的主要經驗和做法,勾勒出了廣東省在推進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整體面貌。同時,來自各行業的代表和委員,也結合各自對高質量發展的理解,圍繞公共服務和產業發展的某些主題,提出了具有針對性和創新性的建議。
總體來看,“百千萬工程”,是一個系統性工程,涉及到系統中不同區位如何分工協同的問題。受上述討論的啟發,筆者認為應結合廣東的省情,圍繞縣域高質量發展的不同主題或內容,明晰不同區域的定位和區域協同的機制,以確定縣域高質量發展的基本架構和基本邏輯。
城鄉差距,主要表現為珠三角地區和粵東西北的差距,包括兩個層面的內涵:一方面,產業以及隨之而來的人口集聚這一自然的市場規律,帶來了產業集群和產業升級,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和重要組成部分,也帶來了不可避免的區域分化。另一方面,缺乏對區域分化的適度引導和節制,導致欠發達地區被“虹吸”,造成欠發達地區人力、物力、財力的過度流出,也造成了大城市經濟帶的過度擁擠,成為廣東省城市化和現代化的阻礙。
因此,在面對城鄉差距和區域分化時,一方面,要認識城市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其中關鍵是要確定不同區域在城市經濟體系中的定位,包括農村地區在城市經濟體系中的定位;另一方面,在明晰不同區域定位的基礎上,推進不同地區協同發展,實現產業的高效集聚和轉移,以促進城市經濟體系高質量運轉,在此基礎上推進區域和城鄉協同。
在縣域公共服務方面,由于經濟分工以及由此帶來的不可避免的區域分化,導致不同地區公共服務供給能力不同。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在于,通過省級統籌,加強省一級統籌公共資源的能力。在對資源分配進行適度引導和監督的基礎上,賦予縣域基于其需要,打造縣域公共服務共同體,建設縣、鄉、村多層次高質量的公共服務體系。
小康微博互動
@中國小康網:#學生惡意P圖侮辱女性,蘇州大學最新回應:開除學籍#近日,網傳蘇州大學一學生惡意P圖侮辱女性引關注。蘇州大學回應:依照規定給予該生開除學籍處分。
@洋洋:惡意P圖、無中生有編造低俗故事滿足低趣味追求,這樣的行為就應該受到嚴厲譴責和懲罰。有關部門需要有效整頓造謠者的網絡狂歡。網絡不是法外之地,肆意妄為者必然付出慘痛代價。